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大方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支嘎阿鲁湖为例

(2011-10-14 18:19:09)
标签:

旅游

分类: 论文

浅谈大方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支嘎阿鲁湖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以古彝圣水—支嘎阿鲁湖为例,讨论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如何保护民俗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并且对如何开发提出几点建议,使其拥有鲜明的特点且向世人展现出它的魅力和风采。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支嘎阿鲁湖;保护

支嘎阿鲁湖原名水西湖(洪家渡),是2000年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洪家渡电站开工建设后蓄水形成库容达44.97亿立方米的风景旅游区。其涵盖了大方县的东南部及西部,水面宽阔,水质清澈,自然景观独特,水域面积达80平方公里,是目前贵州省内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泊,胜景天成。且位于毕节地区旅游干线上,具有较好的地位优势,在这条旅游干线上可以欣赏到织金洞的奇观景象和美丽的百里杜鹃,加上大方县是个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深厚且丰富多彩,风俗礼仪古老独特,这一切给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带来了极大的优势。

一、支嘎阿鲁湖景区概况

1.来源:相传彝族先圣神人支嘎阿鲁曾在黔西北的一处水泽沐浴之后,便从凡人变成真神,成为彝族的英雄始祖。“圣水”由此而来,“支嘎阿鲁湖”也由此而得名。支嘎阿鲁在彝族人的心目中相当于汉人心目中的黄帝。

2.景区概况:圣水湖两岸山峰绵延起伏,山清水秀。湖中有峡谷10余处,总长度50km以上,形“湖连谷”、“湖中峡”、“峡湖相间”的奇特山水景观,也是“水西一绝”。现有将军岩、同安古堡、百米瀑布、峭壁岩画、歹苏洞 、左家洞、水西战争遗址、吊水岩瀑布、白布小山峡等景点。可细分为瑶池弄影(湖区水面)、长城雄风(峡谷风光)、雕弓引月(湖上人、水底公路桥及倒影)及湖光山色四大风光系列。再加上支嘎阿鲁湖景区主要以宣传彝族文化为主,使得该景区更加具有民族色彩。同时也为支嘎阿鲁湖景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条件。

3.有关大方县的民族文化资源:大方县是一个民族文化深厚的地方,它被誉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漆器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辣之乡”五张“中国之乡”名片,在县城有着奢香博物馆“贵州宣慰府”等水西古彝文化,且大方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以彝、苗为主。支嘎阿鲁湖湖区彝族文化丰富灿烂,民族风情独特多姿,使得整个旅游区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意境。因此,大方是一个值得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地方。

二、民俗文化的开发潜力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

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除了农业和工业,旅游业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它对西部地区的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也对旅游景点周围的社会文化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旅游业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它是借助于地理优势、历史文化资源、民族风情打造旅游产品,以旅游服务来完成的。社会文化的传播与旅游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且这些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民族文化一经形成,就以一种稳定因素存在于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中。旅游者出游的目的主要出于审美和求知等精神需求。旅游也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的感官愉悦的观光旅游层次上,也是一种满足高层次得知识增长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开发具有文化品位且能够满足旅游者文化需求的旅游产品。而具有民族文化存在的旅游景点是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因为它能够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达到游客出游的目的,所以民族文化是开发旅游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启动和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旅游业正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有生机活力、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成为经济增长和为地方财政培植新的财源、增加税收的新“亮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旅游市场之所以持续升温,是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的结果。据经济学家预测:至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从2007年的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以上。因此未来十年将是我国旅游井喷式发展的重要时期。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不断完善,为贵州省旅游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大方县将自己拥有的巨大旅游资源作为重点开发领域,使旅游产业建成本区域的支柱产业

