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下午的延伸阅读》(随笔)发2022年11月3日《宁城书院》公众号
一次快乐的阅读就像一次沉浸式的旅游,给你带来刻骨铭心的体验的同时,还能给你的身心带来无比愉悦、酣畅淋漓的享受。
今年的4月8日,是我居住的修武县城因为疫情防控形势根本好转而解封的第三天。因为之前足不出户憋了整整20天的缘故,这一天,日丽天蓝,春光正艳,我和一位朋友到云台山春游散心,在他家的小院里,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观赏了风姿绰约的海棠花。有白色的,冷艳清俊,还有粉红的,富态华贵,山风拂来,叶摇花颤,骚首弄姿,美不胜收。
因为眼前一直浮动着海棠花的影子,就像一群浓妆艳抹的宫女,长裙翩翩地游戏于水榭歌台、绿树红花之间,欢声笑语,徜徉不去,从云台山回来的第二天下午,我便走进书房,打开案头的一本《宋词三百首》,想从中寻找一种更加诗情画意、缠绵悱恻的阅读体验,来迎合抑或抚慰一下自己那“多愁善感”的心灵。
先是从夹着书签的地方开始读宋徽宗的《燕山亭
·北山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读着、品着、想着,忽然觉得词人上片中对于杏花的描写其实也多么适合海棠花,只不过是其接下来的怜杏与自怜,还有下片中弥漫的悲愤之情,与我此时此刻的心境大相径庭罢了。
又走马观花读了两首,觉得心不在焉,便干脆放下书来,打开手机,去百度心心念念的“海棠花”。这一搜可不得了,使我一下子深深地“陷入”了海棠花的世界里,左眼看不够,右眼看不完,整个一下午都兴致盎然,不能自拔,并且感到神清气爽,收获满满,就像刚刚吃了一桌满汉全席,五感俱喜,百味俱佳,唇齿留香,风光无限。
通过百度“海棠花”,我品尝了一顿延伸阅读的文化盛宴。
其一,初步了解了海棠花的文化内涵:
一是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就有关于海棠花在中国栽培的记载。到了汉代,海棠花已经与园林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宋代时期,海棠花的发展达到鼎盛。
二是当海棠花第一次在中国文学艺术的长廊里亮相时,被人们重视的并不是它的观赏性,而是其食用价值:《诗经·卫风·木瓜》中的“木瓜”、“木桃”、“木李”都是属于海棠类的植物,它们在古时候常常被作为送给亲朋好友的礼品。
三是很多朝代的帝王和富豪都很喜欢海棠花。汉武帝修建了一个林苑,在群臣敬献的众多名贵花卉中就有四株海棠。晋代时期,洛阳有一座花园叫金谷园,是荆州刺史石崇建造的,园中种植了很多海棠。石崇非常喜爱海棠,但却以其没有花香为憾,曾叹道:“汝若能香,当以金屋贮汝”。五代后蜀孟昶在蜀地封燕王,燕王宫盛植海棠,有“花海”之誉。宋朝末年,各地官员都向朝廷进贡奇珍异宝,其中不乏名贵花卉,于是宋徽宗下令在开封建成皇家园林“艮岳”,园中栽培的全是海棠,当时的胜景被称作“海棠川”。
中国人如此喜爱海棠,其根本在于它的丰厚文化内涵,人们称赞它是“百花之尊”、“花之贵妃”,甚至有“花中神仙”之说,誉其为“解语花”“贵妃花”,同时将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丽和万事吉祥的象征。
其二,知晓了“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从此,海棠有了美女佳人的意思。
其三,进一步了解了《冷斋夜话》的作者。就在我准备百度“惠洪”时,右手无意间又往后翻了一页桌上的宋词,第216页的《青玉案》,作者居然是自己正想找寻的惠洪。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叮咛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宋词三百首》中收录惠洪的词作仅此一首,查看作者简介,乃知惠洪(1071——1128)是北宋著名诗僧,俗姓彭(一作姓喻),一名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尊者,江西筠州人。精通佛学,长于诗文,著述颇丰,尤以《冷斋夜话》最著名。黄庭坚对其甚为推崇,赞其韵胜不减秦观,气爽绝类许俯。
其四,新“认识”了许俯。我对上文中北宋大文豪黄庭坚提到的秦观尚知一二,知其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北宋高邮人,而对徐俯则完全陌生。百度方知,徐俯乃南宋初年官员,江西诗派诗人之一,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原籍洪州分宁(江西修水县)人,是黄庭坚的外甥。工诗词,著有《东湖集》。
其五,走近了《海棠春睡图》。因为百度中看到了与“海棠春睡”有关的《海棠春睡图》,且多说是唐伯虎所画,又如何如何名贵,我便继续百度,寻古探幽。搜来搜去,几番折腾,虽然没有找到关于唐伯虎画《海棠春睡图》的确切记载,但是却大致理清了产生这种说法的头绪:原来,“海棠春睡”这个典故传开以后,苏轼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后来,唐伯虎根据这个典故再加上想像,就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并题了一首诗:“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可惜的是,这幅图至今也尚未被发现。再后来,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中提到,宝玉去秦可卿的卧房小睡,看到秦可卿的房间挂有一幅唐寅的《海棠春睡图》,两边还挂有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借宝玉之眼煞有介事地说有唐伯虎的这样一幅作品,这才引得广大读者尤其是那些“红粉”们想入非非、穿凿附会,硬生生无中生有给世人制造了一个百年不解的“真实的假象”。
那么,曹雪芹为什么非要在秦可卿的卧室“挂”出这样一幅“名画”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又在网上查找起了答案。因为我写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红学”研究上,而在阅读带来的美好享受上,所以简言之,曹雪芹说《海棠春睡图》是唐伯虎的画,属于“设譬”,是借名人之名埋伏线索,对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史湘云做出伏笔,与秦太虚的对联“无中生有”一样。
