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间抒写的魅力——评焦彦章长篇小说《青谷子》

(2012-08-07 09:02:3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评论

民间抒写的魅力——评焦彦章长篇小说《青谷子》

                               文/袁炳

因为我本身是写作者,平时就很关注畅销书,无论是网络畅销小说还是纸质畅销小说,喜欢问个为什么?感觉答案多选。无论是题材的形式的,还是营销手段的,都有奇招。但是,只要是真正在读者中间畅销的精品,一定是那种接地气的小说。说得更白一点,那些文字一定是从作者的内心,走向读者的内心。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点子可选择。

《青谷子》就是实证。

《青谷子》的出世很有戏剧性。他的作者焦彦章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爱好者,六零后,以年龄和事业论,是社会中坚,但绝非时尚宠儿,不大具备网络走红的特征。之前,更沒有分量的作品问世。起初写《青谷子》完全是玩态,所以,并不是构思周全下的沉静写作。但他热情很高,每天以5000字的篇幅做井喷之势,并一直坚持28天。这个状况明眼人一看就是不专业的,专业作家不大用这个法子进行创作,这是玩刺激和风险。但往往激情也就在风险之间激荡。他起初并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和很多业余作者一样,他经过多年的历练之后,有自己成熟的事业和练达的人生经验,他已经把写作放在了消遣的位置上了,就像普通人建立一个博客,写日志,全身放松,自我娱乐。但显然不同的是,焦彦章到底曾经是个文学青年,曾经主动接受过的训练,使他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自己身后那片又黑又厚的土地,孕育纯情故事、纯良人物的土地。连作者本人也不曾预料的是,他是被读者逼迫着欲罢不能走向文学的成功之路。

《青谷子》最初是以网络连载的方式登场的,第一帖贴在哈尔滨贴吧上。在他陆续写和贴出全书三分之一时,仅哈尔滨贴吧的点击量就近300万,读者留言一万多条。在他没有更新而专心写作的日子里,性急的读者竟然留言放下狠话“骂”他督促他快点更新。更有热心读者在通读了《青谷子》之后,追寻故事发生地去寻访回味当年那些动人的故事和人物,“捎带”做了很多善事,例如为瓦房学校捐电脑、书籍和物品。目前,小说得到前辈作家王蒙、 梁晓声先生的赏识,并联袂向读者推荐,已经正式出版,但是读者仍以16qq群的形式凝聚在一起,表达自己对小说的喜爱,同时发展这种喜爱,做着各种有益于故事发生地淳朴人民的事情。同时,小说被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推荐首页。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正在编剧之中,同名广播剧已由哈尔滨广播电台录制完毕……

我觉得这是个奇观,很难有小说达到让读者如此如醉如痴的效果。在当今文学不断边缘化、文学不断被冷落、越来越尴尬的时候,总有一些小说异军突起,创造奇迹。

《青谷子》就是这样的小说,它热起来了,说明了什么呢?我通读之后,一句话,接地气。分解说,一是吸引人,二是纯。

这其实是读者共识(受到热捧的小说,都不是很个性的,共识多些)。所谓吸引人,是小说人物形象鲜活,人物命运曲折,用《章回小说》执行主编李凤臣的话说“比我读过的同类作品更为清纯、质朴,所折射的时代影像更加深沉、厚重。”所谓纯,是因为他描写了纯洁的爱、纯良的人和人的关系、纯朴的乡间道德,仍用李凤臣的话说“如山间流出的小溪,田野间弥散泥土芬芳的青苗。”原生态的美感。其间没有善恶大的审判,因为故事中的人和事都不涉及大的恶,无原罪。很多读者把这些纯粹的美,归于时间和时代上的判断,早有人把纯情年代设定为上世纪50年代,并延伸至6070年代。《青谷子》的时代背景恰在其中,发生在70年代末期。正因为这个,《青谷子》似乎是怀旧的,呼唤的,怀念纯情年代,呼唤纯情时代。可是,我在《青谷子》中找到了另一个答案。在我看来,那个时代的纯,不在于时间和时代的优势,而在于人心灵上的优势。《青谷子》抒写的良善之地和良善的普通人,它所有纯粹故事的发生都有一个厚重的基础,那就是人们所恪守的“公序良俗”。显然,那时候的法律和公共秩序尚不健全,但在乡村,有自己的法则,淳朴的村民为维护共同利益所遵循的善良风俗,成为他们做人处事的依据。当然他们有非常丰富的小我,表现为绝对的自私自利。但是,总能在善良风俗之中得到调和,而使那些小我和自私自利,得到有效的约束。这是最令我动情的所在,让我看到了中国老百姓天赋善良的质地,这就是希望啊!我想,所谓呼唤纯情时代,不如重振“公序良俗”的理念。我想,也正是对“公序良俗”的热切期盼,才使得这个无技法可言的《青谷子》,蕴藉了文学的高品质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青谷子》接地气,从民间走来,从黑土中发芽、蓬勃。它还有一个令人感动的点,小说的序也来自泥土之中,由故事发生地黑龙江省肇源县瓦房村原村主任李万口授整理的。据我揣测,老村长为小说作序,有可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份。

  

                                                                               编辑/茅庐居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