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从0岁开始
(2011-10-30 18:45:23)
标签:
教育教育的年龄平等的起源思想社会第八章华中平文化 |
分类: 思想社会 |
第八章
教育
二
教育应该从0岁开始
我们通常把7-22岁时间定义为人的教育时间,人为地把一个人划分为无忧无虑的婴幼儿时段,需要接受教育的学生时段,开始独立的工作时段和等待死亡的退休时段。而教育则与学生时段挂上了钩,因此,教育就只在学生时段展开,教育没有贯穿到人的一生。中国尤为明显。
教育不是等到7-22岁才展开的,人们只所以把教育定义在7-22岁这一阶段,主要是简单地把教育定义为认字、学知识了;另外的原因就是人类的教育水平还达不到贯穿每个人一生的能力。
教育不是简单的认字、学知识,教育是发展人的思想,培养人的各种能力。而要发展思想,一个人从胚胎就该开始了。
因此,教育不是开始于7岁,而是开始于妈妈被确定已经怀孕的那一刻(当然最好的教育是对爸爸妈妈的教育)。代表公权的政府的责任提前了,0岁开始,政府就应该对一个人开始实施教育计划了。什么叫计划生育?计划生育不是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是有计划地确定怀孕的最佳时间,有计划地实施胎教,孩子出生之后有计划地去培育自己的孩子。凡是怀孕的妇女和丈夫,政府就应该开始将其纳入教育行列的,那就是政府开始为其出钱,进入父母培训班,教她们如何做一个妈妈。父母培训班的教材不是统一的,应该根据单亲、双亲、正常、残疾等不同状况实施不同的培训计划。在准妈妈培训阶段,孩子住院接生、出院后的教育联络、孩子喂养、月里教育、满月后教育等一系列事务在准妈妈培训时都安排好了。
不要认为母亲怀孕、孩子出生、不会讲话、不懂事时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的思维在受精卵还没形成前就决定了,那就是父母的思想。受精卵形成后,妈妈的思想情绪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思想情绪。当孩子出生看到世界的第一眼开始,孩子开始了他自己的人生旅程,教育就更重要了;有些先天的缺陷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弥补。
孩子出生后,经常带他出去走走晒晒阳光,孩子养成合众,充满阳光型的概率就会比整天窝在家里的孩子要大。但教育并不是要求大家在孩子满月后都推着小推车到外面来晒太阳,教育应该允许各种各样教育方式的存在,根据父母的情况,教育不同的孩子。孩子在一视同仁下成长并不见得就好,在歧视下成长并不见得都坏。个性化教育,要贯穿到教育的每个时期。因为无论是阳光下成长的孩子,还是关在屋子里成长的孩子,他们都将承担着未来社会的不同角色,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和作用。
如果说从怀孕到出生前是关系到一个人大脑的发育、性格的形成,那么出生后将关系到一个人思想的形成。也就是说,当孩子在出生后,就该是考虑培养孩子思想发展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开始,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停地讨论酱米油盐家庭琐事,和不停地讨论宇宙探索科技创新,两者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前者把孩子的思想框在了小市民阶层,而后者则会激起孩子的探索欲望。如果一个人成人前都生长在前一种环境,而另一个人都生长在后一种环境,那么在后一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要比前一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人生成就的概率要大得多。人的不平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这是一个人教育的黄金时段,这是奠定人生格局的时段,这个时候思想定了,以后要改就难了。
所以,国民的教育应该在怀孕的时候开始,怀孕时,妈妈要参加育儿教育;出生以后,孩子就可进育婴园,在孩子第一责任人(父母或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陪同下接受免费的帮带。
在人生教育过程中,将经历怀孕后的胎教、出生后的育婴园、幼儿园、小学、中学近18年的国家义务教育。从大学教育开始,每个人应该成年并承担起人生责任了;所以,大学教育最好是国家贷款的;而不是依靠学生的父母供给的。通常一般人大学毕业即可开始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可兼修硕士、博士学位。一些有志于教学研究的人,更应该知道教育的目的服务于社会,教育的素材来源于社会的道理,更应该走出去,把社会最先进的教育素材引进到院校中来。总之,教育与社会现实不是脱节的,教育是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的,教育一套,社会又是另一套的教育,那实际上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教育让很多孩子在未成年时就输在了人生起跑线上。从小学开始,学生的学习压力就很大;学校教的不是个性、思想、创新,不是掌握学习的方法,不是教会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性格,而是在孩子大脑没有发育成熟的时候就一味地往孩子大脑里灌输“知识”。要知道,孩子大脑知识的摄入量是有限的,孩子在大脑没发育成熟时所摄入的知识量与大脑发育成熟后整个人生相比较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孩童时代的教育就是往他们心中灌输阳光,培养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思想力和创造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处世性格;知识的摄入反而次要了。
我们不允许飞机、火车出一次事故,却很宽容地对待教育的失误,很奢侈地让不良教育,不成熟教育影响好几代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