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庄漫笔(散文)
(2017-02-12 19:49:42)
标签:
文学作品散文 |
万花庄漫笔
“二月二,龙抬头,都去万花把雨求,求得雨顺五谷丰,再求满圈猪羊牛。”
这几句朗朗上口的谚语,流行于古怀庆府一带,其中所说的“万花”,指的是现在的河南省武陟县万花庄。
中国人喜欢龙,崇拜龙,怀庆府也不例外。
万花庄的人尤为爱龙。因为,不仅它的村名中蕴藏着无数个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龙要在这个时候抬头飞升,给全村人带来好运气好年景,更关键的是这里着实流传着许多和龙有关的故事。
一
万花庄位于武陟县城西北二公里处,全村3600多口人,由11个自然村组成。在这个村,谁要是不知道青龙宫的传说,没在“二月二”祭祀时见到过盘曲在香案上的“小青蛇”,那谁就不是地道的万花庄人。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当数以万计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汇聚到万花庄,在青龙宫烧香磕头、焚纸祈愿、游览观光时,有关龙的传说和崇拜,有关“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就会在这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头年复一年地被虔诚重复,演绎丰富,就会被推波助澜似的改革创新,发扬光大。
如果把黄河比作一条飘逸的长带,那么万花庄就是这条长带上的一朵锦花;如果把黄河比作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那么万花庄就是这部长卷中璀璨夺目的一页。
你只要踏上武陟县的土地,或者说在其方圆百公里内游走,一定会有人言谈之中给你提起万花庄这个名字,更有人一定会饶有兴致地向你讲起青龙宫的传说。
据清道光《武陟县志》载:青龙神在明朝永乐年间化身为贫困少年,受雇于万花庄高家。适逢大旱,青龙夜间现身行雨,高家感念,以女妻之。后青龙神归隐于云台山青龙峡,高女逝后托梦与亲人,凡遭遇旱灾前去求雨,有求必应。高家为龙王奶奶建冢,官府为龙王建庙,香火旺盛。
承载青龙传说和青龙文化的主要建筑,就是万花庄的青龙宫。
青龙宫原名青龙祠,又名龙王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清朝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因祈雨“应验”,皇帝派豫北三府道台庄振为使臣传“圣旨”拨宫银重修,更名为青龙宫。青龙宫占地50亩,整体建筑布局呈南北狭长地龙形,有古建筑房屋百余间,后经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几次修缮,成为目前规模可观的明清建筑群,与北京颐和园龙王庙是姊妹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宫坐北面南,中轴线布局,内有国内保留最完好的古戏楼,进门回望,戏楼高大壮观,戏台上方高悬“海市蜃楼”四字大匾。戏楼和山门浑然一体,面阔五间,正门有门罩,门额上横书木刻金字“青龙宫”。
一进青龙宫,首先看到的是受过皇封的拜殿,建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屏风上悬光绪皇帝御笔“惠普中州”匾额。细看此匾,发现“惠普中州”四字中,“惠”字少了一横一点,成了亩下一心;“普”字中间成了草书水字,而且此匾不加边修饰,显得极其普通。其实,这两个字并非错字,牌匾也并非粗制滥造,光绪皇帝是有其独特用意的,“惠”字的写法,代表皇帝心系天下田亩;“普”字的写法,代表雨露对苍生的救济;无边的匾额,代表龙王之恩浩大无边。殿后金柱悬清末三品顶戴河南分守彰、卫、怀三府兼管河务兵备道白纶恩题金字楹联“自古著神灵几百年御灾捍患,请天恤民命廿五县崇德报功”。该殿是旧时官府来员朝拜和祈雨设坛之地。
拜殿之后是青龙宫的主殿玉皇阁,清嘉庆十八年由河北道台庄振传圣旨携皇银,令知县孙肃元督工修建。它上层为歇山式九脊殿顶,四角飞檐,下层前出檐,檐下彩绘,中间悬圣旨牌一面。阁上塑玉帝、王母圣像,阁下塑青龙王圣像。阁前一副楹联洋洋洒洒,颇耐人寻味:"神灵变化作配讵在人间胡至今野妪村翁竸传异迹,云雨施行崇朝可遍天下原此后嵩封洛甸永庇宏庥"。在青龙宫建玉皇阁,供奉玉帝,相传是为了便于青龙应村民祈求降雨时可以随时向玉帝禀告,并希望玉帝在享用香火的同时,能在降雨上对此方百姓网开一面。
