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陌上蔷薇
陌上蔷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7
  • 关注人气: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苍山洱海间的秀美家园——白族民居建筑调查报告

(2011-10-19 23:29:06)
标签:

文化

白族民居

建筑

分类: 论文or作文

前言

大理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是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乐土,喜洲则是苍山洱海间的历史回声,是滇西北军事、政治、交通的枢纽和重镇,是云南沟通青藏高原及东南亚各民族联系的重要一环。千百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苍山半山腰筑棚而居,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移居到了山脚洱海边上,并建起了牢固舒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如今在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飞速崛起的时代,那些具有名族特色的古典民居泽长了史学家、民俗家的研究对象。由于课程需要我们也加入到了调查者的行列,本次调查主要以大理地区特别是喜洲的白族民居为调查对象,于州庆放假期间对白族民居做了调查。

调查方法:我们小组运用收集前人资料,参与观察、照相、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喜洲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白族民居的装饰艺术做了调查。

以下是此次调查的具体介绍。

一、喜洲的地理、历史、社会概况

喜洲,是我国西南边疆的历史文化明镇,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北部,距大理古城18公里,东临洱海,西倚苍山,地势西高东低,海拔2016米。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年平均气温15℃。214国道、大丽公路(大理-丽江)从喜洲镇西面、中部南北贯通。

喜洲在汉代为叶榆县治距今有千年的历史。喜洲是南诏古城中,留存下来的古城之一。南诏时候,城池建筑的宏伟,仅次于太和城和羊苴咩城,是佛教和商业贸易的重镇。喜洲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为大理河蛮的城邑,隋史万岁曾驻兵于此,因而称“史城”或“史赕”,唐时南诏王筑宫殿与此,时称大厘城,当时已时“邑居人户尤众”,南诏时期“十睑之一”。  从公元937年喜洲人段思平建立大理国至今,喜洲在大理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就一直没有动摇过。毫无疑问,喜洲是云南经济文化发展最早、文明历史最长、最古老的小镇之一。

喜洲白族信仰本主。本主即本境福主,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寨居民的生死祸福之神。认为本主能保国护民,保佑人们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喜洲人自古具有优秀的经商才能和悠久的经商历史。一千多年前,经商者的足迹已远涉“骠国”,“弥诺”、“昆仑”等东南亚一带。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了驰名三迤的“喜洲商帮”。如今的喜洲,以四方街为中心,有七条街道,四面辐射,临街作坊铺子经营着传统的手工业、织纺、缝纫、扎染、银饰等。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以古朴典雅、大方、实用著称于世。现喜洲街上一大批明、清、民国及当代各时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群,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史学家、旅游者、艺术家、民俗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建筑学家。

 

二、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

白族民居平面组合较为规整,即使在不规则地形上,也力求内院规整。大型民居平面形式主要有:三合院,称“三坊一照壁”;四合院,称“四合五天井”;纵、横向拼连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称重院。

1.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在白族民居中,数量较多,成了白族民居布局的主要形式。其典型布局是由“三坊”房屋及照壁围城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

三坊房屋即三开间两层,三坊的底层都为居住,楼层为储存杂用。两坊相交处,各有一漏角天井。

照壁是这类住宅的特点之一,均为三叠水形式。照壁一般装饰得精美华丽。

2.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由四坊组成,与通常所见的四合院不同处是除有当中一个大院外,四角还各有一个小院,也叫漏角天井,大小共五个院子,故称“四合五天井”。各坊房屋一般都为三间两层。

3.六合同春、走马转阁楼

   “六合同春”多为有钱人家的建筑形式,其实就是两院相连,楼上楼下的走廊再把各幢房子全部连通,就称为“走马转阁楼”。这种建筑纯属为了摆阔气,实用性不强。董家大院就是这种布局。

 

、喜洲民居建筑的历史溯源

据考古学家发掘和研究,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苍山半山腰筑棚而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洱海冲积层不断扩大,先民们从山上移居到山脚坝子,建造“干栏式”住房。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到了唐朝南诏时期,已有“巷道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数”的记载。在古代,人们多采用鹅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这是白族建筑因地制宜的显著特点。大理有句俗语说“大理有三宝,鹅卵石砌墙永不倒”,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特点。

喜洲白族民居,各有特点。在建筑上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特色的风貌,也可以看出建筑民居主人的政治地位,文化修养,经济状况以及爱好,性格,气质,追求。

1.明朝民居

喜洲明代遗留的民居中,以一坊三开间楼房为主房。民居格局主要以西边为主房,建有“倒座”,也被称为“土库房”。

(1)         杨士云“七尺书楼”

“七尺书楼”位于喜洲大界巷8号,是明朝著名文人杨士云所建,建造时间大约是公元1526年前后。

此楼为全土木结构建筑。有三大间房屋,坐东朝西,三大间各有楼上楼下,门窗都雕刻着各式图案。院落整体呈长方形,很窄。房子没有挂前厦,屋前有一个小天井,天井中间有一口井。

(2)         张若畴民居

位于喜洲市上街30号,明朝末期所建。

这所民居,主房坐北朝南,倒座型,民居勒脚全用大青石砖砌筑,明间门窗用木制花型,没有挂厦。大门坐东朝西,开在西房的左边间,西、南两坊楼上有串通。在西房屋顶中央,塑有石人,称为“守房神”。

