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离合字诗谜】“爛肉好酒”

(2012-07-14 09:27:12)
标签:

杨修

东门

绝妙好辞

外孙齑臼

黄绢幼妇

烂肉好酒

分类: 短文

      “爛肉好酒”

 

离合诗,恐怕是中国独有的,这和汉字的结构有关系,有的偏旁可以独立,合而成字,引出相应的语句。

“昨夜东门起火,幸亏内里有人,

若非子女相见,烧到酉时三更。”

这几句诗就属于离合诗。先说说这几句诗的来历。

大别山向皖中东向延伸的山脉丘陵叫江淮分水岭。岭南的水流入长江水系,岭北的水流向淮河水系。发源于大潜山北麓一条自然河到了肥西县北部、寿县的南部,地图上标为天河。天河沿岸过去有一著名寺庙叫种松庵。种松庵解放前遭战火摧残逐渐破败,而后变成了几家住户。也是大约在五十年前,我到外地求学,经过种松庵的圩沟旁。那里弃置了一些缸罎瓮罐,有的破碎了,有的还相对完整。我这个人好奇,见到一个釉面光亮的瓦瓮外面,有图案、有文字,(都是窑工在烧制之前绘刻在器皿上的)凑近仔细一看,原来上面有开头所说的四句诗:“昨夜东门起火,幸亏内里有人,若非子女相见,烧到酉时三更。”

年轻时记性就是好,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但当时不解其意。直到后来读《三国演义》,其中写到杨修之死的故事,对“绝妙好辞”的解释时,联系起来,方知谜底。

读者可能还记得以下的情节:曹操曾过曹娥碑下。杨修见碑上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曹操对杨修问道:“解否?”答曰:“解。”操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行军走了三十里,操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辤臼,受辛也,于字为辤(现在简写为辞)。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说的:黄绢,就是有颜色的丝,杨修解释为“色丝”,从构字的角度来说,指的是“色”字和绞丝旁组合,就是“绝”字;幼妇:年幼的妇女,就是少女,女旁加少,因此是“妙”字;因为外孙即女儿的子女,可解释为“女之子”,因此是“好”字;齑臼:“齑”指的是姜、蒜、韭菜等带有辛辣味的调味品;“臼”指的是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的捣舂器具。杨修解释“齑臼”这个用来捣舂辛辣味的调味品的器具,其功用就是受纳那些辛辣调味品,也即“受辛”,而“受”和“辛”组合在一起就是汉字“辤”,(“辤”、“辞”是异体字),因此是“辞”字。这四个字,“绝”和“辞”是会其意,“妙”和“好”是会意兼离合。所以,杨修解读“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为“绝妙好辞”四字,是几个字的偏旁结构的离合兼带会意而解析所得。

那么,我所见瓦瓮上的四句诗,受“绝妙好辞”的启发悟出了什么答案呢?原来,这可解释成“爛肉好酒”。我也是像考试解题一样,先易后难来解析的。你先看,“内里有人”不是指“肉”字吗?“子女相见”不是“好”字吗?“酉时三更”,酉字旁边加三点水,不是“酒”字吗?唯独开头的“爛”字,稍微有点牵强附会。东门外起火,火字旁形象,“门”字构件也有,但规范的写法里面不是“东”字,繁写是“柬”字,与“東”字近形,马马虎虎可解。(不过,古人在制谜时也有将“柬”当“東”看的。如杨南丰“门”字谜云:“倚阑干东君去也,霎时间红日西沉,灯闪闪人儿不见,闷恹恹少个知心。”)这四个字组成了一个联合短语,肉和酒是中心词,“爛”是对肉的修饰;(民间做菜有句口头禅——烧肉不要看,就要热、爛、淡)“好”是对酒的形容。以上烂肉好酒的四句隐语诗我是亲眼实见的。但清代盱眙县吴克歧所著的《犬窝谜话卷四》如下所述:“昨日东门失火,喜得内里多人,若无子女相救,酉时烧到三更”。射“爛肉好酒”四字。诗句与前大同小异。

那么,瓦缶上为什么刻画着“烂肉好酒”几个字呢?我想,在没有金属锅鼎之前,瓦缶可承担烧煮肉食的功能。直到今天,还可以看到城市的街巷有传统的“罈子鸡”烹饪售卖。当初的瓦瓮肯定也具有如此功用。酒呢?在玻璃器皿没出现之前,就是装在酒罎、酒缸、酒瓮里的。现在酒厂里用传统工艺酿酒,还是装在釉缸釉瓮釉罎里的。

 朋友,当您读了上文后,是不是闻到了“烂肉好酒”的扑鼻香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