玉皇阁两边的东西厢房建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其中东厢房供奉的是风伯、雷公和雪花姑娘,西厢房供奉的是雨师、电母和推云童子,他们都是青龙王催云布雨的护法神。
玉皇阁后面是后寝宫,之后是龙圣宫、后大殿。龙圣宫原建筑已毁,现在的龙圣宫虽是仿古建筑,但后墙上镶刻的《取水旧规》和祈雨路线图,却再现了当时由官府组织武陟和修武两县民众参与祈雨仪式的规格、规模、路线及相关程序。
二
如果说万花庄是青龙神与高小姐的结缘之地,那么远在百里之外的青龙洞则是他们的显灵神宫。
传说青龙谪期满后,玉帝封他居于修武北太行山的青龙洞,继续掌管北方降雨。青龙因思念夫人,就常幻成人形到万花庄看望夫人。这天,二人在家中闲聊,夫人就想让他变成龙形,看看龙究竟是什么模样。青龙先变成一条小青蛇,见夫人不以为然,就又变成了一条巨龙,张牙舞爪地盘在屋梁上。夫人顿时吓得七魂出窃,一命归天。夫人死后,她的魂魄跟着青龙来到青龙洞,成了龙王奶奶。青龙王和龙王奶奶飞天后,高员外在梦中得知自己的女婿是条青龙,就在青龙居住的山区购买一处山地作为女儿的陪嫁,所收谷子作为每年祭祀之用。久而久之,这里渐成村落,得名陪嫁妆村。
武陟和修武的人们敬奉青龙王和龙王奶奶,是因为他们屡屡显灵播撒甘霖,滋润庄稼,有求必应,造福百姓。
最有名的传说当是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河南大旱时,当地官府慕名到青龙洞求雨,竟喜得甘霖,此事奏到朝廷,光绪皇帝亲笔御书“惠普中州”两块牌匾,分别赐予武陟万花庄青龙宫和修武青龙王庙。据说,慈禧太后也御笔"灵济东都"匾一面,可惜现已遗失。
而另外一件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祈雨事件,则更为这一带有关龙的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相传有一年大旱,怀覃知府魏炳山与卫辉知府卜中关、山西泽州知府行新动相约,共同前往青龙峡祈雨。他们三人屈膝下跪,头顶火药,上插香火,誓死为民,赤胆忠心,终于感动上苍,天降大雨。后来,三县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三个县官舍身为民请命的壮举,在山洞前给三个县官建了生祠,并刻三人石像供奉。从此,这个山洞就叫成了“三官洞”。现祠虽无存,但仍保留刻有“酬神保安宁,祈圣增百福”的庙殿廊柱。
三
因为一条龙,万花庄多了无数神秘的传说;因为这些传说,万花庄的名字不胫而走,近晓远知。
龙的传说,成了万花庄人引以自豪的资本,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宝库。
而事实上,又何止万花庄一个村,中国民间有关龙的传说,特别是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和习俗,更是五花八门,举不胜举。
有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并击败了小龙,小龙才只好乖乖播雨。
又有传说,玉龙因不忍下界百姓受干旱之苦,偷偷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百姓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二月二”在民间又叫春龙节。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要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字,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以示吉庆。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句谚语,既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同时又饱含着广大农民对新的一年能有个好收成的热切盼望。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是“惊蛰”前后,天气逐渐转暖,大地开始解冻,百虫开始苏醒,农民开始下地劳作,所以古时“二月二”又叫“春耕节”。
