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论纵横】“撞韵”之辩

(2018-03-27 08:21:35)
标签:

诗词格律

王力

张中行

柳亚子

徐味

“撞韵”之辩

金长渊

本文拟从下面四个部分来写:

一、问题提起,二、何为撞韵, 三、撞韵举隅, 四、结论

一、问题的提起

听到“撞韵”之说,已非一日了。以前,只是在诗友之间读到某首诗时所听到的口头议论。最近两年被各种诗词群拉入,于是在手机屏幕上看到有的人(应该说只是少数)对诗友甚至自己的作品指谬——“撞韵”。

笔者检索手头的五六部诗学专著,从没见过过“撞韵”之说,连《辞海》这样几乎涵盖了全部词语,是目前收录最多的(将近40万条汉语词汇)的汉语词典,也没有“撞韵”一词。

“撞韵”一说,是某些比古人和现代学者王力、张中行教授还精通诗词声律的好事者抠出来的。(王力著有《诗词格律》熟悉者较多,张中行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合称"燕园四老",著有《诗词读写丛话》对诗词格律也有独到的研究)

曾听到有些诗友读到某首诗时,当即评道:“撞韵”。言下之意——犯忌! 就像篮球运动员“带球撞人”一样被评定为犯规,加以否定。

请看笔者一位好友对自己一首诗的评品:“国学堂中出俊贤,诗词竞赛奋争先。堪夸众弟才情茂,敢问何人识记全。举座相亲因大雅,一枝独秀数常娟。为欢半日红尘远,美酒佳肴共醉癫。” 这首诗的作者在某诗词班任老师,发在群里后,接着自我纠正——拙句“远”字撞韵,改“避”。如果说,自己改自己的诗,完全有自由有权利,那么,以是否“撞韵”来指摘要求别人,则值得商榷。例如皖西一位诗词名家在诗词群里发了一首小诗:“ 早起群中逛, 吟花扑鼻香。纷呈朵朵秀,春色染群芳。”一位朋友跟帖评点:“逛字撞韵,可改遛。如嫌俗,可改览。” 当然,诗不厌改,但是不是就应为撞韵而必须修改呢?我曾经在微信里询问过一位民国十三年出生的老诗人过去在编辑诗刊时是否指摘过、修改过“撞韵”“炸韵”“挤韵”现象,他在微信中回答说:“我没有。这是后人立的规矩,前贤并不知道。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名句,但撞韵了,怎么办?我能改吗?又如:你现在如果依新韵写诗,全部是炸了“平水”,怎么办?我一律‘坦白从宽’,还有什么挤韵(例如‘送东风’,有人说不行。要用‘送春风’)。我也马之乎也,不计较。对诗病问题,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四声绝对好!八病有点难鼓捣。刘坡公的“押韵八戒”倒是值得参考一下哦!……”

二、何为撞韵

因为前人没有“撞韵”的概念,所以我们也不好给其下定义。从某些人指出的地方,我的揣测是,以平韵律绝为例(格律诗也有用仄韵的),诗的偶句末字用同韵部字互叶,除了首句可以入韵外,奇句(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三五七)末字,不可以用与平声韵相同韵母的仄声字,否则算是撞韵。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为例,“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算是撞韵。

当问到究竟此说是某人在哪部诗学专著某章某节中将撞韵列入违律,则说不出根据来。我们知道,法官判刑,往往在违法犯罪事实基础上,这样宣判:“根据刑法某条某款,判其X年徒刑,不服可以上诉。”而我们的有些人比法官牛多了,也不讲某书某条某款,一言九鼎,不容上诉,直接宣判——“撞韵”。要知道某种行为是否违法,就要学法懂法;要知道自己的诗是否合律,就要读诗,读好诗,以唐宋诗词作参照,再看看有关诗词格律的专著,有哪些“格”,有哪些“律”,因为格律应该是从先人诗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并不能靠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断而判定出律。

我们知道,诗韵与词韵不同。平水韵以某字为代表,将同声调同韵的字归在一起,而词韵却把同韵不同声调的字放在一部,并且有的不少韵部可以通押(协、叶)。只要是仄声,表达稳妥,为什么限制相同韵母的字煞尾?

那么,既然从典籍中找不出“撞韵”之说,这是怎么来的呢?网络!笔者接触网络也算是比较早的。头十年前,就在网上看到“撞韵”的相关网页。但是我没有相信此说。并且就网络上的很多纰缪,曾写过《尽信网不如无网》。

其实,网络上对于所谓的撞韵也是自相矛盾的。为了读者辨别,不妨引用如下(为了显示与正文区别,引文内容用楷体):

什么叫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格律诗,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

  例如:

  《七绝·初春小雨》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句白脚的“处”与韵脚“酥,无,都”皆是押乌(u)韵,撞了韵,为平仄通押(混押)。

  但这首诗,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按:如此看来,撞韵是好现象!)

