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民族舞蹈介绍 图文全集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生活 |
1.阿昌族的舞蹈
阿昌族的舞蹈以象脚鼓舞和猴舞最流行。 象脚鼓舞,大多是击象脚鼓者和敲镲的配合跳,对数不限。阿昌族的象脚鼓舞,敲镲的始终和击象脚鼓者斜对着跳,双脚前后左右跳跃挪动,身体象波浪一起一伏,腿时登时收。跳着跳着各往前斜跨一大步,接着退回往下蹲,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第三次往下蹲时外甩鼓身,鼓尾从敲镲的脊背和头上扫过(这能逼人练出机灵、迅速的动作,要不然鼓尾就会甩伤人)。顺左脚甩回,鼓尾又随着击鼓者往前尽量弓腰半蹲时甩到击者前面,直到碰响地面一按,还没有接触在地面时立即前后分开,很象展翅欲飞的孔雀;然后迅速跳起,互相侧身注目。这时欢乐的情绪达到了高潮,镲连续的“镲……”地欢唱着,拿着树枝起舞的阿昌男子发出一片欢叫声:“哦——会会!”围观的妇女则爆发出了欢笑声。欢声笑语中,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了!
http://qp.qq.com/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artwork-cn.com/UpFiles/Article/yywwyy123/UpFiles/BeyondPic/2009-03/20093242742524523.jpg&size=0图文全集" />
白族民间舞蹈今收集到七十四种。最具代表性和流传最广的是“霸王鞭舞”,它不仅在“绕三灵”、“闹春王正月”、“田家乐”三种民俗活动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娶嫁或喜庆佳节中都有表演。较早记述白族霸王鞭舞的是清咸丰年间大理诗人段位写的《绕三灵竹枝词》,其中对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叙述得颇为详尽。说明在清代霸王鞭即已流行大理地区。 “哩格高”与“打呀撒塞”,白族又叫“打歌”。它产生的时代,目前无可靠的资料可稽,从歌舞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看,可能与白族先民的游牧、狩猎生活有关。如洱源西山的哩格高,是唱、走、舞融为一体,以唱为主,动作缓慢抒情。剑川东山的打呀撒塞,动作简单古朴。更多地保留了白族原始歌舞的特征。
http://qp.qq.com/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artwork-cn.com/UpFiles/Article/yywwyy123/UpFiles/BeyondPic/2009-03/20093249218427311.jpg&size=0图文全集" />
3.保安族的舞蹈
保安族舞蹈融蒙古族、藏族、汉族、回族等民族舞蹈的长处,又具有本民族舞蹈的独特风格,节奏明快,舞步轻盈。跳时,以简单的乐器伴奏,边歌边舞,表现了保安族人民乐观豪迈、热情、开朗的性格诙谐的情趣。主要舞蹈有《扇子舞》、《斗来舞》、《保安腰刀舞》、《克依卡哈德舞》(收割舞)等,其中扇子舞,是在吸收汉族身歌扇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男子舞蹈。舞者全都手中执扇,手腕的抖动敏捷,大臂的摆动富有韧劲。动作有抖扇、翻扇、绕扇、平扇等,花样新颖,潇洒大方。 斗来舞,“斗来”,保安语,意为跳起来(边跳边唱),仅限于新婚之夜表演。婚宴毕,斗来舞的组织者高喊一声“踏郎阿起日”(保安语,意为把柴拿来),东家即应声把整捆的柴拿来燃着,跳舞的人们便围绕着火堆跳起来。舞者全为男子,有独舞、双人舞和集体舞。 “五比舞”是保安族的宴席舞之一。因保安族信奉伊斯兰教,而且与回族杂居和通婚,从而形成了具有回族宴席舞特色的保安族宴席舞。舞蹈和音乐基本上与回族宴席舞相近,动作细腻而舒展,在摇头、屈伸、尖步的基础上完成。
http://qp.qq.com/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artwork-cn.com/UpFiles/Article/yywwyy123/UpFiles/BeyondPic/2009-03/20093242726127751.jpg&size=0图文全集" />
