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米粉肉——【舌尖上的合肥】之一
 (2020-04-30 16:17:16)
	
			
					(2020-04-30 16:17:16)		母亲的米粉肉
明川/文
母亲生于民国10年,在她百岁冥寿到来之际,谨写此文以示缅怀。
 
米粉肉是现在城里饭店的叫法,其实按照我们合肥民间发音应该叫馇肉。安徽大学退休教授王光汉先生在《庐州方言考释》【鲊肉】词条注释写道:鲊肉,即米粉肉,鲊,今多写作“馇”。宜从《现代汉语词典》写作鲊(p247)。查2002年《现代汉语词典》增补版,在【鲊肉】词条下注明:<<font face="宋体">方>米粉肉(p1578)。
据我所知,吃鮓肉的范围比较广,其他地方虽没有广泛调查,但安徽的合肥、皖西、皖东一带人都喜欢吃鮓肉。鲊肉上桌了,有人带头说:“来!我们吃块鲊肉!”其他就餐者都纷纷举箸。由于水蒸气的高温蒸煮,加上鮓面锁住了水分,肉吃起来不老不柴,口感很嫩,不塞牙。那油脂吸附在炸面上,吃起来最可口。但是,老觉得饭店的鲊肉不如母亲过去的鲊肉香。
 
 
 
 
米粉肉的原材料,顾名思义,一是米粉,一是猪肉。米粉方言叫鮓面,《庐州方言考释》也这么写。鮓面怎么做成的呢?将米炒熟、焙黄。这米不用粘性的,炒的时候掌握火候,火候不够,馇面不香;火头老了,味道变苦。过去磨鮓面都是石磨磨的。有了柴油机和电力带动的小钢磨问世后,就用小钢磨磨碎了。磨的时候不需像小麦面粉那样太细,磨碎后不要过筛,粗细一掺和,正好用。炒米打碎成面后,储存在密封的容器内保持干燥,不让它透气,待以后使用。比较起来,现在超市出售的袋装米粉不行,吃起来与家庭自己加工的大相径庭,估计原材料是碎米,还加了盐,做成的鮓肉口感差。
 
 
先将肉洗净切成块,放适量的盐腌渍。注意:千万注意盐的量,不能多。俗话说“烧肉不要看,就要热烂淡”。因为还要放酱,这酱,是自己家里做的黄豆酱晒成的,质量高,远远比今天工厂调制的酱油或其他豆瓣酱香。生姜和大蒜瓣拍后切碎,再倒一点菜籽油,和肉块拌匀,(注意,不要放辣椒,破坏了肉的鲜味)。最好用手抓匀,边抓边攥,让肉和佐料充分吸收,然后,再放适量的馇面,再用手攥,让米粉紧紧粘附在肉上。请别嫌弃这个“攥”不卫生,昔日厨房有副对联曰:“入厨先净手,上案莫多言”。其实洗净手直接用手攥没有什么不卫生的。何况,这是总结出来的秘诀和方法,让佐料的味道入骨才好。然后将肉块摆好,尽量往盘子周遭边沿放,中间低些,呈凹窝状。
下一步程序——蒸。过去柴禾紧张,一般情况下没条件单独烧开水蒸。煮米饭时,饭锅里多加适量的水,放上木制的井字形锅叉,将需要蒸的菜盘放到锅叉上,盖上锅盖,开始烧火。待米饭锅一滚,抓紧用铁勺舀入沸腾滚烫的米汤浇到肉盘中间的凹窝处,以不溢出为妥。动作要快,几秒钟完成,迅速盖上锅盖,用捂锅布把缝隙处捂得严严实实,尽量不让热气外冒,猛火烧。这时的火头特别重要,火小了蒸不熟。但也要掌握时间,猛火时间不能过长,否则饭和锅巴会焦糊的,后期的火渐渐小,直至灶膛内的火爝将锅中的饭菜保温熏透。就餐时,肉盘端上桌,即可享用。上面说的撇汤和放馇面的量,全在于厨师的经验去拿捏,否则,过干和过稀都不好,现在饭店的干鲊肉太干燥了,有的馇面粒是白的,似乎没熟。口感很不理想。
母亲的鲊肉,因1958年全民吃大食堂和之后的三年大饥荒而中断。1962年后,又断断续续吃起来。之所以说断断续续,因中间有六七年我在外地求学。到新世纪后,老人家84岁离开了我们之前,还时常吃起母亲的鲊肉。
上面说的是鲊鲜肉。其实,咸鲊肉也别有风味。过去农家杀年猪,富裕户不开菜(不对外出售),除了春节待客,余下的用盐腌渍,或闷在坛子里,或粘上米粉晒干,待到农忙插秧季节请人干活,无暇上街购买,也可解燃眉之急。闷在坛罐里的肉,鲊时就不要放盐了,虽然不像鲊鲜肉那样新鲜味美,但吃起来很下饭。皖中一带农民有爱吃咸菜的习惯,反正是荤菜,也就很不错了。不过吃炸肉在民间也讲场合,过去红白事和春节是不上鮓肉的,平时常吃不误。
母亲晚年,也将鲊肉的烹调方法传授给两个儿媳妇。如今儿媳妇们鲊肉有了条件,因燃料方便,可以用开水锅蒸,蒸个将近二十分钟即可。内人们掌握了祖传的鲊肉秘方,手艺也不错,我们的亲戚们来做客,也非常爱吃我们家的鲊肉。同时,年届古稀的内人也将鲊肉手艺传授给下一辈,他们虽然不以此待客,但也初步学会了如何鲊肉。
但愿祖辈的鲊肉厨艺能世代相传!
(附鲊肉的黄盘图)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