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陆川退出王的盛宴中国电影 |
分类: 娱乐·时评 |
因为《王的盛宴》票房不佳,陆川在接受《东南快报》的采访时,大倒苦水。先是莫名其妙地将枪口对准最大年纪不过12岁的00后,抱怨他们只喜欢戏说、喜欢帅哥美女,不喜欢严肃,而后又将“盛宴”的口碑不佳,归结于水军的阴谋。只是不断地强调自己的用心跟冒险,而毫无反思自己作品之意。不管是牵扯00后还是归因于水军,这首先就是一种典型的不自我负责的态度。
之后在记者狡猾而故意夸大的问话中,陆导恍惚中接过记者“你意思是要退出电影圈”的问话,鬼使神差地说出了“有可能”的内心无意识。在受到网友广泛质疑后,陆导又矢口否认。其实,我们推测陆导确实可以说没有主观退出的意愿,只是人在悲观失落时,难免会有各种念头浮现。他或许是担心失败后,下部片再找投资会很困难,年轻导演都有可能受到残酷电影圈的打击而已,有可能退出是一种担忧的体现而非主观意愿。
不管怎样,其退出与否毕竟是当不得真的,也许本意是演一出苦情戏,也许是记者的诱导,也许确实就是记者顺着意思胡编,但这段采访的前面部分怎么都不像编出来的啊。如果我们希望陆川导演能够真正成长,希望中国电影能够真正崛起,那么这番采访,无论其真假成分如何,我还是愿意带着善意,稍显锋利地刺穿话语背后所显露的思想意识。
导演接受采访,其实也是在讲故事,这个故事塑造的是自我形象。我想陆川的本意可能是带着委屈,带着落寞来试图塑造一种苦情形象吧,没想到言论爆出后,网友纷纷不满,于是又忙不迭地扯到出生新疆,绝不言退,这是又试图塑造硬汉形象。但貌似只是自相矛盾,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故事理论起码告诉我们,第一,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能让人信服的人。片子都失败了,怎么让人信服?那么,首先就应该先放下身段,痛定思痛,坦然面对。第二,主人公让观众认同靠的是移情,即试图让观众在主人公身上找到鼓舞人心的共同点,以此产生“我像你”的幻觉,从而移情、认同,而不是依靠同情。这又不得不再次提到李安。李安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臂山,每个人心中都卧虎藏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派,玉娇龙是每个人投射的欲望对象等等。“每个人都有”的句式体现的就是安叔的移情大法,在坦诚自己内心欲望的同时,试图让观众发现共通的人性,从而认同自己的导演形象。
为什么陆川的采访塑造不了自己正面的英雄形象呢?其实骨子里还是旧的文化意识在作祟。
第一,不愿意坦诚失败。其实这就是中国传统完美英雄观的体现。从老祖宗的神话里,我们的英雄就往往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我们以前的老电影也热衷于刻画高大全的人物,而西方神话里的英雄就往往带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好莱坞的电影里都习惯描述有缺点的主人公,主人公在影片里会获得成长。这种成长尽管是一种幻觉,但却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
第一,不愿意坦诚失败。其实这就是中国传统完美英雄观的体现。从老祖宗的神话里,我们的英雄就往往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我们以前的老电影也热衷于刻画高大全的人物,而西方神话里的英雄就往往带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好莱坞的电影里都习惯描述有缺点的主人公,主人公在影片里会获得成长。这种成长尽管是一种幻觉,但却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
第二,缺乏一种担当的勇气,没有自我负责,敢于面对的人格。西方人为什么擅长戏剧,就是因为其充满个人意志跟行动力。只要没到终点,主人公就应该有意志跟能力去追寻自己自觉地和不自觉地欲望。这就是戏剧动力,否则温吞水,绵乎乎的,哪来什么戏剧,哪来什么感染力?
第三,难道用了心,就不应被否定?陆导强调了自己是用心来做,一心为了中国电影事业。我们可以认可这种好心,但是心靠得住吗?有心就不能办坏事吗?我们传统文化讲究仁爱,我们会常动用我们的恻隐之心,这没错,但是只认同心,而忽略具体的事,却会是一种思维障碍。尤其是这种意识对于做戏剧来说是致命的。戏剧讲究的是行动力,讲究的是不断通过行动走向一个结果,而不是仅仅只有心能解决问题。
第四,经不起打击。不过是一次失败而已。戏剧都是要刻画英雄的,英雄之旅少不了磨难,经历磨难才能成长,陆导你能坦然接受磨难,开始成长吗?
第三,难道用了心,就不应被否定?陆导强调了自己是用心来做,一心为了中国电影事业。我们可以认可这种好心,但是心靠得住吗?有心就不能办坏事吗?我们传统文化讲究仁爱,我们会常动用我们的恻隐之心,这没错,但是只认同心,而忽略具体的事,却会是一种思维障碍。尤其是这种意识对于做戏剧来说是致命的。戏剧讲究的是行动力,讲究的是不断通过行动走向一个结果,而不是仅仅只有心能解决问题。
第四,经不起打击。不过是一次失败而已。戏剧都是要刻画英雄的,英雄之旅少不了磨难,经历磨难才能成长,陆导你能坦然接受磨难,开始成长吗?
如此的意识又怎能给片子灌注精气神,怎能撑起中国电影未来呢?中国大片内里的虚弱恐怕很多时候还是跟导演个人的思想水平密不可分!
前一篇:还原陆川退出论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