还有一个网页是这么介绍的,与上面大同小异:

撞韵: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比如七绝的第三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从一般角度上来讲,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容易造成诗读涩口,不宜如此。

例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云卷风疏竹影低。清泪丝丝梦中洗,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生动活泼,基本面还是不错的。但总有些不适的感觉。这里‘洗’字撞韵就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伤处。‘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被压住了。读到那里,总会觉得别了一口气。

是不是诗中就不允许撞韵呢?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除了格律、押韵的要求之外,诗并没有别的任何限制。

这首例诗,撞韵的‘洗’字对诗造成了伤害,关键一点是这首诗相关的韵脚都做成了“死韵”。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在哪里?关键在第二句的“近却无”。这一句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这样这句诗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完美的口感,是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的充分展现。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在这首诗中“江南岸”是典型的挤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挤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关键是最后的‘岸’是个浅意开口音字,从而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同样,这里‘岸’字还撞韵了。但作者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了“活韵”,同样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

由此可见,网页上关于撞韵,真是难于自圆其说,没有什么评判标准,完全根据个人主管判断——韩愈、王安石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他们的“处”、“岸”不但不属于撞韵,而且很美。凡人就不可以了。真是笑话,无稽之谈,难以服众!

三、撞韵举隅

几年前,我为了论证“三仄尾”并非违律,把《唐诗三百首》中的五律七律细读了一遍,找出了大量的三仄尾句子。这次为了看古人律诗是否存在所谓“撞韵”现象,把“唐三百”五律七律又读了一遍,结果又发现了不少名家名篇也存在着“撞韵”现象。请看:

骆宾王的《在嶽咏蝉》颈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王维的《终南山》结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钱起的《送僧归日本》“……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结联:“……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张籍没蕃故人》颔联“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许浑《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结联“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李商隐》结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温庭筠《送人东游》结联:“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崔涂 孤雁》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高适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结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钱起赠阙下裴舍人》颔联:“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皇甫冉的《春思》颔联:“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卢纶的《晚次鄂州》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温庭筠利州南渡》结联:“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除了唐诗外,我们熟知的宋代大诗人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等等,比比皆是。

笔者手头有一本贵州人民出版社的《明诗》,收录了103位诗人的诗,共有16首有所谓撞韵现象,几乎占作者数的七分之一。例如大名鼎鼎的唐伯虎晚年《题钓翁图》:“直插鱼杆斜系艇,夜深月上当竿顶。老渔酣睡唤不醒,满船霜印荷衣冷。”其他就不一一列举了。

为了躲懒,不想从《全唐诗》中再找诗句录入电脑,恰逢一位诗友在群里发【天天读唐诗】,于是我便从中找撞韵诗,几乎每天所发的五首唐诗都有撞韵的,有时一二首,有时更多。我便复制粘贴到手机邮箱,然后再粘贴到我的文本。试看:

唐代 雍陶蜀路倦行因有所感》颔联:“乱峰碎石金牛路,过客应骑铁马行。白日欲斜催后乘(去声),青云何处问前程。……”

再请看李远在《赠弘文杜校书》中的所谓撞韵更多,请看:“高倚霞梯万丈馀,共看移步入宸居。晓随鹓鹭排金锁,静对铅黄校玉书。漠漠禁烟笼远树,泠泠宫漏响前除。还闻汉帝亲词赋,好为从容奏子虚。”

许浑《泛溪夜回寄道玄上人》颈联“……猿来近岭猕猴散,鱼下深潭翡翠闲。……”

李商隐《流莺》的颔联和颈联:“……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唐代杜牧堪称大家,他的《齐安郡晚秋》结联“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再如他的《早雁》: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他的《怀钟陵旧游》颔联颈联:“……歌谣千里春长暖,丝管高台月正圆。玉帐军筹罗俊彦,绛帷环珮立神仙。 ” 他的《寄沈褒秀才》颔联和颈联:“……仙桂茂时金镜晓,洛波飞处玉容高……”  

杜牧还有很多“撞韵”现象,例如其《送别》颔联和结联:“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一片风帆望已极,三湘烟水返何时?多缘去棹将愁远,犹倚危亭欲下迟。莫殢酒杯闲过日,碧云深处是佳期。” 