四
万花庄村名的由来,据说跟明代大儒方孝孺有关。
当年,朱棣起兵“靖难”,战败了准备继位登基的朱允炆,进驻南京,令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秉持“忠臣不事二主”的正统儒家观念,不但不写,反而披麻戴孝上殿,痛哭先君,大骂“燕贼篡位”。朱棣大怒,诛杀方孝孺“十族”八百七十三人。但是,方孝孺有一个侄子侥幸活命,就逃到武陟城北结草为庐隐居起来。他不敢再用方姓,就以当时已有的简化“万”字为姓,一是便于子孙记住祖姓,二是暗示由“方”改“万”,头被砍掉,方姓曾遭灭顶之灾。这个人有种花的手艺,就在那里以种花为生。慢慢地,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那里到处都是花园,又因他姓万,人们就称那里为万家花园。后来那里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村子,人们就叫它万花庄。
万花庄青龙宫每年一度的龙庙会,是中国百姓对龙崇拜的一个生动佐证,其中最核心、最圣神的一项内容,就是祈雨仪式。
据史料记载,青龙宫的祈雨仪式由分守彰、卫、怀三府二十四县的河北道台亲自主持。道台一般为二品或三品顶戴,可见规格之高。从青龙洞取来灵水后,要唱官戏三台,并由道台大人亲祭。在规模盛上,参与祈雨的村庄有二十多个,总人数达七百人左右。祈雨程序复杂繁琐,取水路途遥远,所需时日较多,长达十一天,即设坛三日,取水来回四日,守坛四日。这十一天里,头三天为设坛,地点在青龙宫拜殿。设坛之后,取出各项祈雨用具进行祭祀,并由武陟知县亲致《祈雨牒文》。
万花庄祈雨仪式由官府主持,两县协力,百姓参与,时日之长,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这在豫北乃至中原地区都极为少见。从明代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这项祈雨活动一直延续了几百年,其中尤以清末最为隆重。目前,这项活动仪式已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花庄和青龙峡一带周边村庄对青龙极为崇拜。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和十月初六的龙王奶奶生日以及春节,万花庄都要举办重大祭祀活动,而且要组织迎神队伍,抬着供品,一路放炮,吹吹打打,提前到青龙洞恭请青龙王和龙王奶奶回到万花庄享受祭祀。春节,要在年前腊月十九这天来请;二月初二,则提前到正月十九来请;十月初六龙王奶奶过生日,一般在农历九月十六或十九来请。陪嫁妆村及周边村庄的重大祭祀活动,主要在二月二庙会这天。
二月初二,暖日融融,当我被裹挟在汹涌澎湃的人流之中,看着那一张张沐浴着春光的笑脸和一双双充满希冀的目光时,我一直在想,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真的是太崇高、太神圣了。
尽管说龙是一种神异生物,是仅存在于神话故事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虚幻生物,但是,由于其形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经过演变和完善,被人们赋予了无穷的神力和许多美好的品质,能行云布雨,开河移山,消灾降福,英勇善战,不畏强暴,聪明多智,能大能小,变化多端,所以说它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对其膜拜,祈求平安,并逐渐成为汉民族共同敬仰的图腾代表。龙象征吉祥雄伟、正直富裕,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汉族的一种习俗。
当我把深邃的目光从几千前的历史长河中收回眼前时,终于从那些艰难岁月的纲目中发现两个大写的字:祈愿!——为自身祈愿,为全家祈愿,为整个家族祈愿,为亲朋好友祈愿,为普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祈愿!
是啊,自古迄今,在无法抗拒的天灾人祸面前,人们都希望借助冥冥之中的一种力量,逢凶化吉,化险为夷,都希望五谷丰登,福寿安康,都希望国泰民安,鸿运长久。所以说,通过对龙的崇拜,首先从内心得到巨大慰藉,继而以期如己所愿,美好成真,岂不乐哉?
