第六场
汉宫
【元帝、王根、夏侯藩、及诸大臣、侍卫上】
元
帝:呼韩耶单于上书愿罢北边吏士屯田戍守,子孙世世代代保卫边塞,不必我汉军驻守边关,众卿家议一议,该如何答复呢?
大
臣 甲:皇上明鉴,当初呼韩耶单于兵败困顿,请求南下归附,我大汉不计前嫌,崇以殊礼,所过之处,七郡两千骑列陈道上,以示隆重;皇上厚爱,赐他的官爵在诸王之上;还有对匈奴部众丰厚的赏赐,粮草辎重,不计其数,亲善之意,天地共鉴。前番又有和亲大事,关系更为亲厚。现如今那单于携公主返回漠北,想要戍守领地,以保北疆,这是他感念旧恩,欲思回报,都在情理之中。
大 臣
乙:边关苦寒,将士劳顿,戍守北疆的确辛苦异常,加之戍边者戴罪发配,难免军心浮动,不好掌控。匈奴人一直生活游牧在北方,习惯那里的气候,也耐得住艰苦,我方将士叫苦连天匈奴人却能安之若素,狩猎游牧戍守边关,一举两得。再说,匈奴人在那里部族集中,人数众多,来犯之敌也会心生顾忌。若真能如此,我中原将士也可休养生息,又能成全呼韩耶单于感恩之心,何乐而不为?
元
帝:两位爱卿言之有理,别人可有异议吗?侯应,你久在塞外,最熟悉边关的情况,你以为如何?
侯
应:皇上,臣以为不可。
元
帝:说来听听。
侯
应:阴山北麓,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匈奴依阻其中,制作弓矢,出来为寇,搅扰边庭,曾是我大汉最大的困扰。到武帝时出师征伐,夺得此地,将匈奴拒之于漠北,匈奴人失去阴山这座给养和屏障,每每提及无不痛哭失声,足见此地对匈奴的重要。而漠北土地平旷,少草木,多风沙,匈奴若要搅扰我边庭,就会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令匈奴很是烦恼,如今若我们撤离守军,将匈奴的生息之地拱手奉还,无异于开门揖盗,此其一也。
元
帝:此言甚是,还有呢?
侯
应:现今圣德广被,漠南匈奴在兵败困顿之时得皇上仁爱垂怜,才得以保全部族不致覆灭,所以来俯首称臣,但夷狄的情况我们知道,困窘时卑顺,强大时骄横,从来如此,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居安思危,以防有变。中国有礼仪教化,有刑罚威慑,但仍有人明知故犯,铤而走险,我朝百姓尚且如此,何况匈奴?即便单于再无二心,但是他能约束他的部族不会乱法犯禁吗?此其二也。
王
根:皇上,侯大人说的对啊。
元
帝:如此说来,还不能撤防,将北门交予匈奴把守。
侯
应:我们北方设关隘,置屯戍,不单单是为了阻断夷狄、制约诸侯,也是为了边地属国乱民,若任由他们自由出入,想来则来,想走就走,全无约束,长此以往,会滋生盗匪,侵犯边地百姓,劫掠商旅财物,抢夺牲畜妇孺,因此结怨,挑起两国事端,后患无穷。此其三也。
大臣 甲:振振有辞啊。
大 臣乙:还得有四。
侯
应:边地荒凉,生计为难,若弃关隘,废屯戍,边境全无阻碍,国中不乏生活愁苦的百姓,定会出关北去,另谋生路,到那时中央鞭长莫及,难以制止,此其四也。
大 臣 乙:侯大人真是匈奴问题专家,佩服佩服。
侯
应:秦赵燕三国开始就在北方修筑关隘防御匈奴,至今已近百年,工程浩大,建筑艰苦,土石所用无数,百姓搁置农桑抢修边塞,工事稍有破损,就得征调百姓再加修筑,费时费力费人工,所用费用人工,无法计算。现在撤防,国家省一处开支,将士得一夕安枕,十年之外,百年之内,若有变故,届时边防工事遭风雨侵蚀,年久失修,亭台烽火,倾塌颓圮,累世之功难以恢复,此其五也。若真的撤回戍卒,不守烽火,全权交由匈奴单于守卫防御边塞,长久下去,匈奴必会居功自大,若有要求,朝廷必得有求必应,但人心难测,欲壑难填,稍有怠慢,后果不可测知,朝廷变主动为被动,受制于人,此其六也。
元
帝:好好好,爱卿,若任由你一条一条列举下去,当有几条?