布朗族舞蹈丰富多姿,几乎老幼都能会跳舞。舞蹈的称呼各地不同。西双版纳布朗族称“跳摆”,保山、临沧地区的布朗族称“打歌”,思茅地区的布朗族称“跳歌”。汉书文献中统称为“踏歌”。布朗族舞蹈的特征是把歌、舞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舞蹈时,先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领舞、击锣、象脚鼓随后。小伙子和姑娘们围成一个圆圈,双膝微微地一起一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方向移动。这时,一群青年小伙子在圈内作有节奏的虎步跳跃,一会又分散到姑娘前与姑娘轻声对歌,一会儿又聚拢,作虎跳伏。 布朗族有独舞和双人舞。独舞一般模拟动物的动作,如猴舞,哈蟆舞等。双人舞,如象脚鼓舞,一人击鼓,一人敲钹,舞步强键,步伐协调,铿锵有力。保山地区的布朗族还流行着多彩的“唱灯”艺术形式。唱灯,俗称“玩灯”,是把舞蹈、表演唱和武术杂耍和谐地融合在一个节目里。在春节期间,每个村寨都举行这种民间娱乐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http://qp.qq.com/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artwork-cn.com/UpFiles/Article/yywwyy123/UpFiles/BeyondPic/2009-03/20093247194066609.jpg&size=0图文全集" />
布依族民间舞蹈都来自生活,主要以生产劳动和民族习俗为题材。反映生产劳动的有织布舞、舂碓舞、响篙舞、生产舞、丰收舞、粑棒舞、刷把舞等;反映民族习俗的有花包舞、铜鼓刷把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龙舞、狮子舞、板凳舞、铙钹舞、转场舞、回旋舞、红灯舞、刺锤舞、傩舞等。 此外,布依族将明代以“军傩”形式传入贵州省的汉族《傩戏》,从舞台搬到村寨广场,改编为专门以武打场面表演历史战争题材的布依族《地戏》。
http://qp.qq.com/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artwork-cn.com/UpFiles/Article/yywwyy123/UpFiles/BeyondPic/2009-03/20093240000446359.jpg&size=0图文全集" />
朝鲜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朝鲜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被称为“歌舞的民族”。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其中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欢快喜庆丰收的《农乐舞》、身挎长鼓抒情柔美的《长鼓舞》、代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华的《僧舞》。此外,假面舞、剑舞、顶水舞、扇舞、鹤舞、绩麻舞等民间舞蹈也广为流传。
http://qp.qq.com/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artwork-cn.com/UpFiles/Article/yywwyy123/UpFiles/BeyondPic/2009-03/20093243597588883.jpg&size=0图文全集" />
7.达斡尔族舞蹈
毕力杜尔”舞流传于塔城地区阿西尔民族乡达斡尔族聚居区。居住在新疆的达斡尔族,其先民于清乾隆十八年随索伦营从黑龙江一带迁来。二百多年以来,他们与新疆其他民族共同生活,相互交往。随着历史的延伸和居住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文化习俗都有了一定的变化。毕力杜尔就是在继承传统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发展而成的一种具有新疆达斡尔族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毕力杜尔意为“云雀”,舞蹈通过模仿云雀飞翔的各种姿态,抒发舞者的情感。这是一种即兴性、自娱性舞蹈,多在春节、婚礼庆贺和亲友聚会的场合活动。舞蹈场地不限,可在厅堂院落进行,也可在河边草场或林中空地起舞。男女老少都可参加,一人独舞、两人对舞、多人共舞均可。关于毕力杜尔的产生,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1867年,由于战乱、饥饿、病灾,达斡尔人向北迁徙。有许多人在途中丧命,到达塔城时,号称千户的达斡尔人只剩下三百余户。人们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思念留在伊犁的首领,盼望他能像云雀一样在春天冰雪融化时飞来。这种企盼的心情融入云雀在蓝天翱翔的各种姿态之中,再与传统的民间舞蹈动律相结合,便形成了毕力杜尔舞。此说虽无法考证,但从达斡尔人喜爱云雀,视云雀为吉祥的象征,及现在流传的歌词内容看,可能有所依据。
http://qp.qq.com/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artwork-cn.com/UpFiles/Article/yywwyy123/UpFiles/BeyondPic/2009-03/20093244341880191.jpg&size=0图文全集" />
