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蒲州姬龙峰所传早期拳法内容格局 --心意十大形与六合拳(前后六势的十二大势)的关系
(2017-12-17 03:29:30)
标签:
山西蒲州姬龙凤三三拳谱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 |
--心意十大形与六合拳(前后六势的十二大势)关系考
胡刚/崔虎刚/六合红学
历史回顾
现就笔者所能见到的各位学者发表的涉及姬公心意拳早期内容和出处研究文章著作等信息来看,大致有几:
一、六合拳是心意门最早拳法
认为流传到今日的,我们熟悉的以斩、截、裹、束、挑、云.领;出势虎扑,起手鹰捉;
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雷声;攒、扑、裹、束,决,十大形或十二形等为标志的心意拳(形意拳),是由王自诚先生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拳论质疑序》记载介绍的姬公所创传的有前后各六式的六合拳发展演变而来的。
这个看法,笔者最早见于孙业民先生等其于武魂上发表的《形意拳早期拳法揭秘》有关文章。
以后又见到《山西形意拳研究会刊》中吴殿科程素仁等先生”形意拳名沿革”文章、《北京形意拳研究会刊》梁克全先生的”形意拳名沿革”中也是如此看法和结论。
上述各位先生的依据是:
既然王子诚先生的作序言的时间是“雍正十三年” ,公认为早于其他各心意谱的时间,王自诚先生记载描述的此”六合拳”也由于年久而在心意门已经失传。六合拳自然是心意门最早之物了。
近日看到铁萼奇兰先生认为:“值得留意的是,拳谱中的十二大势,并非这十二把,十二势本为六大势,所谓前后各六势,先刚而后柔,并不是有六把练刚,六把练柔,打前打后分别六势,而是六势中每一势分为前后两把,而是这六势主练钻、翻、裹、束、挑、领之属,理同外八字诀,但形式有别,每一势有起落、有收纵、有反侧、有刚柔,刚柔本是一势之分解,前后之呼应。
后来这六大势规矩成了鸡腿、龙身、鹰捉、熊膀、虎抱头,其中鹰熊为一势,拆分有老鹞钻林,老熊出洞,又有猴相警灵,附以雷声,合为心意六艺。口传身授中猴相归六艺,但散落把势又有狸猫竖顶、猩猩出洞、猿猴竖身、夜鸟束尾之形并列互通。
心意六合内传为虎捕神拳,后来得买壮图宗师之大造化,综合精简,得以中和贯通,自此艺意清晰,使得拳法外势至简,内涵至深。如此不下真心,难窥天机,应着“宁可失传,不可乱传”之心念,即是给贤人开启了方便门,又是给拳法装上了三簧锁。
原传十二大势单练法也有传承,即原始十大形,丢在散落把势里了,后来十大形做了精简,主流传承便见不着了。张府传承称之为老形。把与势的区分是:把都是单把,单独发力为一把,前后呼应为一势。即两把合一把不叫把,称为势。古拳谱载创拳之初有十二大势即是此类:前后各六势,一势变为十二势,十二势仍归于一势。刚者在先,固征其异,柔者在后,尤寄其妙。
如其中老鸡形,为两手抄捉领擒,刮地风抄腿膝撞的刚势,合着折身撩阴寸步侧进为柔势;老猴形,以扫眼起落,腾空鹰捉为刚势,坠身收纵胯下摘桃为柔势;老龙形,以摇头甩尾为起手,以拔身而起藏身而落的头锤把为刚势,以青龙返首蛇形捆裹为柔势;
老虎形长短虎捕(长捕为扑)合退步猫形;(长短虎扑,即所谓“虎扑把头二次用”)
老鹰熊束身而起,藏身而落;老鹞形老鹞钻林合回身反背……这个是柔而不是轻,可以概括为柔猛,对比着骤发刚劲来的,即是前文论及的涮劲。”。
也在表达着即六合拳变化为后来的拳法。
二、
认为王自诚的所记载的前后各六式的”六合拳”就是”少林心意把”
黄新铭先生在《心意六合源法初探》一文中考证:“心意把”共有十二大势,十二种变化。这与文献中记载的“心意六合拳法”前后各六势是一致的。故先辈们以此著书立说,广为流传。姬隆峰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据文献记载姬氏曾读书古寺。见雄鸡相争,悟其理,于是变枪法为拳法,这与姬氏后人所著《先祖际可传略》中
“际可居少林寺十年,传艺多人”是吻合的,《姬氏族谱》也有姬隆峰传艺河南的记载。《心意六合拳谱》序文作者及以后序文作者均系河南人。何况此拳最初流传于河南。“
心意把”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初期拳法。雍正十一年已修订
“心意六合拳谱”,乾隆四十年有千佛殿脚窝可做物证,由此推断“心意把”当始于明末清初。”.