侯
应:启奏圣上,若任由微臣列数撤守之弊端,臣能讲到日落西山,月出东山。只因这实在不是长治久安,威治蛮夷的长久之策啊。
元
帝:爱卿所言甚是,此事不用再议了,传朕口谕,单于上书愿罢北边吏士屯戍,子孙世世保塞。单于向慕礼义,所以为民计者甚厚,此长久之策也,朕甚嘉之。中国四方皆有关梁障塞,非独以备塞外也,亦以防中国奸邪放纵,出为寇害,故明法度以专众心也,敬谕单于之意,朕无疑焉,为单于怪其不罢,故使大司马车骑将军嘉晓单于。
众
臣:皇上圣明。
王
根:皇上,微臣还有一事,想奏请皇上定夺。
元
帝:朝堂之上,畅所欲言。
王
根:刚刚侯大人所言,无非是怕匈奴羽翼丰满,再起异心,成为大汉的麻烦,臣有一计,可折去匈奴羽翼,使得匈奴再无实力与大汉抗衡。
元
帝:舅舅但说无妨。
王
根:匈奴所辖地界有一处斗形地域,深入大汉版图,有张掖郡方圆大小,这里地势奇绝,生长着一种奇异的木材,可制作箭竿,狂风不挡,射程极远,是匈奴的看家兵器雕翎箭的制作木材,这里是匈奴的兵器库,当年冒顿单于就是以此为据点,制作弓箭,出来为非作歹。
侯
应:王大人是想从匈奴手中要出这兵器库?
王
根:不错,若要来这兵器库,一来折了匈奴羽翼,匈奴再无可能威胁到大汉,二来边界处可划一直线,也可省去迂回曲折数百将士守望烽火,三来我方也可以此制作雕翎箭,加强汉军军备,一石三鸟。
侯
应:皇上,微臣以为不可,这块地方是匈奴命脉。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弓箭是他们最重要的武器,匈奴的对手不只是我们,还有草原上的其他国家,草原诸国互相征战,争夺牧场、牲畜,没有争斗,还有日常狩猎,无论征战还是生活都缺不了弓箭,索要合黎山简直就是断了匈奴的手脚。匈奴断断不会应允的。
王
根:如今这匈奴居住在光禄塞下,又与大汉和亲,相互就隔着一座雁门关,墙里墙外的事儿,用不了几年,就都要穿汉服,说汉话,种庄稼了,还骑什么马打什么仗?穿的用的咱们皇上全供着,哪里还用得着去狩猎争斗?真有谁欺负到门口了,不用他们自己动手,自有大汉军马为他们撑腰做主,还要那弓箭干什么?最多是偶尔打个野味,也用不着守着一座合黎山啊。
侯
应:匈奴骁勇,岂肯久居人下?亲附大汉,也只是利益盟友,况且匈奴本无礼义教化,又崇尚武力,纵使这呼韩耶单于仰慕汉朝,真心归附,但其属下未必愿意务农耕桑。他们是草原上的野马,天性崇尚自由,是缰绳拴不住的。征战,掠夺,游牧才是他们真正的生活。我们对匈奴本无所求,只须相安无事,依臣之见,早早让他们回单于庭最好,两国相隔千里,不用互相防备,若有需求,我们真心救助,若起争端,也有时间和距离调度。保持合理的距离,对两国都有利。
王
根: 万万不可,放他们回单于庭,无异于放虎归山。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匈奴生息之地本就艰苦,终年苦寒,练就他们抗拒艰辛的本领,加之内部争端从未间断,又有四边诸国虎视眈眈。匈奴人从未有一夕安枕,从未有一日懈怠。所以才勇猛强悍。现在漠北匈奴西迁,漠南匈奴归附,我们好吃好喝好招待,就在光禄塞下好好养着就得了,不滋事不扰民,慢慢同化为一族,既丰富了大汉人口,又拓展了大汉版图,这样先例古已有之,到那时,岂止一座合黎山,整个漠北都是咱们大汉的。
侯
应: 王大人是想让猛虎为你看家护院吗?
