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习教育“小切口”推动作风建设“大转变”
(2025-04-30 16:23:52)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这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党员干部进一步筑牢思想防线、校正行为坐标的“及时雨”“清醒剂”。广大基层党组织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分类施教,力戒形式主义,推动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警醒”、在作风上“严实”,在行动上“见效”。
对于我们基层而言,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重温”,而是一场深刻的“自省”;不是一纸“规定”的重申,而是一道“实践”的考题。如何从“纸上”走到“心里”,再落到“地上”,这关键在于把学习教育做细、做深、做实,真正让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基层党员干部的日用而不觉。
念好“真学”这本经:学习不是抄笔记,关键是入脑入心。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时,存在“填表式”“过关式”倾向,表面上看学得“热热闹闹”,实则“浮于表面”。通知明确指出要杜绝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把学习教育从“虚功”拉回“实功”。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必须摒弃“应付式”“任务式”的老套路,用好“线上+线下”“集中+自学”的多样方式,把政策讲深、讲透、讲活。村里可以通过“村晚”“板凳会”“乡音宣讲队”等形式,把中央精神讲到群众心坎里;镇里可组织“学习讲评夜校”,围绕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开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式学习讨论,引导干部深思“为什么不能、我该怎么做”,真正做到学有触动、学有方向。
画好“实干”同心圆:践行不是喊口号,关键是立行立改。中央八项规定的核心在“改”,重在“做”,落脚点在“严实”。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基层的表现虽已减轻,但“马甲”翻新、变异反弹的趋势依然存在。一些干部在落实政策时还存在“表格罗列、材料堆砌”“工作务虚、调研作秀”等现象,甚至部分基层党组织把八项规定精神当成“上级要求”,而非“自身追求”。要想破除这些“疑难杂症”,必须紧盯“关键人”“关键事”“关键环节”,用制度立起“防火墙”,用监督织密“铁篱笆”。在推进乡村振兴、项目申报、惠农资金发放等重点领域,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严守财经纪律,坚决防止“变相吃喝”“权力寻租”;在公务接待、公车使用、年度考核等方面,全面开展“回头看”自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不搞“遮遮掩掩”、不留“死角盲区”。
激活“清风”新气象:引导不是说教式,关键是润物无声。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感受上。群众是否满意,干部是否担当,工作是否务实,是检验学习教育是否落地的“试金石”。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群众导向、结果导向,用实打实的变化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可以通过“干部积分制”“廉洁承诺卡”“民意直通车”等机制,把作风建设从“上级要求”变为“群众监督”,从“制度管人”转向“文化育人”。特别是对新入职、年轻干部,要把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入职第一课”,用好“导师带徒”“结对帮学”机制,在细节中传导“规矩意识”,在言传身教中厚植“廉洁基因”。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基层一线践行八项规定精神的鲜活案例,让榜样“上墙”,让经验“上行”,让正气“上头条”,营造见贤思齐、崇尚实干的浓厚氛围。只有这样,清风正气才能在基层广袤土地上真正吹起来、扬起来、久吹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