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的米粉肉——【舌尖上的合肥】之一

(2020-04-30 16:17:16)


母亲的米粉肉——【舌尖上的合肥】之一

母亲的米粉肉

明川/文

母亲生于民国10年,在她百岁冥寿到来之际,谨写此文以示缅怀。

 

米粉肉是现在城里饭店的叫法,其实按照我们合肥民间发音应该肉。安徽大学退休教授王光汉先生在《庐州方言考释》【鲊肉】词条注释写道:鲊肉,即米粉肉,鲊,今多写作“馇”。宜从《现代汉语词典》写作鲊(p247)。查2002现代汉语词典》增补,在【鲊肉】词条下注明:<<font face="宋体">方>米粉肉(p1578)

据我所知,吃鮓肉的范围比较广,其他地方虽没有广泛调查,但安徽的合肥皖西皖东一带人都喜欢吃鮓肉。鲊肉上桌了,有人带头说:“来!我们吃块鲊肉!”其他就餐者都纷纷举箸。由于水蒸气的高温蒸煮,加上鮓面锁住了水分,吃起来不老不柴,口感很嫩,不塞牙。那油脂吸附在炸面上,吃起来最可口。但是,老觉得饭店的鲊肉不如母亲过去的鲊肉香。
    母亲做的鮓肉,是的拿手好菜品牌菜,在老家高刘集西的十里八乡是有名的。
   我家解放前虽然没有田地,但是有耕牛和大型农具,是做大庄稼的,大面积租种人家田地。用时下语言说就是规模承包种植。上世纪三十年代后,租种一位周姓人家的四五十亩田地土地主人在合肥每年回乡两次,一次在稻子出穗弯弓之前看租子,看看收成怎么样,然后在原定的契约上决定收租多少,因天灾而歉收,租子减收;一次是正式回家收租,稻子收获以后晒干扬净,没有进仓库时用斗量,交给主人。主人从城里远道回来,看租收租,应好酒好菜招待找人陪着,以期留下好感,手下留情,给些实惠。席上除了有家养的鸡塘里的鱼园中的蔬菜,那就是提前上街割肉。母亲回忆说,过去面上鱼不算荤菜,只有猪肉才是大菜,否则不陪飱人。母亲从婆婆手里学来拿手厨艺,一桌菜烧排排场场东家(佃户对主人的称呼)点头称赞:“嗯!这肉鮓得好不咸不淡入口即烂。在合肥也吃不到这样的好炸肉。 做了年的,年年如此,后来主人要卖地,我家无力购买,别人买了田去,因此下庄。
   四十年代后,我家又租了一户陈姓人家的水旱田地十八石(读旦dan,按照古时石、斗与新式的亩换算就是90亩,其实按照目前60平方丈一亩去丈量,足有100多亩这位东家就是本村人,男主人三十年代追剿土匪受伤去世,女主人和未成年之子守着家业,看租收租就在眼皮底下,无需吃请。我家租种其田地多,庄稼规模更大了。家里几个人人手不够,农活忙不过来,农忙的时候要请很多人来帮助栽秧割稻,于是就经常要办酒席。因为人家帮你干活都是无偿的,就是图一日三餐,中晚餐都是6大盘那盘可不是现在的磁盘,土话叫黄盘烧陶器的窑制作的盘有釉,外层黄褐色,大黄盘口径接近30厘米容量也每顿两大盘肉。左邻右舍都爱帮我家干活因为吃实惠有的不请自到,尤其是喜欢吃母亲做的大炸肉为什么叫大鮓肉呢?因为肉块切的大,夹一块是一块,吃过瘾。时隔五六十年以后,我的一位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堂兄1960年代参军,后来转业到一个国营企业当供销科长。一次回来他跟我们回忆到他六七岁时,我家请人干活,靠在我家的门框。干活人吃过了,母亲从厨房的锅里铲了一大块焦黄的锅巴,把桌上黄盘剩的鮓肉鮓面刮到锅巴上,然后一折,把夹住鮓面锅巴交给他他回忆说那美味呀,一辈子也忘不掉只要我家办席他就去等候锅巴夹猪肉鮓面。如此做餐招待帮工,从1943年至土改,又是七年。