元
帝:你们不要争执了。郅支单于被甘延寿所杀,对草原诸国震慑不小,呼韩耶单于也不例外,这次请求世代保塞一来表达感恩之心,二来也有试探之意。汉匈重建和亲关系,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本朝要将这种关系延续下去,对单于一定要好好安抚,万万不可轻慢。
众大臣:是。
元
帝:至于合黎山嘛,若真如舅舅所言,倒是好事,你若有办法让他们拱手相让,算你的功劳,但不能说是朕的意思,朕身为天子,怎能向单于开口索要疆土?
王
根:微臣明白。
侯
应:(纳罕)这不是捂着耳朵偷铃铛吗?
王
根:只要偷得来,就是本事。夏侯大人。
夏侯藩:属下在。
【王根和夏侯藩耳语,夏侯藩点头,切光,渐暗】
第七场
雁门关驿站
【光渐强,左贤王和侍卫长上。】
左贤王:郅支单于是我的亲哥哥,虽然争夺王位你死我活,可毕竟是匈奴内部的事情,如今他没有死在战场上,没有死在刀剑的拼杀中,却在睡梦中象一只绵羊一样被甘延寿和陈汤割下脑袋,死得实在窝囊,不像个匈奴的男人。
侍卫长:郅支单于杀了汉朝使臣谷吉,又联合乌孙侵扰西域,平日又骄矜傲慢,疏于防范,这才招致杀身之祸,只是我没办法亲自手刃敌人,报杀父之仇了。
左贤王:汉人有句话叫兔死狐悲,你等着瞧吧,用不了多久,这种事情就会轮到我们。
侍卫长:我们与汉朝交好,汉朝一直以诚相待,现如今又遣公主和亲,更见诚意,我们只要不动兵戈,汉朝是不会主动对我们用兵的,王爷多虑了。
左贤王:只有骑在马上在草原上奔驰,才算是真正的匈奴人,如今在这里天天坐在车上,锦缎华盖,驷马并驾,原本该在草原上追风的骏马,拉着一辆娘们样的车子慢腾腾的晃荡,我看着就难受。马是应该奔跑的,结果呢让汉人养的象猪一样。
侍卫长:马到了草原上自然就跑起来了。
左贤王:和亲倒是好,难道和了亲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我们就和他们一样了?我们也把牛羊圈起来,变成家畜,我们也守着一块封地,盖上房子,种上庄稼,盼着风调雨顺,秋天收租子,打几石粮食,就守着这一块地方一直到老死?
侍卫长:我们这不是回来了吗?王爷是想家了。
左贤王:瞧瞧这身上穿的,摸上去滑溜溜的,鼻涕一样,稍有不慎就豁开个口子,我怎么骑马打猎?反正我不喜欢这里,我想回到北方去,我劝汗兄回去,可汗兄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怕返回单于庭汉朝皇帝会疑心我们臣服的诚意,难道一定要等到郅支单于的下场,等到他们把刀子架在我们的脖子上吗?
侍卫长:王爷说的也有道理,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郅支单于已死,漠北匈奴已不会再对汉朝构成威胁,能构成威胁的只有我们,汉朝肯定会对我们多加防范,长久之计,当然是返回单于庭,一来漠北广阔,我们进退自如;二来双方路途遥远,若真起波澜,汉朝劳师袭远,也会有所顾虑;三来两家和亲,也是同盟,可前后制敌;再说了,亲戚远了更想亲近,后人都说了,“距离产生美”嘛。
左贤王:(纳闷状)你玩过穿越?