唐代许浑也算是著名诗人之一,请看他的好多诗用韵情况。《赠闲师》颈联:“初到庾楼红叶坠,夜投萧寺碧云随。” 《题义女亭》颈联:“四望月沈疑掩镜,两檐花动认收屏。”《旅怀作》颈联和尾联:“往事只应随梦里,劳生何处是闲时。眼前扰扰日一日,暗送白头人不知。”《骊山》尾联:“贵妃没后巡游少,瓦落宫墙见野蒿。” 《题舒女庙 》颈联和尾联:“妆镜尚疑山月满,寝屏犹认野花繁。孤舟梦断行云散,何限离心寄晓猿。”《凌歊台送韦秀才》颔联:“云起高台日未沈,数村残照半岩阴。野蚕成茧桑柘尽,溪鸟引雏蒲稗深。” 《寓居开元精舍酬薛秀才见贻》:“芰荷风起客堂静,松桂月高僧院深。清露下时伤旅鬓,白云归处寄乡心。” 《送张尊师归洞庭》结联:“他日相思两行字,无人知处武陵溪。”《重游姑苏玉芝观》结联“明日挂帆更东去,仙翁应笑为鲈鱼。”另一首颔联:“云开星月浮山殿,雨过风雷绕石坛。”《别表兄军倅》结联“交亲不念征南吏,昨夜风帆去似飞。”《陪宣城大夫崔公泛后池兼北楼宴》颔联 “王珣作簿公曾喜,刘表为邦客尽依。”《闻州中有宴寄崔大夫兼简邢群评事》颔联:“池边雨过飘帷幕,海上风来动绮罗。”

——哈哈!仅仅从【天天读唐诗】所见的许浑部分诗作中,竟然有十多首“撞韵”!

再看唐代诗人赵嘏的七律《抒怀上歙州卢中丞宣州杜侍郎》全部四联:“东来珠履与旌旗,前者登朝亦一时。竹马迎呼逢稚子,柏台长告见男儿。花飘舞袖楼相倚,角送归轩客尽随。独有贱夫怀感激,十年两地负恩知。”

他的另一首七律《送同年郑祥先辈归汉南》的结联:“家去恩门四千里,只应从唐•赵嘏七律《降虏》各联:“广武溪头降虏稀,一声寒角怨金微。河湟不在春风地,歌舞空裁雪夜衣。铁马半嘶边草去,狼烟高映塞鸿飞。扬雄尚白相如吃,今日何人从猎归。”   

 他的七律《齐安早秋》的颈联:“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唐•薛逢七律《汉武宫辞》的颔联和结联:“汉武清斋夜筑坛,自斟明水醮仙官。

殿前玉女移香案,云际金人捧露盘。绛节几时还入梦,碧桃何处更骖鸾?茂陵烟雨埋弓剑,石马无声蔓草寒。” 赵嘏《杜陵贻杜牧侍御》颔联:“紫陌尘多不可寻,南溪酒熟一披襟。山高昼枕石床隐,泉落夜窗烟树深。”

唐代还有一位不大出名的诗人纪唐夫《送温庭筠尉方城鹦鹉赋》颔联颈联:“……凤皇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且尽绿醽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唐代还有一位诗人薛逢,请看他的七律《题筹笔驿》的颔联和颈联:“……天地三分魏蜀吴,武侯倔起赞吁谟。身依豪杰倾心术,目对云山演阵图。……”

  其七律《送司徒相公赴阙》的结联:“……莫愁中土无人识,自有明明圣主知。”

薛逢还有一首《重送徐州李从事商隐》的结联:“……尺组挂身何用处,古来名利尽丘墟。” 

  再看唐代刘得仁的七律《送祖山人归山》的颈联:“……壶中泻酒看云影,洞里逢师下鹤迎。……”

好了,古人的诗不再引用了,这叫以事实说话,不算抬杠,到此煞住。

再看看近代和现当代的诗。

恰巧,笔者最近在看1926年出版的《庐州诗苑》,编者陈诗(1864——1943)在《跋》中有一首七律:“谁向崑邱判璞玞,聊从碧海网珊瑚。青门瓜剖逢三伏,黄歇风高卷五湖。世宙沉沉飒风雨,人天莽莽幻龙猪。療愁遣老凭何术,一瓣南丰证故吾。” 全诗八句,八个韵脚的韵母都是u,如果说撞韵的话,真是撞个满怀。陈诗被《民国诗坛点将录》列为108将,是他不懂得格律诗吗?他当年在上海,不但编辑了《庐州诗苑》,还编纂了《皖雅》,涵盖了安徽八郡五州上千人的诗共四十卷。

再看清末著名的南社诗人柳亚子的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撞韵吗?犯规吗?也真是!怎么不请教后生家呀?让“大方之家”讥为撞韵!

