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展新颜(散文)
总觉得亏欠她很多。
总想为她写点什么。
三十多年来,这种愧疚感像一条蛇盘踞于心,天天提醒着我,年年侵扰着我,挥之不去,使人寡欢。今年入夏之后,随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活动氛围日渐浓厚,我终于被一种强大的力量鼓舞着,血脉偾张,伏案奋笔疾书起来。
我心中的那个她,是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豫北小县——修武。
对于修武县的悠久历史,我不想钩沉追溯,浪费笔墨。今天我想大刀阔斧、浓墨重彩讲述的,是她三十多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是我亲眼见证的。
1988年10月,我刚到修武县委宣传部工作的时候,整个县城的面积也就三平方多公里,给我的印象是“小,旧,乱,脏”。除了县委、县政府大院和县粮食局、财政局、电业局大院相对比较齐整规矩外,就只有商业大楼、运河商场、青年商场这几个比较繁华的商业阵营了。当然,那时一路之隔的县电影院和影剧院,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功能作用,在修武人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只是其独步天下的风光岁月已随风云散、难觅踪影,经营状况明显萧条,门可罗雀,文化改革的道路究竟应该如何走,大家还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当时修武县城的主要街道有四条:首推南自汽车站、北至火车站的环城西路,长约四公里,其次是老城大街,第三是环城东路,第四才算得上是县委、政府门前的这条路,当时是连接焦作和新乡这两个城市的主干线,但它在城区像样的路面却只有三四百米。我那时在宣传部是搞新闻报道的,且不说骑摩托车采访,就是骑着自行车慢慢溜达,一上午都能把县城转几个圈。如果非要史实性的再记上一笔的话,那时的新兴街也算居住人口比较密集的一条街,只是太窄了些,像农村的街道。
横穿县城而过的运粮河,留在修武县城老居民记忆中的印象,更多的是她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前较为繁忙的漕运,因为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水系的改道,等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所谓的运粮河其实已经成了一条歪歪曲曲、杂草丛生、垃圾满坡、污水聚集的臭水沟了。2002年3月,县政府顺应群众呼声,结合创建卫生县城工作,历时半年对运粮河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造,取直了部分河道,拆除了两旁的违章建筑,就连建在电业局南侧运粮河上颇有名气的运河商场,也被拆掉了。河坡全部砌成了石头,几座拱形小桥连接南北城区,河两边也竖起了青石栏杆,植上了垂柳,修建了柏油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年之许就出现在了修武人民眼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受建设理念和县域财力的影响,这道“风景线”实质上并没有给修武人带来多少美好的享受。也仅仅是在两三年之后,这条河又故态复萌,“惨不忍睹”了,不但未能承担起保护城市、美化城市的重任,反而无意间给这个县城堂而皇之增加了一条更大的臭水沟、死水沟。百姓对此颇有微词。
社会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修武县的传统“五小”工业(小煤矿,小钢铁,小水泥,小造纸,小化肥)相继步入绝境,农村经济在“一村一品,百村百业”的倡导下虽然出现了一线生机,但也没有太大作为,面对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修武这艘小船曾一度在原地打起了转转。在传统资源优势不复存在的情况下,究竟该如何突破,冲出藩篱,寻找一片新的发展天地,修武县四大班子领导深入调研,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发展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发展旅游对于修武而言是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实事求是讲,当时对于搞旅游开发,修武的干部群众并不是特别看好,因为他们对于位于县城北面20公里外的太行山实在是太熟悉了,那里占据着全线一半的行政区划面积,由五个乡镇,近万人口,不少山区群众当时还都在托亲靠友、争先恐后往山下搬迁,在这些多见石头少见人的地方发展旅游业,能行吗?况且,当时初步划定为旅游开发区的岸上乡,基础设施很差,且不说几个最好看的景点没有一条像样的山路,就连连接山西陵川县的省道“修陵工路”,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怎么办?上年纪的老同志叫响了那句充满战斗精神的口号: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年纪再大一些的老修武人,回忆起了历时十年才开辟出来的“修陵公路”的战斗经历:只要坚持干,就会有出路!