侍卫长:不敢不敢,穿不好。
左贤王:其实汗兄也想回单于庭,只是怕因此伤了和气,伤了那皇帝的心,其实怕什么呀,我要是那汉朝皇帝,巴不得你们走的远远的,再别照面才好呢,谁愿意家门口守着一只猛虎啊,睡得着觉吗?还得陪着笑脸,天天给肉吃!哼,除非脑子进水了。
侍卫长:听探马来报,郅支单于死后,漠北匈奴溃散,余部往西面迁徙,不会再对汉朝有任何威胁。咱们单于也在重新考虑与汉朝的关系,好在我们刚刚迎娶了公主,单于已经给汉朝皇帝上书,为表诚意,尽汉朝女婿的职责,甘愿世世代代为汉朝镇守边关,戍守上谷以西到敦煌一线边界,请求汉军撤离将士,休养生息,不知汉朝皇帝是否应允。
左贤王:我信任我的哥哥,所以拥戴他做单于,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做事冷静,处乱不惊,可是他对汉朝的一味的示好让我很担心,我们匈奴从来崇尚武力,用弯刀和战马征战草原,赢得利益更赢得尊严,如今他却不思征战,只想得汉朝的庇佑,不思重建匈奴的威名,没得让草原上的其他部族耻笑,这样下去,怎么重新做草原的霸主,真是愧对先人!
侍卫长:单于昨日给我讲孙子兵法,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我想单于的意思,是想和汉朝永世修好,我们两大强国做同盟,天下无敌,到那时不用再流血牺牲,也能让草原诸国臣服我们。
左贤王:哼,这个孙子教人这样打仗,还真是够孙子。
侍 卫 长:这就叫谋略,汉人打仗都要先学习兵法,还要灵活运用,否则就叫纸上谈兵,会吃大亏的。
左 贤 王:我们不也是在纸上谈兵吗?我们的弯刀连草都割不断了。
侍 卫 长:不,我们还是马背上的英雄,看,单于在教昭君公主骑马呢。
左 贤 王:这个女人很不一般,胸襟坦荡,又聪明灵秀,实在难得。
【呼韩耶单于和昭君上】
呼韩耶单于:我亲爱的弟弟和我忠诚的侍卫,你们看到昭君公主骑马的样子了吗?
左 贤 王:英姿飒爽,像一个真正的匈奴女人。
昭
君:谢谢王爷,这是对我最好的褒奖。我愿意成为一个真正的匈奴人。
左 贤 王:公主,这里只是一个草坡,漠北有真正的草原,一望无际,纵马驰骋就像飞一样,公主可向往那里吗?
昭
君:当然,我一直渴望在真正的草原上骑马奔驰,在真正的蓝色的天空下,和风一样,不,比风还快,听风在耳边呼啸而过,马蹄碾碎青草的芳香,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
左贤 王:咱们单于会让你实现梦想的,对吗,汗兄?
呼韩耶单于:我亲爱的弟弟,你的马踏过的地方都是匈奴人的牧场,你何必急在一时?
左 贤 王:汗兄,整个草原都是我们的家,为什么非得在别人的羊圈里讨一把干草呢?
呼韩耶单于:哪里有青草,哪里就有牛羊,我们总得找那青草茂盛的地方放牧啊。
左 贤 王:我是怕一把青草把我们引进羊圈,再也出不来啊。
呼韩耶单于:放心吧,我的兄弟,我的智慧不会辜负你的信任,我的每一次决定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匈奴人更好的生存。汉人说,在其位谋其政,我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郅支单于已经死了,我们是草原上当然的霸主,回顾一下匈奴的历史,内乱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若要匈奴真正强大,我们只有内部紧密团结,同仇敌忾,外部与汉朝结盟,互为进退,这才是长久之道啊。
昭
君:单于英明,高瞻远瞩。单于、王爷、将军,三位细想,汉朝对匈奴从未主动冒犯,这多年来,匈奴来犯才会对抗惩戒,若退兵也只是加强防御坚守要塞,若匈奴主动示好就会多赠物质资财,像如今比邻而居汉朝也都谦和礼让,有求必应。匈奴也有其它邻邦,据王嫱所知,向来虎视眈眈,无时无刻不在窥视我们的牛羊牧场,必欲夺之而后快,象汉朝这样的友邦,若长久维持对匈奴有百利而无一害。况且漠北苦寒,天灾不断,有汉朝庇佑,救济灾情,匈奴也能少些折损。草原强国众多,纵使匈奴强悍,但部众有限,一以当十也是为难,若有汉军援助,如虎添翼,称雄草原,岂非指日可待?
