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化人民创,人民文化为人民
(2024-11-28 00:01:31)文化是灵魂,创作是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文化创作,必须牢牢把握创作灵感人民激发、创作过程人民参与、创作成果人民共享的原则,助力文化创作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相较于“人民城市”,“人民文化”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是充分体现人民主体性。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接续发展的宗旨,也是文化创作的主心骨、顶梁柱。这使得文化有较高的抵御外部不良文化的侵蚀和破坏,能够让文化的创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和发展。二是更加关注优质文化产品创作和服务供给。这使得文化可以通过对文化市场环境和行业趋势进行深入分析,选择优质载体体现人民元素,成果普惠人民。三是更加注重成果与服务之间的良性转换。这使得人民文化不仅仅关注短期的成果收益,还会根据国家和产业发展需要,为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自身贡献。
以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导向,形成文化创作高质量发展“增长点”。首创精神是文化扎根人民、站稳人民立场的基本方法和内在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对美好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文化创作高质发展,就要坚持以人民问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持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满足人民对文化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从微观层面看,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体现在“酒香不怕巷子深”,在老街区、庄弄屯,人民群众熟悉的是“下里巴人”,用着“村言村语”说的是“土味文话”,“一语道破”社会问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文化创作不缺基层人民群众有趣的灵魂。从宏观层面看,国家顶层设计和政策发展让文化创作不像“脱了僵的野马”不受控制,朝着反方向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让文化创作更加富有“阳春白雪”的气息。
以构建全过程人民参与为保障,夯实文化创作基石“支撑点”。全过程人民参与是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创作来源人民,服务人民,只有广泛吸取群众智慧,深度融入群众生活,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实践考验和时代应验的优秀作品。要建立健全文化创作人民群众全过程参与机制,不断畅通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渠道,从作品选题到内容传播都要融入人民意愿、群众心声,让文化作品更加接地气、更具吸引力。充分利用“四下基层”制度广泛收集民意,把人民作为文化创作“智囊团”,同时建立更多具有民间艺术和本地特色的文化平台,尊重人民文化好创造力,鼓励群众表达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文化创作认同感,不断夯实文化创作发展根基,为实现文化自信自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实现优质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握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落脚点”。共享优质文化成果不仅是文化发展的目的,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让全民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必须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步发力。一方面,文化创作者要聚焦人民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具的精品力作,以此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期待。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资源的公平分配,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将优质文化产品输送到基层农村地区,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温度。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通过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传播平台,可以让人民随时随地享受和传播优秀文化内容。要经常性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提高文化互动性和群众参与性,激发人民群众对文化创作热情和认同感,在文化共享中感受到幸福感和获得感,把文化服务宗旨落实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真正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