对于定下来要干的事儿,修武的干部群众是从不打退堂鼓的。没有资金修建景区的人行步道,所有吃财政饭的干部职工就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荒山秃岭需要绿化,就把各个山头荒坡分包到各个单位和乡镇,包挖坑、包植树、包成活;外地游客还不知道这里有山有水、风景如画,就先组织本县的干部群众进山旅游,然后靠他们向亲戚朋友宣传推广,扩大影响;汛期到来时老谭沟大瀑布飞流直下,蔚为壮观,就想方设法请歌唱家来景区演唱,举办“云台山观瀑节”;对于喜欢搞摄影、绘画、写文章的人,就组织他们进山采风,不管通过哪种形式,只要能扩大云台山的知名度就行……
就这样,在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艰苦奋斗和打造磨练后,2004年2月13日,随着云台山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仿佛就在一夜之间,“云台山”的名字一下子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被更多的人知道了。
此后,云台山风景区通过不断的开发景点,完善设施,提升服务,树立形象,扩大宣传,打造品牌,2007年5月8日,又一举跻身国家首批5A景区行列,名声大振。如今,云台山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旅游景区中的一面旗帜,成为河南省旅游业的一张王牌,成为焦作市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她也以其成功的实践,为焦作市这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体”转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把焦作市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一下子推到了第一方阵,推进了《中国旅游案例》,写入了中小学教科书。
如今,再也没有人怀疑云台山旅游业的发展对修武经济的发展和对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巨大拉动作用。如果说每年四五百万人次的游客量,对于普通人来讲只是一个数字,那么对于修武县的招商引资而言,它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流、资金流、项目流。近几年,修武县产业集聚区迅速崛起,上百家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落户修武,一项项荣誉的光环降临修武,这却是大家有目共睹、能亲身感受得到的。特别是对于今天的三个山区乡镇的农民而言,发展旅游业已不再是每年多收入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是上百万元的事儿,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一种生活观念的更新和一种人生境界的提升。云上的院子、云武堂、云庐等一批精品民宿旅游项目的悄然兴起,又把云台山休闲观光游的内涵和很名气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种不断创新,勇于超越,敢于领先的精神,令世人刮目相看,使业界赞不绝口。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居民的幸福安居,高谈阔论发展是愚蠢可笑的。近十年来,围绕县城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修武县从开发第一个小区“山水文苑”开始,先后开发建设了“亿祥东郡”、“润坤置业”、“森林半岛”、“碧桂园”、“云台观邸”等二十多个中高档居民小区,先后在县城建成多层、小高层、高层商品住宅1万多套、100多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县城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也为加快城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十年前尚没有一处五层以上建筑的修武县城,现在已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宛若都市,美不胜收。为进一步加快“景城融合”步伐,树立城市形象,2017年,修武县在县城建设上又实施了“一年大突破,两年大变样,三年大提升”的“三年提质”工程,体育路率先西延通车,紧接着健康路西延通车,运粮河综合改造拆迁工作如期完成,范家坟搬迁顺利完工,为民路西延通车,城区几条主干线拓宽改造相继完成……断头路修通了,道路变宽了,路灯变亮了,街景变美了,灯火辉煌的“文化路美食一条街”诞生了,绕城外环连通了,修武县城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单是县城,就连偏远的七贤镇和西村乡这两个山区乡镇,也先后建起了漂亮大气的住宅小区和文化气息浓厚的风情小镇。修武人,已再不是“住的最差,土得掉渣”的老城门四关居民的代名词。
同县城的建设发展一样,修武县近几年在全域旅游和美学经济理念的工作方针引领下,对全县八个乡镇、187个行政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探索和实践。他们美化提升了所有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阵地;与专业公司合作,对全县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清运;按照农村“四好”公路标准,全面改造乡村道路;依据传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涌现出了后雁门村“云台冰菊”、大堤屯村“金谷园水稻”、新庄村大枣、东长位村“甜心红”夏桃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修武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几年前尚隐身在文化局办公楼内和宋塔广场场无人问津的县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随着建设一流的县文化艺术中心的建成,“三馆”统一进住,精心设计布局,拓展服务项目,免费对外开放,接连举办活动,修武人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图书馆可以享受静静阅读的惬意,在文化馆可以体验吹拉弹唱的快乐,在博物馆可以感受千年古县的魅力,在农村“百姓文化超市”可以寻找个性文化需求的乐趣,在暑期文化广场可以尽情展示自我独特的文艺才能……“全国文化先进县”的荣誉,是对修武县公共文化活动的最高褒奖,同时也是对修武县的最大鼓舞。修武人感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有品味了,越来越幸福了。
修武县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几十年,怎么可能在尺幅寸牍中写尽光辉业绩,在斗方楹联里树起座座丰碑?好在纸短情深,笔拙意浓,聪明的读者已从我挂一漏万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修武县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我的心也因此稍稍得到了一些安慰。
修武,这个充满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闪烁着时代文化光芒的千年古县,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步走向未来,走向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