侍 卫 长:公主条分理析,句句在理,有这样聪慧明理的阏氏,真是我们匈奴的福气。
呼韩耶单于:是啊,她的美貌配得上世间第一等的英雄,她的智慧胜过我们给她的任何赞誉,汉天子将这样的举世无双的女子送给匈奴人做阏氏,足以表明对匈奴的诚心和善意,我已经向汉朝皇帝上书,请求撤回天子守军,让他们休养生息,我率本部镇守上谷至敦煌一线,为大汉天子把守边关,表示一下我做汉朝女婿的诚意。
【侍卫上。】
侍
卫:大单于, 汉朝使臣到了,正在韩将军处清点辎重,等候单于召见。
呼韩耶单于:好,在行帐召见大汉使臣。
【众人下】
第八场
单于行帐
【 行帐中有匈奴地图。】
【韩昌、张猛、汉朝使者夏侯藩、韩容上】
韩 昌:夏侯大人,朝廷不撤守军,婉拒匈奴代行戍边之职,本在情理之中,呼韩耶单于本是英明睿智之人,能够理解。但是索要合黎山真的是皇上的意思吗?
夏 侯 藩:韩将军,我是皇帝的使臣,难不成你在说我假传圣旨吗?
韩
昌:若真是皇上的意思,我请求您暂时不要提出来,容我上书皇上禀明利害,朝廷权衡之后再传旨不迟。
夏 侯 藩:韩将军怕是越俎代庖了吧,这也是朝廷商议之后的决定,难道满朝文武都是白食俸禄的,事事要等韩将军定夺?
韩 昌:韩昌不敢。
夏 侯 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是你们武将的傲慢,我一职文官还没有那样的胆量,我奉命出使,只知道要传达圣意,不敢有僭越之举,请韩将军成全,不要再为难下官了。
韩 昌:夏侯大人何出此言?郅支单于被诛,漠南匈奴人人自危,都在观望朝廷的态度,我再次请求您,不要向呼韩耶单于索要合黎山,以免生出事端。合黎山是匈奴命脉,强行索要,会引起匈奴贵族将士的猜疑和不满,后果难以预料。
韩 容:韩将军多虑了,皇上对呼韩耶单于待遇优厚得令人妒忌,又赠送了这许多物资钱财,匈奴也该对皇上有所表示了,权当是投桃报李,区区合黎山算得了什么,不过百十里地的地方,哄得皇上高兴,国库里的金银财宝还不是随便搬吗?再说此时正值敏感时期,这也是在给匈奴机会,建立彼此的信任,匈奴应该求之不得才是,哪会有什么不满呢。
张 猛:两位大人三思,漠北匈奴溃逃,漠南匈奴也兔死狐悲,现在人心浮动、意见不一,还是不要刺激他们才好。
夏 侯 藩:真金不怕火炼,真心不怕考验,权当是一块试金石,我倒要看看这呼韩耶单于口口声声诚心归附,到底有几分是真心,几分是假意。
【呼韩耶单于、昭君、左贤王、侍卫长、呼衍夫人、诺澜、息雅及侍卫上】
呼韩耶单于:欢迎你们,一路辛苦了,匈奴人已经准备了宴请亲人的盛宴,我们一定让你们感到“宾至如归”,醇香的马奶酒会洗去你们一路的风尘,香喷喷的手把肉能慰藉你们征程的劳累。尊贵的使者,快告诉我们,大汉天子给我们带来什么旨意?