傣族的舞蹈丰富多采,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为群舞、单人舞、对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孔雀舞、象脚鼓舞、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捞鱼舞以及马鹿舞、狮子舞等。其中,最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
http://qp.qq.com/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artwork-cn.com/UpFiles/Article/yywwyy123/UpFiles/BeyondPic/2009-03/20093245966752222.jpg&size=0图文全集" />
9.德昂族的舞蹈
德昂族的舞蹈,多半是在盖房子、重大节庆时集体跳的。广为流传的是象脚鼓舞。由打鼓、敲锣、钹的男子在前头跳,其他男女老少跟随后面,按节奏的步法、手势绕圈起舞。舞场,有时男女分成两圈,女子内圈,外圈由一戴草帽的男子带头击鼓,众男跟随,绕场欢舞;由女子组成的内圈,排头的女青年击铓锣,与击鼓的男青年配合,跟随的妇女亦与男子并排而舞。德昂族独有的水鼓舞,其舞步和舞姿与象脚鼓基本一致。击奏时,把鼓带挂在脖子上、鼓身横在胸前,右手持锤击大头鼓一面,左手以掌拍小头鼓面,两手相互配奏。随着鼓的击奏声,众民们的舞姿整齐、优美,整个德昂寨沉浸在团结和睦的欢乐之中。 德昂族有一种特有的头部宽、脚部窄的打击乐器“短鼓”,专门用来为德昂族源于祭祀的《木鼓舞》进行伴奏。
http://qp.qq.com/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artwork-cn.com/UpFiles/Article/yywwyy123/UpFiles/BeyondPic/2009-03/20093249618402938.jpg&size=0图文全集" />
东乡地方大都为高山峻岭、道路崎岖不平,行走都要上山下坡。妇女在狭窄的地埂阡陌中行走时,往往头部也左右摆动,体态显得轻盈柔婉。又因宗教影响,东乡族妇女在气质上比较含蓄端庄,这些在舞蹈动律上即形成了富有弹性和梗劲的腿部屈伸动作特点,以及轻快的上身左右摆动的舞步和点头、摇头的特色。另外,根据本地传说,东乡族祖先是十二世纪从中亚细亚一带的撒尔塔迁徙来的,所以在东乡族民间舞蹈中明显地带有中亚一些民族舞蹈刚健、豪放、挺拔的特点。
http://qp.qq.com/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artwork-cn.com/UpFiles/Article/yywwyy123/UpFiles/BeyondPic/2009-03/20093244737978261.jpg&size=0图文全集" />
哈利舞:东乡族人流行在婚礼上唱“哈利”,通过歌舞尽情表达人们对新人的祝福。新娘被迎到男家后,亲朋好友开始唱“哈利”,众人相和,并按着节拍手臂、腿弯曲作骑马的姿势,左右转圈,随呼声前进后退,唱词由宾客即兴编唱,内容多为祝贺、赞颂之词。 哲兹白:东乡族穆夫提教派中流传着一种历史悠久的舞蹈叫“哲兹白”,这种舞蹈多在宗教仪式中表演,舞者均为男子,动作以诵经的节奏为准。主要动作为:双手前后甩动两下,同时脚下动两步,然后双手在胸前交替拍胸,这时一腿稍弯曲,另一腿向前伸出。舞蹈特点诙谐、幽默、洒脱。
11.侗族舞蹈
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
http://qp.qq.com/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artwork-cn.com/UpFiles/Article/yywwyy123/UpFiles/BeyondPic/2009-03/20093246015257246.JPG&size=0图文全集" />
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 舞蹈,多为祭把性舞蹈,均为集体舞和"纳目萨"跳的单人舞,队形只有两横排交叉行进和逆时针方向圆舞两种。剽牛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它在不同的时间、场合用于不同的祭把对象。在不同的村寨、不同的祭祀场合中,有不同的称谓。它的突出特点是舞蹈始终都离不开剽牛这一活动。用于祭山神、猎神的剽牛舞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村寨男性为主在祭坛四周舞蹈;另一种是全寨族人在寨内坪地狂舞。再有则是在屋内围着火塘跳的舞蹈,是表示对男孩成年或出猎勇气的祝贺。
http://qp.qq.com/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artwork-cn.com/UpFiles/Article/yywwyy123/UpFiles/BeyondPic/2009-03/20093248262506431.jpg&size=0图文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