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性无善无恶论看现代企业管理

(2012-09-26 10:12:47)
标签:

企业管理

杂谈

    摘自:www.5ucom.com
  这种人性观点主要表现在告子和道家的思想中。在告子看来,“性无善无不善也”,善与恶都不是性,而是后天教育培养性的改变,由于教育和环境的不同而使性或变为善、或变为恶。人之本性像一张白纸,无所谓善和恶,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好像生丝一样,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生丝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人性也是如此,叮东可西可善可恶。
  据记载,告子和孟子之间曾就人性善恶进行过激烈的争辩。
  告子曰:“性如祀柳也,义犹括倦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祀柳为括格。”孟子曰:“子能顺祀柳之性而以为括椿乎?将栽贼祀柳而后以为括格也?如将栽喊祀柳而以为括格,则亦将戏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扰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扰水之无分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扰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颗;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说,便举出两个比喻,用祀柳作成括倦,没有固定的本质,说明人性也和祀柳一样,取决于后天的加工,不存在先天的品质;又以水流无分东西,没有固定方向,说明人性如水,在于后天的引导,没有先天的善性。而孟子则针锋相对,指出制作括倦只能顺从祀柳的本性,而不能栽害祀柳的本性,由此类推,仁义也是顺从人性而来,而不能看作是对本性的强制。同样,水确实无分东西,然而能不分高下吗?人之性善就像水流向下‘是其本性所然;而人为不善则像水流向上,是环境和外力的结果,并非出自本性。
  这番辩论意义重大,因为据专家考究,正是与告子的这番辩论,才促使孟子“四端”学说的形成。
  提倡人性无善无恶论的还有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无所作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保全人性的天然状态,主张人应回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中去,人应完全顺应自然。
  人性的无善无恶论,是基于人最初始的状态而得出的结论,或者是给予孤立的、与社会和世界没有联系的人而得出的结论。对于一个刚刚来到人世的婴儿来说,其人性是无所谓善与恶的。他们尚未社会化,其思想意识中也没有人间的善与恶的观念,其行为也不可能有善与恶的分别,我们也不能用善与恶.来认识其行为。
  我国古人所持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其中的’‘善”,如果说是善,还不如说是“无恶”。在一个人孤立生存的世界甩,人性是没有善恶的。因为人性都是基于人是类的存在物才产生的::人.与其他动物之间,谈不上善与恶。而且无法用善与恶来衡量与评价其思想与行为。由于缺乏类的存在,人的用于衡量与评价善恶的道德都无法产生。在人们尚未建立道德标准的时代,人性也是无善无恶的。因为善与恶都是人类道德产生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构成部分。离开了道德,任何思想与行为都将无所谓善恶。所以,在没有道德准则的情况下,就不会有善与恶。因此也才有无善无恶之说。
    摘自:www.5ucom.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