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海蟾宫》(散文)发2022年5月12日《宁城书院》

标签:
文学作品散文 |
神
在修武县众多的文物古迹中,位于五里源乡马坊村的海蟾宫,无疑是最神奇、最有魅力、最招人戴见的一处,绝无仅有。
之所以敢对海蟾宫作出这样的评语,完全是因为她自身“一体三面”焕发出的熠熠光辉所决定的。
看得见的建筑
按照元好问撰写的《清真观记》,海蟾宫应为金代长春教教主邱处机倡建。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邱处机应金主之召赴金都燕京。他路过修武,看到县北马坊秀水明山,茂林修竹,甚是喜爱,就对徒弟们说:“天下道院,武官为其冠首,滨都次之,圣水又次之。你们如果能够在这里隐居修道,那么这里就能和滨都、圣水相媲美了。”他的徒弟就和当地乡豪马子安协商,捐地购材,一年后果然在传说中刘海修炼时搭建的小茅庵的原址盖起了一座道院。因为刘海的茅庵原来就在泉南,而且面向泉水开门,以方便每天的洗漱和取水,所以这道院就建成了很独特的座南朝北格局。当时道院并无名号,直到金大安元年(1209年),才被金主赐以真清观。又因邱处机曾在这里手书《刘海蟾入道歌》,所以又名海蟾宫。
作为中国道教的瑰宝,海蟾宫有“三大神奇”之处。
一是海蟾宫座南朝北的罕见朝向。
二是奇特的“三足金蟾”。
三是活灵活现的“虾跳石”。“虾跳石”是海蟾宫大殿门槛下的一条青石,石上有一虾形图案,每到雨季空气湿润时,此虾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概是虾的化石遗迹。
听得到的传说
中国的每一处道教活动场所都有或多或少的神奇传说,海蟾宫也毫不例外。
海蟾宫最为神奇的传说,莫过于刘海戏蟾。
刘海戏蟾的故事,至迟在北宋时便已产生了。北宋词人柳永《巫山一段云》中有这样的句子:“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可见,当时已有刘海蟾狂戏蟾的戏曲演出。
刘海戏蟾最初的目的是除蟾祟,所以刘海蟾所到之处,蟾声消绝。其所谓“戏”,实是一种巫术动作。刘海戏蟾的故事几经演变,喜剧色彩越来越浓,“戏”的巫术驱邪意义逐渐消失,蟾已不再是除祟的对象,而是成了施行法术的灵物。
刘海,即道教全真教的北五祖之一海蟾子,原名刘操,相传他十六岁考中状元,被燕王刘守光招为驸马,后又任燕国宰相。四十岁生日那天,刘海因醉酒将燕王陪嫁公主的珊瑚玉器打碎了,公主十分恼怒,便进宫告诉了燕王,结果燕王将他狠狠地责难了一顿。正当刘海郁闷之时,碰巧有道人来谒,索鸡卵十枚,金钱十文,以一文置之几上,累十卵于钱若浮图(塔)之状。刘海惊异之,曰:“危哉!”道人曰:“人居荣禄之场,履忧患之地,其危殆甚于此。”刘海大悟,遂托病解印辞官而去,并改名刘海,号海蟾子。他离家后四处访仙求道,得遇纯阳子吕洞宾,学得金液还丹要诀。当他来到修武马坊泉畔,见这里水波荡漾,仙气缭绕,,遂在泉水南侧结庵而居,潜心修道。一天晚上,他独自坐在泉边闭目养神,忽听水中有“吱咕”之声,睁眼观望,只见水面上有一朵金色的莲花时隐时现。刘海刚要起身看个究竟,谁知那一朵莲花已没入水中。第二天,刘海通过寻访周围百姓,才知这泉水中有一只千年金蟾,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它就出来苦练吞吐之功,慢慢地竟然能够口吐金莲了。刘海心想:这朵莲花是金蟾修炼的宝物,若能吞服,也许能够成仙,脱离凡尘。后来,他就找来一只小木船,在船头扎了一个草人,连续蹲守,先假后真,终于在一天晚上蟾出莲开时,他眼疾手快,摘取莲花,吞入腹中。有此金莲相助,刘海功力大增,几年后终于修成仙体,升天而去。
全国各地有多种版本的“刘海戏金蟾传说”,如陕西户县、湖南常德等地广为流传的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等,而修武县则是这一传说最原始、最正宗的发源地,已被列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吃得着的美味
海蟾宫松花蛋,是修武县马坊泉村的传统特产。在刘海修道于此之前已经很有名气。传说道士刘海蟾于马坊泉令群鸭取松花蛋酬谢仙女(后人在泉畔筑宫),海蟾宫松花蛋由此得名,其历史悠久。
海蟾宫松花蛋的特点是长存不坏,打开呈固体状,红清黑黄,蛋清透明,并有一朵朵状若松针、晶莹秀丽的松花图案,柔软适中,香气袭人,食之余香绕口。兼有滋肾阴、壮元气。祛病去火之功能,为上乘补品。在河南乃至全国享有盛誉。元末以后,历代皇家都视其为皇宫御宴之美味。
海蟾宫松花蛋之所以能在同类产品中独具一格,享誉全国,与其精细的加工方法紧密相关。据介绍,加工海蟾宫松花蛋所用材料达百种之多,其中使用的灰乃山中烧炭所留之山火灰,而不是现在普遍采用的白石灰。鉴定是不是正宗的海蟾宫松花蛋,主要就看两个方面:是不是红心;是不是带松枝状花纹。传说此地所产松花蛋在外力下能立分两半,而且食后满口留香,三日不绝。马坊泉畔的鸭子长期生活在未受污染的水中,多食“活石头”(类似瑚珊的水虫遗骸,状若小石子)和鱼、虾等活食,所下鸭蛋全部为红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