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学才一学期就要他们动笔写日记,这是乎是难为他们了。教师强调一点:所谓的“写日记”即写话,是让孩子养成用所学的字或字夹拼音的方式每天写一两句话的习惯。
我们的口号:“两三句已不少,一小段了不起。”我们的原则:每个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喜好,不拔高,不强制,重兴趣,重鼓励。只要时间允许,孩子愿意下笔写一两句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就要肯定与夸奖。如果孩子还能把话写明白,写通顺,这便是巨大的成功了。 当然,当孩子觉得写一两句话并不难时,就鼓励他多写几句,试试在前面能不能加句话,后面能不能也加一句话,这样循序渐进。个别有潜质的孩子如果能把课文上学到的、课外阅读中积累的他认为新鲜的、有意思的词,写入他们的话语中,那自然是写话目的之所在了。
孩子的日记内容很多,范围很广,比如写事、写人、写景、写图(看图写话)、写物品,总之写孩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都是“从简”。记得上《柳树醒了》这课,教师让孩子们模仿课文说说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还会跟谁说话、洗澡、梳头……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说得特别精彩:
春雷跟梨树说话了,说着说着,梨花啊,白了。
春雨跟大地说话了,说着说着,小草哟,钻出来了。
春雨跟小草洗澡了,洗着洗着,小草哟,绿了。
春风跟柳条梳头了,梳着梳着,柳条呀,跳起舞了。
春燕跟小花朵玩游戏了,玩着玩着,小花朵呀,红起来了。
……
孩子们生动形象的模仿,不由使人想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低年级孩子缺乏生活经验,词汇量非常有限,基本句式尚未掌握,让他们结合每天的学习内容,用一两句话来模仿(模仿是儿童学习技能的基本手段),或谈感受,也是日记一途径。
作家肖复兴说:“孩子最初的作文练习,就如同最初学步一样,必须有大人拉他一把,弯下腰来和他一起蹒跚几步,让他心中不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家长应该是习作的引路人,而不是写作殿堂旁的狰狞门神。”
教师建议:如果孩子事先愿意跟家长讨论日记话题,家长定要积极参与,作些适当的指导;如果孩子不愿意,喜欢自己写好了再给家长看,那孩子在写话时,家长尽量不打搅。在孩子写好之后,家长一定要检查指导,不管孩子写得怎么样,先大大表扬(表扬要真诚,要有针对性,而不是起不到作用的空话),然后跟孩子一起逐字逐句地修改,告诉孩子:错别字、错误音节、忘写标点(不知道用标点),都要一一改正过来,这时候的标点符号没有占一格是没有关系的。切记:家长一定要耐心,要亲切,一定要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让孩子觉得写日记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如果你忍不住要不停地批评与打击,还不如不管。只有家长放平心态,降低期望值,态度和蔼地指导,就会发现刚刚念到某一句,孩子自己已经发现了句子中的问题。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孩子阅读与写话能力的高低,与平时课外阅读有直接关系。比如阅读兴趣浓厚的孩子,他们有着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而且善于表达,书面语言较丰富,反之则比较困难。古人早已智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今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本漂亮的“写绘日记”。
如何操作?要求如下:
1、周二至周日,“写绘日记本”就放在家里让孩子们自主写话。一周写1—3篇,根据认真程度每篇分别得“小星星”2—5颗,贴在“写绘日记本”上。积满20颗后获得一张白色实践卡
2、周一早上全部上交批改。周三下午第三节课为“读日记”时间,每个孩子上台大声朗读自己最满意的日记一篇,所以每个周日要事先选好一篇日记,做好熟读的准备。能上台朗读并读得声情并茂的孩子将获得一颗“小星星”。
3、再次强调写绘日记要求:
①不拔高: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写一两句通顺的话即可,学有余力的孩子尝试多写几句。
②不强求:写绘日记,应该是又写又绘。如果孩子只写不绘或只绘不写,家长不勉强,等孩子有好心情的时候再提醒其补充完成。再一个就是绘画的质量不是重点,不过书写必须工整。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和蔼可亲地鼓励孩子每日坚持写一两句,实在难以坚持或时间不够用,也得保证一星期1—2篇。切记:不可让孩子产生“凑数”之念——为得“白色实践卡”而随便应付几句。
一(2)班 郑老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