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在旅途 |
故乡的水
谭谈/文图
人是故乡亲,水是故乡甜。
离开都市,游走在潇湘山水间。钻过雪峰山的原始次森林,走过美丽惊险的龙头溪,赏过静如明镜的白马湖……一晃八、九天过去,正准备打道回府,又接到友人的电话,邀我们到湄江去看看。湄江,是流淌在我故乡涟源深山里的一条小河。属长江水系。它是长江的重孙子、重重孙子了。千百年来,这个美丽的村姑,养在深闺人未识。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开发旅游的春风里,她那神秘的面纱才被掀开,她那美丽动人的容姿才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
尽管,她美丽动人的姿容,是盘古开天地以来就具有了的。而且,她就藏在离我的出生地不过二十多里地的地方。然而,我以前却不知她,不识她,不见她。那些年月,人们为饱肚子而奔波,谁又会去关注当地人所言的“这个鸟都不痾粪”的穷山恶水呢?
故乡,对每一个游子,都是有魔力的。一声呼唤,便欣然前往。这天,阳光灿烂,天气极好。车子驶入这片山地后,在一个雄伟的牌楼门口停住了。牌楼上,是故乡已故的著名书法家颜家龙的遗墨:观音岩。这是湄江令世人称奇的一处所在。
湄江最神奇的地方,是她的行踪鬼秘。她神秘地消失,又惊人地冒出。她冲冲杀杀,从深山老林里闯出来后,在一口叫面塘的大山塘里神秘地消失了。河道在这里断了。尽管江水日夜不停地流进来,而这口不过几亩水面的山塘的水面,却不见涨。流进来的水到底哪里去了呢?人们真是百思而不得其解。而在这里几里路以外的一堵百余丈高的山崖下,却神奇地冒出一股水流,在这里形成一个深潭。潭心,从地层深处鼓出的水流,状如一朶一朶美丽的莲花。于是,她有了一个漂亮的名字:莲花涌泉。涌泉流出,在这里流出一条新的河流……
立在这莲花涌泉前,这里的先人想:这里涌出的水,是不是就是那条在面塘里消失的湄江呢?某一天,他们往面塘里倒了一筐谷糠,次日,这些谷糠,竟然从莲花泉孔里冒了出来。人们的猜测,得到了证实。于是,这条神秘地消失又神奇地冒出的江,继续她的前程,流入涟水,汇入湘江,进入洞庭、长江,最终走进了大海大洋,实现了她最高价值。
赏过观音岩下的莲花涌泉,我们来到了面塘。如今,人们称其为面塘湖了。湖的对面,连续三道两堵状如门框的石崖挺立,湄江,就从从容容从这一道一道石门里流出。山水相依相偎,情意绵绵。人们把这里称为三道岩门。
湄江的水,最动人的地方,在仙人府。这是一个高达一百余米的能见阳光能见蓝天的大溶洞。一条小溪,从洞底流出。溪的两边,铺满圆滑、光洁的鹅卵石。居住在深山高处的山民,就是踏着这样的卵石河道出山进山。这是我三十多年前第一次一进洞时见到的情景。可惜搞开发后,在洞口筑了一道坝,使洞中变成了一个小湖,开发者又在高高的洞壁,用水泥筑了一条游道,多了不少作做的匠气,而失去了暖心的原汁原味……
攀过一段水泥筑就的游道,面前出现了一片蓝天,洞的尽道,一堵险峻的高崖上,泻落一挂水流,击落在崖下的状如海龟的巨石上。仰头望去,溪流泻落的山崖上面,拱立着一座由石崖构成的自生桥。原先,这天生桥前面,有一个村庄,住着十几户人家。当年,他们要出门,都要从这高崖上攀下,穿过这个数百米的大洞,走出山去。可以想见,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艰辛。国家实行扶贫惠民政策之后,他们才从这高山上搬出,移居到便于生活的新居去了。
看过故乡的水在这里做的精彩的表演之后,我们坐上了游艇,荡漾在湄峰湖里。湖水,在没有风的时候,真像一块静卧在青峰翠岭间的绿宝石。更让惊异的,就是在这样美妙的环境里,我认识了一个无手的朋友。年幼时遭电击,他不幸失去了双手。他并没有因此而扒下,而是坚强地站立起来。在残疾人全运会上,他多次拿到游泳金牌。他虽然没有了双手,却能驾车,开着大货车送货。我们见面时,他给我们泡茶递水、递烟,全是靠他那无手的双臂完成。这天,他开着小车,来接我们,要领我们去看他开办的湄江山泉水厂。他们村里的一个石崖下,涌出一股大泉,水质经有关方面检验,质量极佳。于是,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办了这个桶装水厂。把故乡最佳的山泉水,销出山外,送到都市,供给南南北北的人们饮用。
看了他厂房里自动化加工处理的设备以后,他把我们引到了取原水的那道山崖前。从两堵石壁的夹缝里,流出一股巨大的泉水。水量之大,在泉口流出了一条溪河。此刻,我忍不住躬下身去,捧了一捧水喝了。这水,还真有一絲絲甜味……
站在这个无手的汉子前,我觉得自己突然变矮了。我为故乡这样自强不息的山里汉子自豪,也为故乡这样神奇的山水骄傲!
作者:谭谈 中国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涟源人,主要作品有《风雨山中路》、《山野情》、《山道弯弯》、《山水相依》及《谭谈文集》等。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首批优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