苏轼的《海棠》诗不仅“误导”了唐伯虎,其即兴而作的另一首与“海棠”有的诗,更是娱乐了后世的广大读者,使大家看到了他可爱的一面。苏轼有位好友张先,80岁时娶了一房18岁的小妾。苏轼知道此事后就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从此以后,“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成为老夫少妻的委婉说法。
中国文学作品中常以海棠指代杨玉环,这都是从杨贵妃身上推导来的。北宋音乐家彭渊材《海棠》诗:“雨过温泉浴妃子,露浓汤饼试何郎”。诗人用杨贵妃出浴之艳丽,喻其娇美动人;用三国魏明帝曹睿疑美男子何晏脸白嫩是扑粉所致,故意在伏天赐其食热汤饼,何晏汗出,面色更洁白,喻其色白靓丽。用两个典故兼比海棠姿色,栩栩如生。
其六,“破解”了“杜甫不赋海棠诗”之谜。在搜寻中国古代有关海棠的著名诗词时,发现了“杜甫不赋海棠诗”这一有趣的说法。为了解疑释惑,我又“钻进了牛角尖”。一番浏览之后,大致弄清了杜甫为什么不赋海棠诗的缘由。其实,杜甫不赋海棠诗,既不是因为“其生母名海棠也”,为了避讳,也不是因为那个时候杜甫没有见过海棠,更不是他为了写“三吏三别”无暇顾及花草树木,而真正的原是为了避“贵妃讳名”。
海棠在唐朝有“国艳”之誉、“花之贵妃”的美称。原因是,唐明皇曾将沉睡的杨贵妃比作海棠,当代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杜甫(712年-770年)与杨玉环(719年-756年)是同代人,不仅他的诗作中不赋海棠,就连他的诗友李白、岑参、王维、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诗中,同样也没有“海棠”的诗句。这就说明,不单是杜甫一人“避讳”,跟他同时代的著名诗人都要“避讳”的。而过了那个年代,后辈诗人就不用再避杨贵妃海棠“名讳”了。
……
在长达几个小时的延伸阅读中,我从“这个山头”跑向“那个山头”,又从“那个山头”奔向“另一个山头”,看到了很多从未看到过的“风景”,或茂林修竹,幽深奇绝,或层峦叠嶂,波澜壮阔,登之愈高,见之愈伟,入之愈深,见之愈奇,眼界大开,欣喜若狂。兴奋感慨之余,不禁使我想起了四十年前在农村老家第一次看《红楼梦》时的情景,当时我还不到20岁,由于社会阅历太浅,手边又没有任何辅助资料,再加上是繁体字,读起来很费劲,很多东西都读不懂,也无处求教,不是简单地查几个生字冷词就能解决的问题,无法延伸阅读,所以就束之高阁了。现在,再读《红楼梦》的时候,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要在网上一查,很多与人名、地名、诗词、典故、寓意等相关的知识都能“一网打尽”,尽现眼前,早已今非昔比。这,既是现代科技手段给我们的日常阅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更是延伸阅读带给我们的立体的、全方位的感知和享受。
当然,现在很多人读典籍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苦恼”:觉得书越读越厚,越读越难。为什么?作家孙青瑜说,因为缺知识,不知道的太多,典籍里每句话的背后,甚至每个字的背后,都是你还不知道的知识体系,所以肯定越读越厚。当知识结构支持了阅读,书是越读越简单的,越读越薄的。那么,庞大而坚固的知识结构从哪里来?肯定不会是天赐神授,无师自通,只能靠持之以恒的阅读和有的放矢的延伸阅读。其实,学问就像杜牧说的“丸之走盘,横斜圆直,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知是丸不能出于盘也。”再驳杂,其实也万变不离其宗,研究透了,才能真的明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深意。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就曾讲过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缺乏知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中国“井底之蛙”、“盲人摸象”的故事,讽刺的就是一种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的“小圈知识”,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赞美的却是一种大情怀、大视野,高下之分,不言自明。
历史漫长,书海浩渺,人生有限,学习无涯。阅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可以增加阅历和经验,驱赶迷茫,更能培养一个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抗平庸,甚至能影响一个人的立身处世和生命质量。在我看来,延伸阅读是对表面阅读的最神奇的扩容和放大,是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寻根刨底、解疑释惑的最有效的方法。当然,凡事须有一个度,在延伸阅读的时候,如果忘记了自身的学历、地位、专业、兴趣和目的,而一味地斜逸旁出,无限放大,攻难克坚,负重前进,那么就会本末倒置,误入歧途,到最后成为一个缘木求鱼、忘记来路的傻子,“两手抓风,总是空空”,白白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生命。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如果说,单纯的阅读只是一节枯萎的树干的话,那么,我所希望并钟情的延伸阅读,就应该像一棵高大挺拔、枝叶茂盛、独木成林的榕树,不仅能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能为你的精神和心灵撑起一片生机勃发的天空,使你乐享其中,流连忘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