明代民居的特点是牢固,温暖,但也存在室内光线不足,欠美观的缺点。

2.清朝民居

喜洲清代建筑在沿袭了明代的传统基础上,改进了明代建筑的缺点。房屋较高,门窗呈一敞型,光线较好;有较多的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增加了文化艺术色彩。

(1) 杨源大院

位于喜洲染衣巷19号,建于清朝初期。

这座民居为四合院,东、西、南、北均为土木石结构,西房为“倒座”型,东、南、北房屋低矮、严实,窗子全用格子口形制成。

2)赵廷俊大院

赵廷俊大院位于喜洲办事处大界巷21号,为嘉庆年间进士赵廷俊兴建。这座大院总建筑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竣工于1839年。整座大院建筑阔气,为“四院五重”的建筑格局。四个院落既自成一院,又相互贯通,像小型的宫殿一样壮观巍峨,是最能体现喜洲儒家文化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建筑。

3.民国民居

明国时期,逐步破除了封建社会对民居高矮和色调装饰的限制。并且在历史民居基础上有了大改进,吸取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艺术,以及西方文化艺术,构成独特的别墅洋楼。

1)严子珍大院

严子珍大院位于喜洲办事处四方街富春里1号,为大理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严子珍于1919年兴建。大院占地约2478平方米,由北而南的两院“三坊一照壁”、两院“四合五天井”组成。四个院落之间,以“六合同春”和“走马串角楼”连贯成为一个整体。整座建筑豪华、古朴、典雅,主房四方均居西,厢房五坊,中三坊为“两面照壁”,下房两坊。总大门在第一院北侧。

2)董澄农大院

董家大院位于喜洲市坪街,是喜洲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董澄农所建。院落占地6742平米,建筑面积3814平米,主建筑由东向的两组建筑。第一组是白族民居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院及四幢角房组成,采用白族传统的飞檐串角式三滴水造型,砖石结构,配有泥塑、石雕、彩画、大理石屏等主体图案。第二组建筑在西侧,为法式别墅洋房。造型别致,墙体是灰沙装饰,室内有夹墙取暖设备,楼座围有大理石栏杆、花台、台阶。这座大院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精品。

3)杨品相大院
     
杨品相大院位于喜洲城北村西大道南侧,是喜洲“八中家”之一的杨品相所建。建于四十年代,为“三坊一照壁”院落,分为南院和北院,北院主房居西,照壁在东;南院主房居北,照壁在南。中间一坊为一照两面,每坊为三开间楼房,各坊通过走廊相通。大门北向,门楼为拱形水磨石,二门东向为殿阁式,飞檐斗拱,造型精美。入院房屋都是吊厦结构,精雕细刻的各类造型图案栩栩如生;各式彩绘金碧辉煌。天花板的“福、禄、寿”和住房堂屋格子门的透雕、彩绘,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中彩绘艺术的经典之作。

 

四、白族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

白族的民居建筑,之所以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不仅体现在民居的建筑结构本身,还体现在与民居相关的各种装饰、绘画、雕刻、诗文等方面。白族的民居建筑,十分强调建筑的艺术性。整个民居都精心进行艺术装饰。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吊柱等部分。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1.丰富多彩的外装饰

      白族民居装饰重点部位有大门、照壁、梁柱、墙面、地坪等处,装饰种类有泥塑、木雕、彩画、石刻、镶嵌砖、大理石等。

(1)    大门

大理地区白族民居的大门多开设在东墙靠北的一侧。大门是传统白族民居的重点装饰部位,以三叠水出厦式门头最为华丽多彩。门楼上檐角飞翘,檐下是木质或泥塑的斗拱,层层叠叠、雕刻繁缛。在门墩前墙壁上的砖砌框内嵌大理石或彩塑翎毛。

(2)    照壁

照壁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极富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组成部分,有很强的装饰性。照壁有“独角”和“三叠水”两种形式。独角式的称一字照壁壁面等高,不分段,只有官宦之家才可以采用;三叠水,在白族民居中最为常见,是将横长而平整的壁面分为三段,中段高而宽,两侧矮而窄,详刑寺牌坊。照壁正中有三种装饰方法,一是镶圆形山水画面的彩纹大理石边围花饰泥塑边框;有的直排四块大理石,刻上吉祥或显示家声的语句;有的直接在墙壁上题字。

 

2.精美的雕刻、水墨丹青绘画装饰

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白族民居建筑的色彩运用极富特点,以白色为主色调,以水墨风的绘画为主要装饰图案,以色彩斑斓的雕绘作为局部和辅助的色彩装饰,远看如水墨丹青的中国传统绘画,与白族民族服装风格统一,与大理苍洱地区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民居广泛采用云卷、如意、万字、回文等曲形图案,内容多以松鹤齐寿、凤凰牡丹、翠鸟荷花、八仙、喜鹊梅花、龙、凤、麒麟、狮子、鱼莲、福、禄、寿、禧、步步锦、龟背锦等,在装饰图案中传达着白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信息。其中,狮象征着主权和避邪;鹿象征食君之禄;蝙蝠象征遍地为富、福;鱼象征年年有余;龟鹤象征健康长寿、安静祥和;步步锦象征步步高升、前途似锦;龟背锦象征健康长寿、安静祥和。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卷草、飞龙、蝙蝠、玉兔, 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 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结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上了解了喜洲,了解了白族民居的结构和布局。经过自然与历史的双重雕琢,喜洲白族建筑像历史的丰碑,在云南建筑史中昭示着人性胜利的光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