这是一个很深奥但又很朴素的道理,天下芸芸众生知之越多,对龙的喜欢就更加热烈,对龙的热爱就更加执著,对龙的崇拜就更加虔诚,对龙的敬畏就更加真实。
五
中国当代的庙会,毋庸置疑是当今世界最具传统文化痕迹和现代文化气息的活动场所,它既可以祭祀,又可以交易,还可以娱乐,甚至可以赋予参加这些活动的任何团体或个人任何特定的内涵,所以说,庙会在中国流行时间久,流行地域广,流行形态多,是现代购物方式和虚拟网络无法替代的一个“物质与信仰共存共荣”的特色“市场”。
二月二万花庄的庙会也概莫能外。
事实上,每年春节过后,青龙宫就人头攒动热闹起来,延续至二月,从初一开始,庙会的人流就会像汹涌的波涛骤然而至,达到高潮,至初五方才落下帷幕。村庄外,车马轴集,沿道路停放的机动车辆宛若游龙,曲曲拐拐,长达几里。村庄内,以青龙宫为核心,向四面延展的街道全部摆满了做生意的摊点,有卖甘蔗、水果的,有卖炒面、澄沙糕的,有卖烩面、炒凉粉的,有卖油茶、油条的……样样俱全,不一而足。青龙宫前的广场上,秧歌、舞龙、盘鼓、高跷、旱船等传统民间节目在热闹的锣鼓声中尽情展示,周围多聚集了卖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花样精美的琉璃糖、五颜六色的氢气球和色香诱人的儿童食品的生意人。
当然,无论是村里村外多么热闹,传统意义上的“剃头挑子”是少不了的:一个水桶,一个杌子,一个脸盆,一个煤球炉,几乎就代表了这个行当的全部家什,只要他们往路边或街角一扎摊儿,很快就会有那些胡子拉碴的老汉凑过去,不搞价钱,在“二月二,龙抬头”的讨吉声中,舒舒服服把自己的头脸整修一番,焕然一新。年轻人是绝对不会光顾这些摊点的,他们一样需要吉祥,但他们更需要时尚。
青龙宫内青烟缭绕,人流如潮,最热闹的当属玉皇阁前。这里沿中轴线摆放起来的一长溜供桌,上面井然有条地摆满了各种供品,有全猪、全羊、全牛,有五谷,有样式精美的油炸食品,还有糕点和水果,琳琅满目,丰盛无比。单从这些供品的种类和样式,就可以看出人们对青龙王的尊敬和崇拜,你想到供桌前或玉皇阁内上把香,磕个头,捐点钱,恐怕都很难挤到跟前。供桌四周站满了手拿红布条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声声不停地吆喝着“捐钱添功德”,鼓舞并吸引着香客把面额大小不等的纸币争先恐后递到她们手中,然后她们再把一根根象征着平安吉祥的红布条递回到香客手里。这种方式完成的,不是一种强买强卖的交易,而是一种信仰的证明和心灵的存放,虽然浅白,但是诚挚,虽然短暂,但是踏实。方寸之地,敬顺即得妙法,须臾之间,仰止方能如愿。
青龙宫内无论多么热闹,我也只能向你作一个大概的描述,而无法像张择端那样给你一个全景式的《清明上河图》。里边有唱戏的,祭祀的,上香的,磕头的,算命的,卖艺的,消孽的,还愿的,还有往树梢系红布条的,向养生池扔硬币的……总之,你在其他庙会上看到的场景,在这里无一例外可以看见,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青龙宫每年二月二之所以能广泛吸引当地百姓和山西、山东、重庆等地的香客不远千里而来,是因为他们不是单纯地把青龙宫所供奉的青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而是地方的保护神,甚至是家庭的保护神,人们不仅向龙王祈雨,还求学、求职、求财,更有被疾病、灾难、无嗣等所困扰的求福禳灾的香客,在青龙宫各大殿的门口虔诚地向神膜拜,默默向青龙神诉求,这成为庙会人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龙宫,作为供奉青龙王的场所,在中国龙崇拜和龙文化圈已显示出了自身特有的神秘光彩和迷人魅力,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历史内容,它已不仅仅是一座嵌满传说的古代建筑,更主要的是一种国家追求与百姓期盼高度融合的意义象征。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青龙宫供奉的神主白青龙的生日,万花庄盛大的庙会,就是中国人龙情结的一个典型缩影。
这种热闹场景,对于近些年来靠山水旅游在全国打响品牌的焦作人来讲,是不会熟视无睹的。看准发展机遇的武陟县和万花庄,2012年已成立了“青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兴建了明清仿古街、青龙广场、青龙大道,树起了高大威猛的青龙王雕像,去年7月12日还在这里举办了“河南青龙宫首届祭祀大典”。谈起青龙宫未来的发展,万花庄村党支部书记毛文路信心满满,说今明两年要按照规划着重实施挖湖造山工程,建设青龙湖及地下龙宫,发展特色旅游,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龙文化,同时通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举办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进一步扩大青龙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龙文化做强做大。
而与万花庄遥相呼应的修武县青龙峡景区,2016年“二月二”也围绕这一传统节日和青龙文化,举办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旅游促销活动,深受当地群众和游客喜欢。
六
一条龙,诞生了多少神奇的传说,坚定了多少代、多少人共同的信仰。
一条龙,凝聚了多少神奇的力量,成就了多少代、多少人美好的梦想。
二月二,龙抬头!
盛世中国龙,腾飞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