三、支嘎阿鲁湖景区的民俗文化开发

1.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1.1特色性原则:在开发过程中不能一味建造与其它景点相同的模式。如:建筑、饮食、民俗文化等,应该具有该区域所具有的民俗优势和地理优势,创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景点,即创造出它无我有,它有我优的景观,使各种旅游活动以新颖的形式展现在旅客面前。如:以支嘎阿鲁湖水域为载体,通过支嘎阿鲁王传说的故事情节为空间构思,打造神秘古彝文化旅游亮点,突出特色,重点投入。如建设支嘎阿鲁王雕像、支嘎阿鲁王宫等工程。

1.2共生性原则:所谓共生原则就是指在开发的同时要保持生态发展,让建筑各种旅游项目和各种旅游活动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在自然中求新颖,让旅客感受到有真实感的存在,同时也融入到自然中。以六圭河码头支嘎阿鲁湖为中心,依托古彝圣水黄金水道,把本区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古彝文化体验、高原水系峡谷及国际喀斯特地貌奇观的综合型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

1.3网络化原则: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古彝圣水——奢香湖畔又处于经济、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的地区,要搞好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当加大网络宣传的力度,让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大方县的旅游资源,了解古彝圣水——奢香湖畔的自然风光与其神秘的古彝文化。

2.开发当地民俗文化的建议

2.1把民俗文化旅游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所谓软件建设就是指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文化节目的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所谓硬件建设是指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支嘎阿鲁湖景区位于贫困山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若想更好的发展该地的旅游业,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力度,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2.2把民俗活动与商贸结合起来。现代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乃至经、贸、商相结合、相配套的系统。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营活动,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里,许多旅游者常常把观赏民俗活动与从事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如民间工艺品,它既是包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象征物,又是民俗旅游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和较强的竞争能力。作为一种新兴的产品大批量的生产,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3民俗特色旅游开发应根植地方文化,移植和嫁接外来文化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支嘎阿鲁湖景区居民主要以打鱼为主,因此可以在湖区设置一些提供游客垂钓的地方。同时也要引进一些外来的文化,如建设游乐园、酒吧等娱乐设施。

2.4“雅”与“俗”相结合。旅游目的地的表演要注重雅俗相结合,雅可以产生差异感、新鲜感与吸引力,俗可以产生市场规模。从经营角度来说两者缺一不可。不雅就没有比较优势,没有吸引力,不俗则市场规模太小,经济上不可行。雅俗相结合有两种途径:雅的节目搭台,俗的节目唱戏,即开辟一些高雅的演艺产品来吸引游客,产生轰动效应;另一种途径雅之俗话化,即把那些高雅的表演艺术产品部分化成群众能够参与的艺术产品。大方有着“漆器之乡”的美称,可以把制作的过程公开化,让游客能够参与其中。

四、如何保护民俗文化

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是旅游景点的一部分,也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那些西方人想更多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民俗旅游能够弘扬民族文化,能够促进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及对民族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保护民俗文化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么该如何保护这些民俗文化呢?

1.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弘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构建和谐文化。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和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被庸俗同化。

2. 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针对旅游旺季,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以免对当地的环境造成污染和人民日常生活造成不便。民俗的庸俗化和伪民俗的出现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有严格的法律对此限制,才肆意发展起来的。因此,民俗风情旅游业的规范化、法制化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只有严格立法和执法,中国的民俗风情旅游事业才有可以做到健康有序的持续发展。

3. 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关系

培养专业人才,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对那些濒临灭绝的民俗文化进行抢救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手段,如用录像录音,拍电影等方式,将那些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真实地记录下来。保护并不是把民俗风情装进博物馆,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只能传承与活动,要有青年一代去继承,应用创新,使民俗文化的血脉得以活跃,而不是珍藏起来,这

就需要开发利用。破坏性的开发,其结果只会造成民俗的消亡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开发民俗风情文化应建立在提高各民族成员的文化素质,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教育的基础上。

综上所述,要开发大方县的民俗文化,不仅要拥有当地民俗文化的独特性,还要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但是要开发这些资源,首先得把当地的基础设施完善,如交通设施、旅游设施等。但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民俗文化的保护,不要让这些文化在开发过程中被商业化或者流失掉。

 

参考文献:

1.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吴国清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