夏 侯 藩:大单于安好,奉大汉天子之命,赏赐大单于佩玉宝剑、佩刀各一把;弓一张;箭矢四发,共四十八支;棨戟仪仗十副;安车一乘;鞍勒一具;良马十五匹;黄金二十斤;钱二十万;衣被七十七袭;锦缎丝帛八千匹;棉絮六千斤。谷米和谷糠共计三万四千斛。
呼衍夫人:太好了,大汉天子又为我们预备了越冬之物,就是遇上天灾,部族牲畜也不会再受冻挨饿了。
呼韩耶单于:谢大汉天子眷顾。匈奴得大汉庇佑,如获重生。
夏 侯 藩: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所辖兵马随时待命单于,可供驱使,以保单于公主平安。
侍 卫 长:太好了,有了汉军的援助,我们不会再孤军对抗那些抢夺我们牲畜的森林部族了。
呼韩耶单于:圣眷优渥,甚是感激。
夏 侯 藩:大单于仍可留居光禄塞下,若逢战事,可成为大汉长城之外的坚固长城,为天子分忧,保受降城不失。
呼韩耶单于:只是这样吗?我上书自请守卫上谷以西至敦煌,子子孙孙世代保卫边塞,以尽臣婿之职,不知天子怎样答复?
夏 侯 藩:天子令属下晓谕大单于,单于上书愿罢北边吏士屯田戍守,子孙世世代代保卫边塞。皇上说,单于心怀仁义,所以为百姓做长远打算,这是关爱百姓的长久之策,皇上甚是嘉许。
左 贤 王:那倒是应允不应允啊?
夏 侯 藩:皇上让属下告诉诸位,中国四方都有关塞作为屏障,并不是只在塞北设置关隘,这也是防备国中奸佞放纵之徒出关危害睦邻,所以明令法度约束民心。
呼韩耶单于:本部愚钝,没有想到朝廷的良苦用心,幸亏天子让大人告知,如此厚待,感激不尽。
夏 侯 藩:皇上特让属下明明白白的转述清楚,皇上感念单于美意,绝无疑虑。希望单于不要心有嫌隙。
呼韩耶单于:大人多虑了,本部建功心切,考虑有失周全,还望大人回去表明本部唐突之意。
夏 侯 藩:单于一心为皇上分忧,何来唐突,皇上身处江湖,心念朝堂,我等不及。
呼韩耶单于:眼下渐入严冬,本部精选旃裘,献与皇上,祝皇上龙体康健。
夏 侯 藩:是啊,皇上寿辰快要到了,各刺史部都有寿礼进献,大单于所赠旃裘,也当寿礼进献吗?还是另有好礼?
呼韩耶单于:啊?不不不,本部自当另备寿礼,且容些时候,进京送礼贺寿。
夏 侯 藩:这倒是属下的不是了,属下不该多嘴,劳顿单于,这路途遥远,单于又燕尔新婚,不必再劳师进京了。
呼韩耶单于:本部总要表示臣婿敬爱之情啊。
夏 侯 藩:属下倒是有个主意,不知当讲不当讲。
呼韩耶单于:请夏侯大人不吝赐教。
夏 侯 藩:时日渐近严冬,北方苦寒,戍边将士辛苦,天子仁心,很是挂念,想短期轮岗,无奈边线漫长,不好拆兑。属下见有一处匈奴领地伸入汉地,紧挨汉属地张掖郡。汉军有三都尉在此戍守,士卒有近千人耐受苦寒,守望烽火,很是辛劳。大单于若献上此地,将边界直切过来,可省两都尉几百士卒,到时按月轮岗,少受些辛苦。此事正值皇上挂心,若单于以此为寿礼,皇上龙心大悦,必会厚报匈奴。
左 贤 王:你们这汉朝皇帝可真是苛待女婿,羊圈里只剩下一羊了,还想要拿了去。你们汉人不是说君子不夺人之爱吗?这怎么专拣人家的好东西开口就要呢?
呼韩耶单于: 三弟,管好你的嘴巴,一会儿好喝马奶酒。夏侯大人,这是天子的意思,还是大人在为本部打算?
夏 侯 藩:天子忧虑,下官也是为单于谋划,一起替天子分忧啊。
呼韩耶单于:天子垂怜,答应从长城以北为匈奴所有,大人所说的地方是温偶余
王所属之地,容我派使臣去问问详情再作答复。时候不早了,侍卫长,快带我们去享受马奶酒和手把肉吧,我们要与尊贵的使臣开怀畅饮。请!
【同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