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甄嬛传》的续文,称之为《正章本纪》。挺喜欢。忍不住又看了一遍。记得第一次关注这篇文,是因为一次无聊的一瞥,看到了文章中符端倚对女儿灵素说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就算因为什么目的而接近别人,那也得带着点自己的真心。”那时候,因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人对事的态度开始随着年龄渐长而发生细微的令自己害怕的转变,我愁肠百结,这一句“真心”,让我豁然开朗,所以不自觉的喜欢上了这篇小说。
虽然文笔有些稚嫩,但好在故事情节感人,人物刻画也分明,更何况,是为我唯一钟爱的网络小说《甄嬛传》写的续文,所以至今来看,还是有些感动,也是纪念曾经逝去的青涩时光。
高三开始看甄嬛,那时,喜其华丽忧伤的文字,后来年岁渐长,更爱其中种种的命运无常,种种的情非得已,种种为人处事之道。再看《正章》,抛开时时穿插的前朝纷争,或者更能吸引我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
譬如予涵与明檀,灵犀与予澈,雪魄与持逸,都是燃烧了一夜的火树银花,只是,涵檀决艳的开放,灵澈绝灭于起飞之前,雪逸零断于跳跃瞬间。这样不羁的情意,不仅不容于世俗,也不容于他们自己的心。世间的事,本就不是可任情来去的,因为都有自己的担当与责任。灵犀与予澈最通透,回身于萌芽之前;雪魄与持逸最了然,止步于将发未发之时;予涵与明檀最任性,所以走得最远,伤的最深。好在,那一番沉痛,毕竟也让他们警醒,往回的路,虽不再如先时,终究,让关爱他们的人得以宽慰,让他们自己得到心安。时光教会他们放弃,也教会他们懂得。这样灿烂繁华的夜,只适合于停留于记忆。当阳光普照之时,等着他们的,是各自安稳的家,以及家中的那个人。不是一心一意的期盼又如何,如水年华中,是那个人与自己相扶相持,共享白头。这样沉静的一生,才是最好的。
然而最敬佩的,还是闻人含馨,可以为爱不惜一切。有着那样心性的女子,不该长于深宫,不该爱上帝王。那个人,他的心太大,装着江山,装着权势,唯一的温情,也给了不是她的女子。似乎感觉,她的结局,也是美的,如同昙花一现,虽短暂,总是让人刻骨铭心。否则,不属于她的岁月该如何熬过呢?不过是一点点沉往更深的苦海罢了。能在最美的华年为所在乎的人奉献一切,是一种幸福;于含馨,是幸福也是解脱。
最喜欢符端倚,喜欢她的隐忍平和,喜欢她的气质端华,喜欢她与予润之间近乎虐心的忧伤的情爱。予润选她做皇后时,在她面前亲昵的唤着别的宫妃的乳名时,疑她怀揣着野心时,或许想不到,她会这样无声无息的走进自己的心里。她为他料理后宫,忍受他对别的女子肆无忌惮的宠爱,保住他一个又一个孩子,默默的隐身于宫中锦绣之后为他支撑所有的一切。这是她爱着自己的丈夫--------一个人间帝王的独特方式。这样的沉静内敛,这样的坚韧刚强,这样气质内生,若不以时日来洗涤,怎能看到其隐于平淡之后的光华?或者,那个叫董云如的聪慧而美艳的女子,若不变了心肠,年轻的帝王是不会察觉到她的。只是,世间只有一个她,其他人如何做得到她的万一?如何与她一样只懂默默?含馨的爱清冽孤高,不识人间烟火气,或者适合一般平民人家,却不是深宫内院所能生存的。只有端倚,她的无法自知的对于帝王的爱,才让人感觉是在尘世。如同稀薄的空气,无形无嗅,却丝丝浸入骨髓心肺,让人无法自拔。年轻的帝王没有心性去体味她的淡淡而无法或缺的存在,一次次将她本畏怯的不敢冒出头的冀望之牙拍入地底,终成朽烂,奄奄一息。端倚的所有情感,只是借含馨一生的悲苦来表达一二。或者为含馨而与他的争吵、冷战,夹杂的更多的是物伤其类的心凉与绝望。只是她不知,或者不敢承认。然而,无论如何,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时光里,她是幸福的。跨过种种的伤心与绝望,她终于也能看见帝王的心,看见自己的心。他们在尘世绕行了那么久,终于还是碰到一起。二十几年的夫妻情分,她只来得及享受最后的零碎时光。但是,终究,她还能亲见儿女的幸福平安,能有可交托的人,能在尘世留连的最后一个瞬间叫出心中埋藏已久的一声“润儿”。人生多苦,她有幸也能在苦涩中品砸出一些甜味来,未尝不是她的福。她浮沉了一生,不自禁替她遗憾,那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来得太晚了!
还有才高志远的楼归远,为佛执迷的持逸,游戏人间的穆青沙,坚毅大气的雪魄,沉静温柔的灵犀,心性高远的灵素,随性热烈的红歌……我总是喜欢在书中沉迷,许是性子根处的淡漠,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无法激起我内心的半丝涟漪,可是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往往更容易让我泪流满面,感动异常;生活中的我性格大大咧咧,可写出的文字总会不经意间流露感伤,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人格分裂?或许,也仅仅是想要保存一些较为纯粹的东西让自己坚信,想要为现实中不得已的妥协找到一个精神的支撑点,总会有些东西,不随时间、地点,生存、人性而发生改变。妥协是为生存的艰难,坚守是为精神的不朽,把握两者之间的度,才能让珍惜的人事获得安宁,才能让自己获得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