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之写意画》教学案例分析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科教学 |
《中国画之写意画》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基本思路
写意国画是传统中国画里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历史久远,并拥有众多的爱好者、欣赏者。我以为,写意国画最重笔法,重墨法,根据这一特征,最好的写意国画的教学方法是把笔法、墨法分开来教,在教学活动中,以欣赏、感受,体验为线索,强调中国画的创作技法,组织学生练习各种长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临摩,进一步体会写意画中笔法与墨法的应用,加强笔法这间相互关系,分析欣赏名画,加以示范,加深对写意画技法的理解,沿这条线索层层深入,贯彻到探究活动当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章节重在研究中国画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了解中国画在画理、画论、画法上,推崇“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理解这一融入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为一体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对中国的传统画种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可能对本课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到实践创作中去。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从学生对不同画家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想象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通过实践练习,理解中国画的创作技巧与主题思想。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突出中国画教学的基本要点与技法,讲解画论画理,深入浅出,引导同学加以表现,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和韵味,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图片、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实践创作、发表看法等互动式的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讨论问题、发表看法,创作的过程中获得艺术的陶冶和情感的交流,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热爱艺术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写意画的笔墨技法的特点及要求。
难点:通过实践体会其笔墨技法的用笔方法及特点,并能有一定的掌握。
六、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毛笔、墨汁、调色盘、画毯、生宣纸、范画等
学生材料准备:
七、教学环节及结构说明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媒 |
设计意图 |
课前 准备 |
1、写意画的临画步骤教学光碟 2、不同时期的名家写意画作品 3、教师自己的习作练习 |
1、简单的绘画工具 2、阅读课本和上网查阅资料、收集了解写意画创作的技巧理论知识。 |
|
让学生围绕课本内容,主动参与相关信息的收集活动与思考。 |
体验 引入 |
1、展示工笔画作品 提问:工笔画的特点是什么? 2、欣赏同学们自己的作品(工笔画习作) 3、展示作品《墨葡萄》(比较、分析与工笔画的区别) 板书本课主题: 中国画之写意画 |
思考并回答
小组讨论讲评习作中优缺点
观察、理解和创作 学生讨论、分析 |
放映图片
展示学生作品
对比工笔与写意两幅作品
|
了解学生对中国画表现技法及表现形式的掌握程度。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探究,导入新课。 |
基础 知识 讲解 (一) |
1、写意画的概念 2、写意画的历史渊源与艺术魅力 3、写意画中的“笔墨” (教师简单讲解)
|
看书结合课前了解知识探讨学习 |
展示内容:写意画主张神。写意画注重用墨。 |
让学生对中国写意画的历史渊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让学生有一个交互搜集资料的平台,强调协作精神。 |
探究活动 (一) |
思考:写意画的手法有哪些?
(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演示) |
学生阅读课文,欣赏光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 |
放映影片:
|
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感性的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
基础 知识 讲解 (二) |
写意画的笔墨情趣 1、用笔豪放、洗练 2、用墨丰富、微妙 3、用色淡雅,强调气势与意境 |
观察、比较、理解 |
播放幻灯片 |
讨论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
探究 活动 (二) |
笔法教学 1、组织学生画各种的长线,曲线、弧线。
2、取出画中的局部用笔进行讲解,欣赏,临摩。
3、进一步分析欣赏名画,加以示范,临摩全图。 |
学生习作练习 强调书法中提按顿挫的应用,强调中锋笔法的应用。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临摩,进一步体会线条中笔法的应用,懂得各种笔法之间相互关系。 加深对笔法的理解 学生习作交流 |
放映图片:
八大山人的《荷鸟》
吴昌硕的《墨竹》 |
给学生一个实践、总结、反思得机会。 分三步走,让学生知道中国传统国画素有“书画同源”之说,写意国画使用的是柔软而有弹性的毛笔,了解并掌握写意国画中的用笔技巧。 |
探究 活动(三) |
作品欣赏: 齐白石《木兰图》 梁楷《泼墨仙人图》 文徵明《兰花图》 吴昌硕《葫芦图》 提问:这些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笔法 (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
1、分组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 |
放映图片: 《木兰图》 《泼墨仙人图》《兰花图》《葫芦图》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 |
基础 知识 讲解 (三) |
写意画的墨色韵味“五墨”、“六彩” 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 (教师演示讲解) |
观察、比较、理解 |
放映图片: 教师创作的习作 |
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
探究 活动(四) |
墨法教学 1、教会学生如何调墨,教师从焦墨示范开始。 2、二种墨色乘湿相加的练习。 3、欣赏名作,示范,学生临摩。 4、部分学生作业交流 |
学生习作练习
探讨交流 |
展示习作要求: 1、墨色练习要控制好水分。 2、二种墨色必须要乘湿进行。 3、是二种墨色必须要拉开距离,如浓墨要和淡墨相加。不可浓加浓,淡加淡,以免墨色无层次,含糊不清。
|
层层深入、有理论有实践,帮助学生从实践中理解,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会“墨韵”。 |
课堂 小结 与 课后 拓展 |
“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 黄宾虹语。 笔墨技法是中国画的核心所在,是构成中国画技法要素的基础。 |
尝试: 创作一幅写意画(注明是采用了哪一种墨法)
|
放映小结:
|
培养学生的动手表现能力。 |
九、反思与研究
(一)课前创意,我想做的尝试
首先,“学会在取舍中显露重点”。美术课程标准中很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不会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在设计中,如何取舍成为一大难题,“舍”要比“取”更难。一方面,收集素材花费了不少精力,丢弃觉得可惜;另一方面,总想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欣赏和感悟,往往丢不下这个舍不了那个。实践证明欣赏的越多不一定是好事,往往过多之后会使某个环节笼统化,针对性不强,容易混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体验都只停留在表面,一路匆匆走马观花似的,更何谈教学重点在哪里。所有,本节课以让学生动手体验为主。
其次,为了让学生在额定的课时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又能充分拓展学生思路的多维性,我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步骤作了精心设计,并对教材进行了适度调整。教学设计以欣赏、感受,体验为线索,强调中国画的创作技法,理论知识以简案形式发给学生,整节课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为主,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愉快的生活情境中,充当主动角色,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学习为主。
第三,通过国画临摹,感受用笔用墨技法,学习水墨表现技法,除按照传统绘画程式进行以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其他方法。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增强学生的自信。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兴趣。
(二)设想的实施情况及几点遗憾
1、关于情境——根据我的设想,本节课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了我设计的情景,学生对实践操作比较有极大的兴趣,并且表现的非常积极,这种最初的接触,符合我的设想。但习作的探讨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学生的理论水平不高,这是一个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2、关于探究——根据我的想法,这节课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体会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对基础知识的讲解有所忽略,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技法练习的引导、设疑、探究上,从而使学生的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体现得不够。另外,把学生对认识的水准估计过高,从而在习作过程中出现浪费时间得现象。
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