   这些都是解放前的往事了。当时我还没有出世。解放后,有机会亲眼看到母亲鮓肉的方法程序了。

米粉肉的原材料,顾名思义,一是米粉,一是猪肉米粉方言叫鮓面,《庐州方言考释》也这么写。鮓面怎么做成的呢?将米炒熟焙黄这米不用粘性的,炒的时候掌握火候,火候不够,馇面不香;火头老了,味道变苦。过去鮓面都是石磨磨的。有了柴油机和电力带动的小钢问世后就用小钢磨磨碎磨的时候不需像小麦面粉那样细,磨碎后不要过筛,粗细一掺和,正好用。炒米打碎成面储存在密封的容器内保持干燥,不让它透气,以后使用。比较起来,现在超市售的袋装米粉不行,吃起来与家庭自己加工的大相径庭,估计原材料是碎米,还加了盐,做成的鮓肉口感差。
    再说猪肉选择五花肉最好,若选不到五花肉,其他部位的肉都行但有一条原则肉不可太瘦太,肥肉瘦肉参半,从用餐者喜好来说,肥肉鮓出来味道最好,肥而不腻。有的西医现在告诫人们不要摄入脂肪,以防肥胖或“三高”等。其实,我熟知一些九十多岁的寿星还特别喜欢吃鲊肥肉或红烧肉,并未影响其健康长寿。
   下面再说说鲊肉的烹调程序。

先将肉洗净切成块,放适量的盐腌渍。注意:千万注意盐的量,不能多。俗话说“烧肉不要看,就要热烂淡”。因为还要放酱,这酱,是自己家里做的黄豆酱晒成的,质量高,远远比今天工厂调制的酱油或其他豆瓣酱香。生姜和大蒜瓣拍后切碎,再倒一点菜籽油,和肉块拌匀,(注意,不要放辣椒,破坏了肉的鲜味)。最好用手抓匀,边抓边攥,让肉和佐料充分吸收,然后,再放适量的馇面,再用手攥,让米粉紧紧粘附在肉上。请别嫌弃这个“攥”不卫生,昔日厨房有副对联曰:“入厨先净手,上案莫多言”。其实洗净手直接用手攥没有什么不卫生的。何况,这是总结出来的秘诀和方法,让佐料的味道入骨才好。然后将肉块摆好,尽量往盘子周遭边沿放,中间低些,呈凹窝状。

下一步程序——蒸。过去柴禾紧张,一般情况下没条件单独烧开水蒸。煮米饭时,饭锅里多加适量的水,放上木制的井字形锅叉,将需要蒸的菜盘放到锅叉上,盖上锅盖,开始烧火。待米饭锅一滚,抓紧用铁勺舀入沸腾滚烫的米汤浇到肉盘中间的凹窝处,以不溢出为妥。动作要快,几秒钟完成,迅速盖上锅盖,用捂锅布把缝隙处捂得严严实实,尽量不让热气外冒,猛火烧。这时的火头特别重要,火小了蒸不熟。但也要掌握时间,猛火时间不能过长,否则饭和锅巴会焦糊的,后期的火渐渐小,直至灶膛内的火爝将锅中的饭菜保温熏透。就餐时,肉盘端上桌,即可享用。上面说的撇汤和放馇面的量,全在于厨师的经验去拿捏,否则,过干和过稀都不好,现在饭店的干鲊肉太干燥了,有的馇面粒是白的,似乎没熟。口感很不理想。

母亲的鲊肉,因1958年全民吃大食堂和之后的三年大饥荒而中断。1962年后,又断断续续吃起来。之所以说断断续续,因中间有六七年我在外地求学。到新世纪后,老人家84岁离开了我们之前,还时常吃起母亲的鲊肉。

上面说的是鲊鲜肉。其实,咸鲊肉也别有风味。过去农家杀年猪,富裕户不开菜(不对外出售),除了春节待客,余下的用盐腌渍,或闷在坛子里,或粘上米粉晒干,待到农忙插秧季节请人干活,无暇上街购买,也可解燃眉之急。闷在坛罐里的肉,鲊时就不要放盐了,虽然不像鲊鲜肉那样新鲜味美,但吃起来很下饭。皖中一带农民有爱吃咸菜的习惯,反正是荤菜,也就很不错了。不过吃炸肉在民间也讲场合,过去红白事和春节是不上鮓肉的,平时常吃不误。

母亲晚年,也将鲊肉的烹调方法传授给两个儿媳妇。如今儿媳妇们鲊肉有了条件,因燃料方便,可以用开水锅蒸,蒸个将近二十分钟即可。内人们掌握了祖传的鲊肉秘方,手艺也不错,我们的亲戚们来做客,也非常爱吃我们家的鲊肉。同时,年届古稀的内人也将鲊肉手艺传授给下一辈,他们虽然不以此待客,但也初步学会了如何鲊肉。

但愿祖辈的鲊肉厨艺能世代相传!

(附鲊肉的黄盘图)

母亲的米粉肉——【舌尖上的合肥】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合肥钟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