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分享(4)“父母责,须顺承”

分类: 弟子规分享 |
“你会因为什么事情让妈妈生气责骂你呢?当时,你怎么想的呢?”
一个孩子很不好意思地开了头:有一次,我和姥姥在家看电视,姥姥叫我别看了,我就不听,就不听,姥姥就生气了,说你别再来了。我想,不应该让姥姥生气。
看到孩子羞红了脸,如释重负。
接着又有小手举起来。
“有一次我把家里的玩具扔得满哪都是,妈妈让我收拾,我还顶嘴了,妈妈就打我。”孩子说话声音越来越小,很触动心灵的难过样子。“我再不这样了,不能让妈妈生气。”
“有一次我把玩具弄坏了,妈妈就打我了,我不该让妈妈生气”。这孩子说得简单,眼里竟噙着泪水。
孩子的语言很多是模仿的,他们语言还不丰富,不一定能找到适合表达自己感情的话,“不能惹妈妈生气”这样简单的话,其实是他们内心很真实的感受。或许在他们心里,挨打(不论轻重)的烙印,比错误本身还重。
这些一年级的小朋友相对听话单纯,讲道理,不如共情,导行。
我想起小时候那次挨打的经历。
“老师小时候也被父母责骂过,有一次挨打,过去几十年了,现在还记得呢。”听到老师挨打,他们都来了精神头。刚才那种委屈不安好像有了共鸣。
“我小的时候常跟着哥哥玩一种三角形卡片,都是自己用纸折的。每个小朋友都会有好多这样的纸牌。”我像他们一样,开始沉浸在小时候的回忆中。
“有一次哥哥和我在爸爸单位学习,看爸爸忙起来,我俩就悄悄关上门,偷偷折起纸牌。可是没有那么多废纸,我们就开始撕爸爸一本很厚的书。”好像那时候的情景历历在目。
我们正饶有兴味,爸爸打开了门。只记得,我俩像小鸡一样被拎起来,先给哥哥一个好重的巴掌,然后我也未能幸免。
“老师,您害怕了吗?”
“嗯,很害怕。”
是的,当时就是害怕,只等爸爸消了气。
讲到这里,我想起刚才发言的孩子的表情,有愧疚,有委屈,有怕,有受到伤害。如果,家长真的是为了教育孩子而不是控制不住的发脾气,孩子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我让他们读黑板上的句子,我们的“班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
“是不认错” “是顶嘴” “是有心非……”
“你知道吗?生气是最伤身体的,妈妈这样责打我们一次,她们也要好久才不难过。爱你,才会管教你的。”
“知道怎样才不会让妈妈生气吗?”
“像在学校一样,有了错误快认错。”
“不和大人顶嘴。”
“告诉妈妈我错了,我改。”
……
懂孩子,感同身受;立规矩,导之以行。这样是讲给孩子的“顺承”吧!
妈妈分享:
“大智回来写作业吧,别在楼下玩了!”
这时时间已经到了5:30分了,孩子放学就和其它小朋友下楼玩了,可是一玩起来就忘记了自己还有没完成的作业。
“回来吃饭吧”我在阳台又叫了一次,孩子还不回来。
”我不饿你们先吃吧”!就又和小朋友一起玩去了。六点半,终于别的小朋友都回家了,这时他也回来了,大智回来后手也没洗就要吃饭。
这时我真生气了,要是以前就会发火了。
想起孩子每天学的弟子规,我忍了忍,对他说:“你接着背弟子规吧!”
“父母教,须顺承,父母责,须敬听”背到这里时,我打断了孩子的背诵。
“大智,你想想今天发生的事。妈妈叫你回来你不回来就是违反了弟子规中的‘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呢?是教你如何做正确的事情。小学生了,是不是要先学习再玩?能不能玩得连饭也顾不得吃了?吃饭前也不洗手,这样好吗?”
听我说这些,他低下了头。
通过孩子的学习,我也知道了,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做人的基本礼仪规矩,它也是我们在生活中的基本具备素养,所以孩子不但要背也要理解和遵循。我也要配合老师让他在家里也按照要求做好。
小提示
落实“父母责,须顺承”要体会到父母的用心,父母亲不是将自己作为消气的对象,而是看到孩子出错,爱子心切而责备自己。“顺”有两种情况,当父母所责备的事都是正确的,就要赶快记住,好好的去落实 、去改过,要顺得明明白白。父母难免也会有偏激的时候,当父母的责罚跟要求不甚合理,与伦理道德相违背的,这个时候还是要尊重父母,不可当面顶撞,以免激怒父母,要懂得顺势而为,等待好的时机再跟父母沟通。《弟子规》后面讲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个“顺”绝对不是所有父母的要求我们都去做,要先分辨对错,要用理智去孝顺。当父母有过失,我们没有去劝,那是陷父母于不义,就不是我们为人子应该有的态度。
“父母责,须顺承”让自己学会顺势而为,这是人生路上重要的态度,遇到任何的境界,无论他人的观点如何,都要懂得聆听而不是即时反驳,尊重别人的同时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更能获得人家的信任与尊重。
http://s6/mw690/002DjIZ5zy7lC80DDIV45&690
文本编辑:安子老师
图片拍摄:阿太老师
编辑排版:珠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