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名著课“三步阅读法”教学模式

(2011-10-25 08:45:39)
标签:

gb2312

宋体

教学模式

课文

文本框

杂谈

分类: 教学教育随笔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及个性化教学模式之

小学名著课“三步阅读法”教学模式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名著选文更是一个“引子”。只有借助选文将名著引进课堂,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与习惯,才是对名著选文的高质量教学。我校在古典名著选读课的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构建出了古典名著选读课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教学模式流程:

“三步阅读法”教学模式

    课前预热→      课上加温 →      课后升温

          文本框: 初读原著,查阅资料文本框: 独立学习,初感人物文本框: 合作学习,清晰人物文本框: 集体学习,品析人物文本框: 个性学习,升华人物文本框: 激发兴趣,热读名著

 

          

 

   

 教学模式解读:

 一、课前预热

对于选入课文的古典名著,都是名著作品中最精彩的章节,这些章节里的主人公也都是学生在平时的读书中、电视上,有过“一面之缘”的人物,甚至有的都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人物,比如那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猴子-----孙悟空;还有通古博今、神机妙算的卧龙先生------诸葛亮。这些人物在学生们的心中都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那么在学习古典名著选文的时候就要注重学生的这种已有经验,在学习时要适时挖掘,使头脑中储存的已有知识被激活,处于备用状态:一是在学期初的时候,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本学期课文里所涉及到的文学原著;二是可以在学课文前几周布置学生找到选文所在的章节,把相关的章节读一读,或是查看相关的影视资料,从而对选文的故事情节有个了解;三是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阅名著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写作意图等)让学生宏观把握课文,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有效途径收集资料,并形成一种共享知识的习惯。

通过课前的预读原著,不仅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解读,最主要的是点燃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也会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期待,跃跃欲试。

二、课上加温

(一)独立学习,初感人物形象

学生自读课文,指导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理解重点词句,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采用默读、自由读、听读等方式来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二)合作学习,清晰人物形象

学生对课文有了感知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活动中,教师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比如对人物形象作调查、人物自述、记者采访等等,让不同的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人物形象在小组成员的述说中、补充中、争议中逐渐清晰起来,让学生在合作中互补共进。

(三)集体学习,品析人物形象

“好书不厌百回读”,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就在于它绝不同于“快餐式”流行阅读的经典价值;经典阅读无止境,只有反复品尝、咀嚼、玩味,才能汲取其更多的精神营养。

首先,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炼问题,或者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大胆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有价值,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觉走进作品;在走进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写批注:可以批人物,体验作品的情境和形象;可以批语言,品味作品的精妙语言;可以批情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批写法,揣摩作品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入思考、突显个性。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以批注的方式与书籍对话,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批注是帮助自己梳理思想的最好的办法之一。

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问题带给我们的触动、想法、收获。在交流中题解文本,在交流中品析人物形象。

最后,用不同形式的美读,感受作品的魅力。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如,可以通过配乐朗诵,可以通过故事表演等激发阅读兴趣,促使孩子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四)个性学习,升华人物形象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的确 , 真正有效的阅读 , 必须依靠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 , 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 ,达到阅读的目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 任何人都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 , 通过角色的演绎 , 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揣摩人物的性格,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人物形象,张扬个性允许、鼓励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与认识,让学生在思考中、交流中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经过课堂上对人物形象的更深一步的品析,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人物的魅力、读书的乐趣,就会激发学生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并且在积极的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获得审美体验,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我们学习名著课的最终目的。

三、课后升华

延伸阅读名著同课前预习一样,要对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当学生学习了课文后就会对原著有了一份阅读的期盼、有了一份阅读的激情,那么如何让学生的这种激情化作长久的动力,以一篇课文带动其他名著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文学名著中久久驻足呢?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策略,激发学生阅读更多名著的兴趣,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深情朗读激趣法。通过教师深情地、如痴如醉地片段朗读,将阅读名著的热情传染给学生,使他们也爱上阅读。

精彩语段激趣法。讲名著的精彩之处,学生急切地想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那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读原著了。教师讲得越生动,越能把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吊起来,

影视媒体激趣法。用多媒体播放名著的片段或全片,也能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原著兴趣的作用。

设计问题激趣法。针对名著的故事情节,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基本上也把原著读了一遍。

总之,对于名著选文,以选文教学为阅读契机,构建了“课前预热——课上加温——课后升华”的名著热读基本模式:“课前邂逅名著,一见倾心;课上相约名著,刻骨铭心;课后热恋名著,一往情深”。这样,为学生课外阅读打下厚实的基础,为学生铺设一条高起点的阅读之路。

当学生们离开学校的时候,名著阅读之根已经深深的根植于他们心灵的土壤里,滋润着他们成长,成为一个既爱阅读又会阅读的民族创新的读书人——即使面对一个已经被阅读过、评论过无数遍的经典名著,他们也会以“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意识和情怀,冲破陈腐思想成见的精神桎梏,形成属于自己这一次阅读所特有的个人体验和情感遭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