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快要毕业的外孙只要一到我家,就要我讲过去乡村的故事。我呢,就回忆自己小时候上树掏鸟窝、下水逮螃蟹的经历,他听得津津有。他自小就在城市里长大,哪里听过这些趣闻!
   
其实我自从六岁上小学,这些玩耍调皮的事都是业余的,不及哪些同年相仿没上学的伙伴们专业,只有在节假日的时候跟小伙伴们去玩,且收获不大。有时候出去捞鱼摸虾,回到家里身上湿漉漉的,又是水,又是泥。妈妈也没责怪,笑着问:你不是跟小狗子去扒泥鳅去了吗?搞多少泥鳅呀?“小狗子”是一个邻居家的孩子,过去乡人子女多,据说小名字起得贱好养活。(现在还真在报上见到陕西某地的乡长叫张二狗呢!)原来夏季天旱的时候,池塘干涸,泥鳅钻到稀泥里面,为了呼吸,向外呼气的时候,把稀泥巴喷出了小洞,这时你挽起裤管,(炎夏,男孩子们几乎都是光着膀子的,不需要卷上衣袖子,)下到池塘里,只要见到洞,用双手插进泥里,往上使劲地带出一大捧泥巴,很可能那捧泥里就有泥鳅。待发现了泥鳅,你再把它捉到盆里或篓子里。但怎么去捉,这个方法和技巧是有讲究的。我常常把泥鳅弄出来,但未能迅速把握时机,没有抓住,结果泥鳅又钻进泥里面去了。前面的努力算是白费。我向妈妈说出了经过,她笑着说:“你还小,没听说过‘泥鳅宜捧,小孩要哄’吧!泥鳅是最滑的,你用手去抓哪能抓得住?当你发现了泥鳅时,迅速将两手合拢,捧到盆里就行了。不信下次试试看。”
   
这两句话很顺口,很好记。后来屡试不爽,得到了验证,也小有收获。搞到了泥鳅,回家剖开洗净,给妈妈放上佐料,用炒米粉拌匀,在饭锅里蒸熟,吃起来挺新鲜的。
   
读者诸君,我详细叙述这个故事不是要人们去体验如何去扒泥鳅捧泥鳅,现在早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不过,现在城里人到农贸市场去还是喜欢买那被誉为“水中人参”——泥鳅。倘若跑了一条,可以去试试抓与捧的效果。
  
“哄”与“捧”,现在我的领悟是,对不同的人或物,应该采取不同的办法,成语中“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我还想说的是后一句“小孩要哄”。(“哄”字有三种发声,一是“哄堂大笑”的哄,读第一声;二是“哄逗”的哄,第三声;三是“起哄”的哄,读第四声)这里就是哄逗的意思。有心理学和教育学常识的人,或者有人生经验的人都知道,叫小孩儿服从大人,听大人的话,不能靠打骂、压服的办法。那样会适得其反,难以凑效。
   
现在媒体时常报道某学校老师对不听话的孩子讽刺、挖苦、训斥甚至打骂学生,结果弄得家长和校方关系很紧张。而现时提出的所谓的“赏识教育”,用大白话来表达,就是要会
“哄”。当然,这不是叫你去哄骗孩子。而是要会引导、表扬鼓励。笔者过去曾从事过教育工作,在对待顽皮的学生一开始不会“哄”,学生虽然对老师的严厉训斥没有办法,但孩子心里的抗拒和不满是不言而喻的。后来到了中学任教,我这个语文教研组长要办黑板报,要其他老师在山墙外的水泥黑板上用毛笔蘸广告色写字,有些人不情愿,也弄不到加班费。于是,我哄着会写毛笔字细化美术的学生帮忙,既减轻了我的负担,又使学生的爱好和才能达到了展示和发挥。20多年过去了,现在其中两位学生分别在省城和上海开起了美术广告公司。听别人转告,他很感谢老师当年对他的“重用”,现在的成就与当时对他的赏识、培养和锻炼分不开的。
   
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赞赏!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孩子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日日赞叹的教育!
   
行文结束,耳边又忽然响起母亲过去的话语中又一句带“哄”字的箴言——“打死人偿命,哄死人不偿命。”
如何理解,留给读者和社会学家、法学家们去探讨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