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大鼓书酒书记曲艺杂谈 | 
庐州大鼓的传人——窦常胜
明川 / 文
在电影、电视没有普及的年代,大鼓书是当时活跃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旧时代,乡间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听大鼓书,便成为乡间一大乐事。犹记得,冬日的晚上,长夜漫漫,一盏昏黄的油灯下,听鼓书艺人说唱,精彩处,屏声静气,鸦雀无声;卖关处,悬念在心。直至夜深,人们才带着无限回味与不舍散去。
在高刘社区,有一位大鼓书艺人窦常胜,他因说唱《酒书记》而驰名省内外。
窦常胜,高刘集南头小康老家人氏。本姓康,属于合肥西乡康氏第13世,家谱“天保家声振……”中的天字辈。与新中国同龄。六十年代末中学毕业,因热爱曲艺而与庐州大鼓结缘。不久,到公社文化站工作,后来曾担任高刘区文化站站长。于1972年以当代故事《酒书记》书目参加省职工业余文艺会演。以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而赢得听众,至今仍为人们茶余饭后而津津乐道。《酒书记》鼓词原文是三河镇周于由创作,写的是70年代基层公社书记爱喝酒以及酒醉时的醉态。窦常胜说唱时进行了再创作,影响很大,虽然不是以某位人物为原型,但好多醉酒干部以为都以为是丑化自己的。这就是文艺理论家何其芳总结的“典型共名”说。现在有的影像市场上还有录音磁带销售,笔者一次路过合肥百货大楼与乐普生之间的通道上,曾经见过该磁带。
庐州大鼓源远流长 ,属于安徽大鼓的重要一部分,流派源于华山派张、柴二门之柴门。道具有,三牙(板子)冬鼓,鼓箭、鼓架、醒木等,唱书人左手摇板,右手敲鼓,说说唱唱,绘声绘色,时而描摹动作,表情丰富,说唱讲究韵律板眼,唱腔有外腔和内腔之分,外嗓即本嗓,唱法通俗;内嗓又称假嗓,哑嗓、嗓音嘶哑,敏同鼓词以“三字赞”,“五句景”、”七字唱”,”十字句“为特点。”卖关“时巧设悬念,扣人心弦,曲目以连场本故事方主,也有小段,称书头,书帽,每场三关书,每关一小时左右,曲目有传统书,也有近代英雄,名人故事。过去的鼓书艺人有倪志泉、李松山,朱建卿,蒋树人,林业恒、胡东全等。也有邻近县市来乡村说书的,例如淮北的周铭伊,很受群众欢迎。过去民间鼓书曲目主要有:《大明英雄谱》,《安微十八大侠》。《三侠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十八罗汉传》、《十把穿金扇》、《孙庞斗智》、《封神演义》、《说唐》、《杨家将》、《穆桂英挂帅》,解放后有《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红岩》等。其主题都是忠孝侠义之类的。
后期让肥西大鼓名扬省内外的,还要数高刘人窦常胜。以至后来电视台播放窦常胜的大鼓书节目,不少热心观众几乎一集不落看下去。那有板有眼、乡土味十足的大鼓,唤起了热爱鼓书老人们许多美好的记忆。
窦常胜的大鼓书, 以唱词娴熟、声情并茂,赢得无数听众热捧。例如其中有一段唱词如下: "讲的是,有个书记叫刘爱九,他是向阳大队的一把手,书记他工作学习都不错,就有个毛病爱喝酒。见酒他就心发痒,有酒他就不想走······",1979年,窦常胜参加华东地区文艺调演,以上面的《酒书记》一炮走红,当时合肥地区几乎人人都能来上这么几句,黄山音像出版社为此书目录制出版发行了200万盒磁带,红极一时。2008年,肥西大鼓经县政府上报合肥市"非遗"办论证,确认以"安徽大鼓"之名,进入市级"非遗"名录。2009年初,肥西与肥东大鼓书并项以《庐州大鼓》冠名,再上一个台阶,成功列入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窦常胜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的外省年轻大学生甚至千里迢迢,慕名前来拜师学艺。
庐州大鼓书的显著特点是题材的多元化和唱词的灵活性。当时为了让大鼓书更大众化,把以内嗓为基本说唱改为以外嗓说唱为主。《酒书记》除了在唱腔上推陈出新,在主题上更是以诙谐的语言讽刺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故而在当时反响强烈。
 
 
庐州大鼓响咚咚,唱遍城乡震夜空。
昔日一场酒书记,喜闻乐见誉华东!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