李新民先生《心意秘籍贯》(第6页)”姬际可与早期拳目录”中:”1932年,唐豪先生到河南温县陈家沟访问,发现了陈鑫所藏的《心意六合拳谱》,此乃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拳谱.….”;
李新民先生<心意秘籍贯>(第11页选录自行吟居士《心意六合拳与少林心意把》一文)“(五)初步结论从文献对照和动作比较,可以确定,心意把为心意六合拳的初期拳法,应为姬际可”传艺河南”时留在少林寺的一支…”;”..心意把当始于清代”。
可见黄先生,李先生,除了其对六合拳与心意六合拳关系观点的与上述一致外,
(胡刚按:
另外,李天骥先生于80年代初出版的《形意拳术》中也提到:“1963年作者实地观察了少林寺老僧人吴山林所练”心意把”,其运动特点与流行的形意拳确有很多相近之处,为研究形意拳历史提供了线索”。
后来,少林传人河南开封释永文先生对上述说法有反驳。释永文先生在其《也论少林寺心意拳与心意把》一文中认为:”少林心意把和少林心意拳是不同的两种拳;
少林寺心意拳、心意把拳明代少林已大盛,早于清代的姬际可;
少林寺心意拳与姬氏六合心意拳名称及风格特点(和流源)大不相同。”。
四、岳飞原传的心意拳就有捶和把
李紫剑先生在其《狂生谈拳录》中认为,岳飞原传的心意拳就有捶和把。
四.心意拳是由姬公在少林学艺后化枪为拳而创
马胜利等先生认为心意拳是由姬公在少林学艺后“化枪为拳”而创。
马胜利在其《心意六合拳拳史辨析》
“… 根据各方面情况分析,我认为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姬际可去少林)学艺去了!或许正是因为姬际可曾经在少林学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心意六合拳..”“.我们又发现:少林心意把并没有“十大真形”之说。如果是姬际可将心意六合拳传给寺僧,就不可能遗漏作为心意六合拳一大重要特征的“十大真形”。而且,少林心意把并不具备“化枪为拳”的技术特征,而在心意六合拳中却自始至终都充斥着“化枪为拳”的技术形态,如果少林心意把是从心意六合拳变化来的,就一定不会出现这种不可解释的反常现象。..”。
五、心意拳是由姬公在少林学少林洪拳后创心意拳
郭华东的先生在其《武魂》2003年第7期;
《武魂》2003年第9期文章认为心意拳是由姬公在少林学少林洪拳后创心意拳。,姬氏拳法后反传少林寺。
六、心意六合拳(十大形)是姬际可原传
马文星先生认为”自创拳初期,就已经是以拳学谱论为指导、以“十大灵法”为练技明旨、以“十大真形”及“四把捶”为拳法内涵的一门内容十分完整的武学体系了,而绝非如某些人所言,是后世之人改动添加而成。”。
马文星先生传人发表于武术万维网等处的文章:“终南派心意六合拳十大灵法者,乃是对鸡、马、燕、蛇、猴、龙、虎、鹰、鹞、熊等十大真形拳艺,经过归纳的总体法则,是此门拳术练功盘艺的指南,是拳学中所采用之练势的依据。心意拳所有的练势,均不应脱离灵法所属的内涵。
还有许多近年来心意一脉传人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章,因笔者未能见到或未能回忆起的其他学者的研究论文等,希望各位知情者给予补充指正。
由上可见,心意门一脉,初极少数学者河南李紫剑,徐州马文星先生,少林释永文先生等有不同看法外,学界学人普遍如山西形意拳协会《会刊》第七期中的文章回顾2002年的总结那样
:“姬际可字家龙峰(1602—1683)是我省永济市张营乡尊村人,我国武术史上伟大的武术家。由他创编的六合拳,经马学礼、戴龙邦、李洛能的传承发展,相继形成河南心意六合拳,祁县戴氏心意拳和形意拳,姬际可创编的六合拳是今日三拳之根,姬际可是三拳之祖。”。
总之,认为(王自诚先生记载的姬际可“化枪为拳”而创编的)六合拳是今日心意三拳之根,代表了当今武术社会学术界对姬公所传拳法的普遍公认的看法。
各位学者的结论判断都有一定的依据,但真相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