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小小说)
(2022-09-19 18:03:32)
标签:
文学作品小小说 |
青山县副县长何志远眼下遇到了一个难题。
毫不客气地说,何志远遇到的这个难题是他自找的,怨不得别人。
青山县因境内的青龙山风景区而闻名遐迩,青龙山风景区又因其中的青龙大峡谷驰名中外,凡是到青山县来旅游的人,务必要到青龙山风景区去一趟,而到青龙山风景区去的游客,一定会到青龙大峡谷体验感受一番。那里原始的植被,潺潺的流水,啁啾的鸟语,挺拔的山势,尤其是那座海拔1666米的青龙峰,鹤立鸡群,扶摇直上,形象逼真,美伦美唤。丽日晴空下眺望,只见那条巨大的青龙双目如炬,摇头摆尾,流光溢彩,势若出海,气贯长虹,直冲蓝天;阴雨天气里观瞧,又见那条青龙早已化作一条白龙,腾云驾雾,携风裹雨,露头隐尾,张牙舞爪,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也就是因为青龙山大峡谷这种独一无二的奇特景观,旅游专家对其作出的高度评价是:绝美山水,梦幻胜景。
青龙大峪谷如此引人入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景区的详规却因县主要领导的变更受到影响,一拖再拖,至今未能获得通过,许多重要的工程都因此搁浅,其中一项就有景区入口处的标志,设计了几个方案都有始无终。游客在这里拍了很多照片,但是却没有一张正规显示景点名称的。这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对外宣传,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状,作为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县长,何志远在感到详规出台仍可能遥遥无期的情况下,心急如焚,几次在县四大班子会上提建议,希望领导们特事特办,尽快将这一“看似小事而实则事关大局”的具体工作落到实处,早日改变大峡谷“无名称,无标识,无留念”的窘况。
其实,何志远心里清楚,他嘴上说“领导们”是场面话,而其真正迫切希望能对这件事引起重视的,就一个人,那就是县委书记张光明。
思想决定行动。有了这样的想法,何志远就几次单独跑到张书记办公室建言献策,既“衷心希望”,又“特别恳请”,其诚恳态度和工作作风很是叫领导感动。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月的软磨硬泡,何志远终于看到了希望,在一个周六的上午把张书记鼓动到了景区,请张书记现场拍板。
张光明目前虽说还是青山县的县委书记,但是前不久已通过组织考核和公示,拟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如果不是因为本地突发疫情,他现在就走马上任了。何志远是张书记从青山镇党委书记职位上一手提拔起来的,对张书记心存感激自不待言,但他心里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假公济私,通过让早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张书记题写“青龙大峡谷”的名称,使张书记心花怒放,名垂青史,进一步讨好张书记,拉近关系,以便为自己日后的升迁铺平道路。
张书记尽管对青龙大峡谷已非常熟悉,但是今天面对何志远的郑重邀请和景区几位局长的热情陪同,他还是装模作样地踏勘了景区入口处的地理环境,末了,大手一挥,以不容置疑的口气指着入口处的一片空地说:“就在这里建一座牌坊,坐北朝南,高大雄伟,气势恢宏,又是一景。”说罢,他就急匆匆坐车走了。何志远本来想给张书记的决定提一点建议的,然而由于张书记的果断离去,他却只能把想说的话憋在了肚子里。
就是张书记的这一决定,给何志远出了一个大难题。因为前不久他刚接待了国内一位著名的旅游规划专家,那位专家曾非常明确地告诉他,绝对不能破坏环境,在峡谷入口处建牌坊,否则将会给申报4A景区带来很多麻烦。
这该怎么办呢?到底是该听领导的,还是听专家的?从行政层面和个人感情来讲,他无疑是该听张书记的,但是从专业层面和景区形象来说,听专家的肯定更靠谱一些。何去何从,何志远作难了。
经过一天绞尽脑汁的思考,何志远终于想到了一个既不会驳领导面子,又不会怪罪自己,还能按专家意见执行的高招,那就是让曾经是青山县委书记,现已是市委副书记的赵泰安出面,以大压小,借口说话,按专家的意见提出看法,把张书记的决定否决掉,仅用其字,最终达到皆大欢喜之目的。
何志远为自己这一八面玲珑的奇思妙想很是激动了一番,他暗中运作,不露痕迹,很快邀请到了市委副书记赵泰安,并且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让曾经在一起搭过班的两任县委书记“无意中”齐聚到了青龙大峡谷入口处。为防止赵书记信口开河,重蹈覆辙,何志远事先曾巧妙地把专家的意见转达给了赵书记,赵书记当时还深以为然地说:“专家的意见当然要听。”
在赵书记和张书记肩并肩的亲切交谈中,何志远亦步亦趋,急切盼望着他想听到的那句话,怀如揣兔。
然而,使何志远根本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走到峡谷入口处的石拱桥前时,赵安泰突然停下脚步,指着桥头的一棵大柿树说:“在这里放块大石头,写上‘青龙大峡谷’最合适,既省钱,又协调,非常完美。”
何志远在一旁听了,刚想上前插句话,不料赵书记又像上次的张书记那样,急匆匆坐车走了。
望着赵书记急驰而去的黑色轿车,何志远不禁暗自叫苦。因为,专家的意见是在停车场旁的峡谷入口处竖一块巨石作标识,而非石拱桥桥头,他非但没有把第一个难题化解,反而又给自己找了一个更大的难题。
这个更大的难题,又该如何化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