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案
(2014-04-21 20:57:42)《竹石》教案
环潭镇涢阳小学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安排了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一单元的综合性复习,一单元的古诗词诵读积累。《竹石》就是七单元的第六首诗,和《石灰吟》一起诵读复习托物言志类诗歌。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背诵古诗。
2、在品读感悟中领悟古诗的含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复习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并适当拓展阅读。
4、品味题画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竹子的精神,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意境,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设计:导课激趣、明确目标;小组分工,探究学习;汇报展示,学习评价;总结学情,拓展提高。
一、导课激趣是前提(课件展示优美的题画诗,从视觉上激发学生了解的兴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二两三节,四五六片叶。可以迎风霜,亦可战冰雪。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提问:这几首诗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哪个同学知道?
回答:一是都是题画诗,二都和竹子有关。
清朝有个身世坎坷的诗人画家,也是书法家,他也有一首可以算作他的题画诗代表作的作品,谁知道这个作品和它的作者?
板书课题《竹石》和作者郑燮。
1、 展示诗人画像。
2、小组讨论:我们要怎样学习这首古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3)学习从诗和画两方面品味作品;
(5)注重停顿和声调的高低,学习朗读,读出诗中情感;
(6)探究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运用。
3、小组分工合作,学生自我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二、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小组学习评价。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5)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以及其他题画诗拓展。(二组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可能找到的题画诗有:
墨梅 王冕(元)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更多的是我们平时教同学画的几首竹画题诗。
比如导入时的几首竹子题画诗。
3、三组从诗和画两方面品味诗歌。
郑板桥的擅画兰竹,在他的绘画作品里,兰和竹画得最好,他的绘画作品中兰竹图是代表作,但是在题画诗中,竹石图是最好的,因为不仅竹子画得好,诗歌也很好的抒写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奇石、疏竹,配以清新怪僻的六分半书,使板桥画有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诗人在诗中,托物言志,将自己比作竹,他愿意咬定青山,不向世俗的歪风邪气所屈服。诗人的画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诗人的不屈精神,傲傲风骨也是这样的光照千古。
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解读诗意,用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竹子精神。
预设
咬:从竹子咬定的目标来看,诗人的生活指向明确,他不贪求官场的权术和名利,情愿像青山中的一杆青竹,不仅正直,还甘愿向青山终身奉献自己。生活中的诗人正是这样,为官时一心为民,为赈灾民不惜得罪权贵,最后告病回家卖画为生。
千磨万击:竹子所经历的所有磨难。再多的磨难并不能使诗人屈服或者倒下,相反我要对迎面而来的各面冷风歪风大笑不止,我的不屈精神和我的铮铮铁骨是我的不死的灵魂。
“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5、五组探究诗歌的诵读,包括停顿,声调的高低,所要表达的情感。
请五组的同学展示一下本组的诵读,其他组评价,看停顿,语调,语速,和感情的表达是否到位。
6、六组负责的是托物言志的写法探究。
配以托物言志的拓展应用,再每人拓展一个句子。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
三、拓展阅读: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自己搜集的竹诗。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四、巩固
会画竹的同学画竹,会写字的同学配诗,看看哪组的竹石题画诗最有诗情画意。
五、板书。
郑燮
板书:
咬定
坚劲
立根
咏物明志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这一经典文化,对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大诗歌学习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动手尝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许多诗歌的内容往往是在读中感悟的。因此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让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语文课堂中,情感这条线应该始终贯穿于学与教的始终。通过学习,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