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干部松绑,让为民服务更有温度
(2024-08-30 22:59:09)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进一步开拓整治形式主义,深化基层减负革命提供了科学的制度遵循。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红细胞,是打通政策与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减负不是简单的减少工作量,而是切切实实为基层干部松绑,通过破“文山会海”,用“智理武器”,行“实效导向”,把群众急难愁盼事解决得更有“温度”。
破“文山会海”,由繁琐变高效。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往送中解脱出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许多基层单位,为做好上级各种文件、报告、计划、会议等“文山会海”造成基层干部在繁杂的工作中难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解决群众需求和实际问题。从制度层面简化文件和会议是减负的关键,上级部门要规范文件的种类和频次,做到发文量少而简,避免材料复和杂,少开不必要的会议,减少会议的频次和时长,将形式转化为高效简洁的为民服务的方式。
用“智理武器”,提高工作效率。“数字化”是减负的助推器,不是新负担。在推进基层减负的过程中,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无疑是一大利器。有些干部会抱怨,新系统上线后需要填报的数据反而增多,大量时间花在电脑前的花式乱点,下村走访的时间反而减少。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能一蹴而就,应该久久为功。广大党员干部要尽快吸收和接纳新系统、新模式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信息技术,要借助新平台熟悉所在地区的人事物等基础治理数据,全面摸清“家底”。通过新平台将信息普查和网格巡查变成常态化,实现“官人”“管物”到“管数”转变,让基层事务等到更智能化、精细化、精准化治理。
行“实效导向”,减负不减效。基层减负的工作成效,不能紧靠材料好坏。数据多少等指标来衡量,更多的要注重为群众办实事,群众满意度好坏上来。真正的减负,是从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到为民服务的“实效”上去。要推行工作实绩与群众满意相衔接的考核机制,减少形式性考核要求,通过考核向实效转变,引导基层干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质性的工作中,从而不断创造更好更有效的为民办实事业绩。
基层减负不是口号,而是一次深刻的革命。通过减少“文山会海”,合理利用数字化工具,推行实效导向,让减负落地生根,让群众的声音得到倾听,难题得到解决,才能让为民服务的目标更“接地气”,更加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