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严监生是勤俭节约的典范

(2012-05-21 18:58:10)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生感悟

     今天教五年级语文下册22课《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完课文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很难和吝啬鬼联系起来。我第一反应严监生应是国人勤俭节约的典范。我想如果点上千茎灯草能够换回严监生的生命的话,严监生会毫不含糊的。而现在是倾东海之财,无力回天,临死环顾四周,勤俭一生的严监生很自然地想到两茎灯草对灯油的浪费,古人燃烧的是清油,时至今日步入小康的我们锅里多倒一点都心疼。记得老父临终时我说:“大,你放心地走吧,我会给你烧好多好多的纸票,让你再不受困难。”父亲感叹道“烧那么多干什么,是一种浪费。”老父劳苦一辈子,勤俭一辈子,任何事情掌握一个度,别浪费为原则。

    当时学生大呼:“老师,书上说严监生爱财胜过自己的生命!”我说,书上这样讲,我们可以这样记,但我要告诉我的观点:“严监生应是国人勤俭节约的典范。你们可以保留我的观点,等你们有人做了教授后,再评价这件事。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是教给学生死的知识,死的观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我希望你们面对书本,面对老师,面对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这样才是我希望你们拥有的才能。

     

      把严监生定性为吝啬鬼,清代以来,国人已成定论。为证实我的想法,查阅资料,还确有“英雄所见略同者”:

  易松云先生在原文中找到了四处依据:其一、严监生在生前的一系列活动都说明了他是个很大方、很有感情的人;其二、严监生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终日里受大房的气”;其三、两个侄儿在猜严监生伸出的两根手指的含义时,一口一声“二叔”;其四、严贡生拜祭亡弟的第一句话是“老二”,随后又干嚎了几声。   通过上面这四方面的证据,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吴敬梓是留下了诸多提示的。他提示我们,严监生见着两根灯草咽不下气,不是因为舍不得,而是因为忌讳“老二”的身份。这就像古代太监在临死前,拼着最后一口气也想抱着“宝贝”一样。只不过一个是想放弃,一个是想得到,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是一个人在弥留之际最后的一个愿望罢了。   说到这里,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了然不惑的。但仍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在原文中赵氏是明确地说了“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请注意,赵氏自称是懂得严监生心思的,又明确地指出了严监生两根手指的所指。她的话应该是很有分量的吧?请读者们不要被文章的字面内容蒙混过去。在严监生临死的时候,他本人是说不得话的。赵氏虽然知道他的心思,但也不敢明说,要知道大房家的妯娌,严监生几个“如狼似虎”的侄儿就在身边。倘若她明明白白地说出严监生的心思,大房家里的人岂不要把葬礼闹翻?既然已经撕破了脸皮,岂不会明目张胆地欺负赵氏?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高明的,他摹写严监生临死时的场景可谓“很真实”,真实得让人身临其境。但他又是高傲的,不愿意直接告诉世人严监生的诉求,而是用赵氏的话把严监生其人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从原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吴敬梓是很佩服严监生其人的,同时又同情他的遭遇。对于这样的一个值得偏爱的人,却又用反笔来描写,不得不让人想到“赵氏孤儿”中程婴的角色。从来,真英雄常常是忍辱负重的,不饱尝世俗之艰苦,不“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乱其所为”,哪磨砺得出真壮士?   至此,抛洒几滴血与泪,不知有人懂否?为严监生翻案还属小事,打破“人云亦云”“乌云盛大至遮掩光明”的世俗人情、习气氛围,岂不是一场难上加难的“翻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