再看看今人徐味,1923年生,安徽吟坛的主要发起人。他的绝句《说诗》如下:“春兰秋菊不同时,各有奇香与妙姿。吟咏亦应随世异,岂能尽仿古人诗。”

《代柬》:“新知罕到故人疏,一病茫然感索居。恐是初来途有误,淝滨未见贵池鱼。”

《辛未重阳有感》:“聊将菊酒托幽思,陶令襟怀似可知。倘得征求天下计,高情未必在东篱。”

《感怀》:“落拓江淮作报人,曾随笔阵荡胡尘。一生豪气行消尽,总觉拳拳意未伸。”

《感怀》其二:“明知心力两相违,抵死难忘是与非。净洗乾坤期后辈,老夫且尽掌中杯。”

《赠江城》“自托诗歌见性情,不矝不饰但求真。世间俗气全消尽,留得冰心对故人。”——不但首句不在同一韵部,似乎第三四两句撞韵了。

他的名诗《亳州赠别》“无端客里送君行,淮上萧萧木叶鸣。雁过霜天惊旅梦,蛩吟雨夜动离情。几茎白发添双鬓,一片丹心报万民。不把河山收拾好,心潮如浪未能平。”——该诗不但跨了几个韵部,而且颔联颈联也有所谓撞韵现象。凡有真知灼见的诗家都主张“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请看蕴之先生这里的结联立意,忧国忧民情怀何等高尚!还讲什么撞韵不撞韵的?!

四、结论

综上可见,唐代以来的著名诗人,所谓“撞韵”现象屡见不鲜。过去不算犯规的现象,如今怎么就违律犯忌了?黑格尔说:“存在即真理”!笔者认为,撞韵不违律,不犯忌。只要不是刻意追求往“他”身上撞,无意之中撞上了,只要文从句顺,传神达意,完全不必规避或修改。

到了宋代大行其道的长短句——词,以及元代的散曲,同一韵部的平仄韵,上下阕(词),前后句(曲),交替变换者很多。如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按律式句句韵脚都是仄声字,不但没有什么不好听,而且从乐工歌姬的歌唱角度来说,更美;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前人论曲,无不推崇这首小令。艺术眼光很高的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评论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什么叫天籁?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籁:从洞孔发出的声音。指自然界的风声、水声、鸟声等音响。也许有人狡辩说,我讲的是诗,你讲的诗词曲,混淆了概念。非也!我这里讲的是诗、词、曲的音乐性,既然平仄韵互见,唱起来很美,还有其他什么缺陷可言?

其实,对撞韵是否犯规,持不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除了95高龄的盛法先生外,庐州诗词学会诗刊的主编祁君也不承认撞韵之说,他能不翻古诗集,一口气举出很多古诗人的诗句。我在微信私聊中,还曾经和一位未曾谋面但诗词造诣较深的知音讨论过“撞韵”。私聊原文摘引如下:

@刘延年:“感觉是因为“撞韵”,所以更美。诗味,就是那点感觉。”

@寅虎:咱俩的体会相同。所谓“撞韵”(诗学上当然无此之说),不但不犯忌,而且更美。俗话说“撞到我枪口上了”。不是有意的,无意之中碰上了,表情达意很完美,为什么要回避呢?

@刘延年说:不知“撞韵”起于何时,即使有道理,也只是经验的归纳,不具有理性演绎的绝对性,只是部分的“真理”。上面所举各句,如果换个字,感觉会如何?比如王安石那个“岸”,能改吗?

还是盛法先生的观点可取——“声严韵宽”。其实,这个观点中华诗词学会也一直这么主张的。只不过提法不同而已,有的叫做“律严韵宽”。例如张延龙《词学探索》:“从唐宋词美学特征的成因说起再谈邻韵通押及声严韵宽。”

再如《词学探索》载文——《再谈邻韵通押及声严韵宽》;

四川第一网络社区有诗词评论家发帖:“我还是赞成声严韵宽。”

艺术家动态》载文曰:“所谓“律严韵宽”,使其所作更显灵活生动,自辟蹊径。”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我在关于探讨“三仄尾”一文(见拙著《涓埃集 诗谭卷》)的结尾曾经这么说过:“从事格律诗词创作是“戴着镣铐跳舞”,本来就已经够累的了,奉劝我们当今的诗友,切莫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把原本就不存在的枷锁桎梏往自己和别人脖子上套。”

现在,仍然以此收尾,以作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