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研究]刘禹锡后裔家谱惊现繁昌铜陵
(2018-01-18 12:02:35)
藏在圩乡人不识  
 
——刘禹锡后裔家谱惊现繁昌铜陵
金长渊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些著名诗人,因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被戴上一些美丽的桂冠。例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狂贺知章。还有一位呢,就是诗豪刘禹锡 。
一说到刘禹锡,很多人对他的《陋室铭》都能熟读成诵,对他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情有独钟,对他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今天,我不说刘梦得的诗文,来介绍一下诗豪刘禹锡的后裔家谱。
丁酉深冬特大暴雪后的一周,因合肥德艺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袁孝磊总经理要给繁昌刘氏设计建筑祠堂,邀请本人一道前往,帮助筹划祠堂文化布局。11点半到达,当地刘氏家族几位领首者已经在刘钧老总的公司办公室迎接等候。此行之前,就曾电话联系,要对方将他们家族的新谱和老谱的两种版本的前二卷带到县城见面处。及至到达,他们摆上了家谱,我也不好意思说等饭后再看。当翻阅了当地《繁阳刘氏宗谱》,当看到卷首的老谱序言和卷二的老世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不禁眼睛一亮——啊!原来其一世祖竟然是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豪的刘禹锡!他们原来竟然是刘禹锡后裔的一支。不觉之间看了四五十分钟而延误了大家的中餐。
也许有人要说,过去修家谱,有人为了抬高家族地位,喜欢攀附历史名人,不见得符合历史真实。这我不抬杠。的确,不排除过去确实有这种现象。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是要根据其家谱世系以及其他历史资料来鉴别印证真假虚实,看看有没有漏洞。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部家谱的可信度。
通过翻阅比对,除了新谱封面有别于老谱,内容是完全相同的。老谱的封面是《繁阳刘氏宗谱》,新谱的封面是《铜陵刘氏宗谱》。前面两个字,按照谱牒学术语,叫做谱籍。所谓谱籍,就是谱主的居住地。中国现存的老家谱大部分是民国以前以一支一派形式出现的私修谱,家族迁始祖当年迁徙落户所在的地域籍贯,聚居于某一区域并且相对稳定地生活,就是谱籍。该地名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谱籍标引的地名,家谱题签常题古地名,如安徽的《庐阳何氏宗谱》、《潜川徐氏宗谱》、《潜阳金氏宗谱》、《寿春孙氏宗谱》、《蒙邑丁氏宗谱》,分别指的就是合肥、庐江、岳西、寿县、蒙城等地。该族老谱题签为《繁阳刘氏宗谱》(山之南面,水之北岸谓之阳,因篇幅有限,这里不去详加考证)总之,繁阳指的就是繁昌。我问道:“现在怎么改为《铜陵刘氏宗谱》呢?” 答曰:“解放后,家族聚居地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调整,划到铜陵范围了。” 我说:“这谱籍最好不能乱改,就像个人籍贯,不能以现时的居住地,按规矩得按祖父一代的籍贯。乱改,不利于流散于外地的本族宗亲寻根认祖,也不利于和本族历史上迁出地老家谱的对接与联谊。”这是题外话。
从当地刘氏历次续修家谱序言可知,繁昌刘氏,祖籍源自江苏高淳。再往前溯,唐代诗豪礼部尚书梦得公讳禹锡为一世祖,而刘禹锡自己又多次称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脉系,中山靖王为百世不迁之宗。这往远的源头在此不去细说。但是从唐至宋、元、明、清,老谱世系,完整清晰,绵延至今,绳绳继继,史料确凿,毋容置疑。从谱牒学和宗法制度来说,刘禹锡是高淳茅城以及后迁的繁昌刘氏一世祖,为“大宗”。老谱中对刘禹锡的小传是如此介绍的:“禹锡公,字梦得。偃蹇寡合,博学宏词登科,官至直学士,推为诗豪,宁宋府良州司马,作竹枝词十余篇,又作《问大钓》等赋,后官加至礼部尚书。生三子:惠、恩、恕。”(单字,都是心字底)。老谱刘禹锡往下的世系绵延到高淳茅城第20世,一代一代,清清楚楚。刘禹锡的第三代成公(刘永成)举进士,官至参政,传至八世刘绛,居茅城。传至第十九世,迁居到高淳永宁乡。
如果再专业化叙述,老谱中的20世之前,应该成为“外纪”,二十世后迁徙后在繁昌的世系,应该称为“内纪”。
 
乾隆甲寅年,刘氏先人开始建筑宗祠。自乾隆朝至今,家谱累次续修。谱例为苏式,五世一提,共六卷本。乾隆乙未年初创家谱,道光庚寅年重修,光绪丙子年三修,民国十七年(1928)四修,时隔81年,2009年第五次续修。正如道光庚寅重修家谱序言所云:“既不攀援贵胄,也不鄙弃寒微。”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区划调整,原属繁昌县域的永丰乡划归铜陵,后乡镇名称隶属关系屡屡变更,但家谱记载初始落户的是永丰民分刘氏。
什么是民分(读第四声)呢?原来,它是与“军分”相对而言的,亦称民籍和军籍。明代时候,政府对居民管理较严格,不允许自由移民,随便乱迁。否则,便以“军以逃军,民以私渡”而治罪。当年,刘坤一带两个儿子刘龙刘虎到繁昌永丰圩,是兴种圩田的,得到了官府的批准同意发给了文书,相当于今天的准迁证,遇到盘查,免得麻烦①(详见文末注释)。
高淳所属的中山刘氏修家谱在历史上比较悠久,比起清朝中后期,以及民国初年有的姓氏创修家谱,应该是早了六七百年。谱载,宋嘉熙四年(1240年),金陵侯吴渊(字退庵),曾任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任资政殿参知政事,曾以国史馆总裁的名义给刘禹锡后裔家谱写了600字的序文。提到刘禹锡后裔刘斅(读效)、刘敔(读语)、刘政兄弟三人(皆反文旁)“自中山②渡江来访金陵太守张垂崖咏,因家溧水之茅城,而二兄一居昆陵,一居土山焉。”吴渊的先人是刘氏的外甥,当然对外祖家的历史比较清楚,何况宋代嘉熙四年距离唐代刘禹锡年代不是太久,有家谱世系承接,应该说可信度比较大。江淮之间现在不少姓氏是明代初年自江西移民而来定居的,清代末年,距离明初400多年,好多家族首次创修家谱都是一代代不乱,原因是过去宗法社会特别重视尊祖崇本,大户人家家庙供奉祖宗牌位自不待言,小户人家在堂屋上方也摆放祖宗牌位。“知祖莫若后”,所以一般情况下,家族后裔是不敢诬祖的。
宗谱还收录南宋宣和四年九月七日朝廷颁发的圣旨,诰封刘禹锡的第七代孙刘绾在任滑州安抚使期间抗击外敌入侵的丰功伟绩,载入家乘,彪炳史册。还有刘禹锡在溧水、高淳后裔中十几位中过举人进士的先人名讳,以及乡贡生、太学生、邑庠生、郡增生、附贡生、郡庠生、郡廪生、恩贡等,这与新闻报道江苏高淳的资料也都是一致的,弥足珍贵。
附带一言,过去没有网络,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百度搜索资料后然后复制粘贴冒充。家谱中介绍的刘禹锡及其后裔简历事迹,与正史吻合,并且能与高淳老谱一致,用司法术语说,不是孤证,应该取信。
【注】①军籍与民籍之分,始于明朝。 
②中山。历史地名。一在在今河北青县南二里。一在在今江苏溧水县东南十里,又名独山。《元和志》卷28有载。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