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内家拳中矛盾二争力详解》

标签:
内家拳 |
分类: 他山之玉 |
欢迎武林朋友分享转载收藏。我们一起振兴国术。

有骨节的地方就有“大筋”,在中医上讲是对一部分肌腱和韧带这类致密结缔组织的统称。以前我们小时候喜欢玩弹弓,上面的牛皮筋,是牛筋做的,大家都知道这东西弹性很大,很有韧劲,且有句老话说,牛越老,牛筋的力量就越大,称之为“老牛筋”。
▇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大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介于关节之间,用于固定骨关节,并且保持关节有一定弹力的肌腱韧带。
▇另一类连接“肌肉”与骨关节之间的,区别于肌肉,但又跟肌肉连为一体的物质,如“跟腱”就是其中一种。
最容易观察到的就是小腿的跟健,搞运动的人都知道,小腿部的跟腱越长,弹跳力就越好,所以选运动员时,往往会选跟腱长的,特别是短跑,跳高等,需要暴发力的项目!
02传统武术“撑筋拔骨”
在实际的练习过程当中,如果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功夫,则要狠抓基本功,“速度与劲力”永远是决定功夫高低的基本因素,抛开功力不谈,“四两拨千斤”也只能是神话。没有速度做媒介,跟实战都扯不上边。自古至今练功夫,先练好筋骨,打扎实基础,然后再练招,才可以更务实。
拳与拳之间,招与招之间,无非就是形体表现的差异,人体的根本不会变,也不存在差异。而人体开发的指导则是动物的本能,所以传统拳多为象形拳。与其去参悟深奥无比的武学大论,不如去看动物世界,您所要的,它们身上全有。人体的直立是高级的象征,但从身体功能来讲,则是退化。
由于地球的引力,人体脊柱呈“s”形弯曲,失去了以身弓带动肢体的最科学的发力模式,变成了分散的肢节力。我们练传统内家拳,就是要重新整合人体,使人体的潜能得到重现。
所以说,练拳从整合筋骨开始,练拳的第一步也从来就是“撑筋拔骨”!
一个好的武者,一定是对自己的身体结构非常熟悉的,这样先区分而后盘练,才可以有质的改变!下面简单介绍两种常见的筋骨现象:
01
筋骨齐鸣
00:38
“筋骨齐鸣”为历代武林高手衡量功夫高低的一个必要因素!出拳出腿,抖身出尖,轰然而出,周身筋骨发出“砰、砰”的声响,仿佛武打片中配音的场景,气场十足,众人视为神奇!实际上,此为筋骨之音,关节缝隙打开的标志。
关节位于关节囊内,关节间由白色大筋所链接固定,此物质是具备弹性的,当关节缝开,则大筋拉开,产生弹力,能够起到辅助关节弹射发力的效果,使肢体瞬间如弹弓弹射弹珠般击向对方,速度快,劲力透,且由于在关节囊内,关节间的突然由开而闭,产生关节腔音。古人用之判断练功的正误,可以隔着房间就能知道练得对不对。
02
身如弹簧
关节与大筋”的关系就如同一串用橡皮筋串联起来的珠子,珠子撑开了,皮筋就崩紧了,珠子合紧了,则皮筋恢复原状,但皮筋就是皮筋,它是一直拉着的,不存在完全放松的问题,这就类似于我们要求的“彭劲”,肌肉松,但每个关节都是微撑的。所谓的“撑筋拔骨”就是在“紧”的基础上再“紧”一下,从而产生“弹力”。
各关节之间都是协同配合的,光撑开一颗珠子没用,得撑开一串,它们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关节就是一个“运动系统”,是相互牵制的,相互影响的。人体的“缩涨”是骨节的“开合”,并非单纯形体的动,我们在发每一把劲力时,所有的关节都瞬间进行了“开合”,甚至连续若干下,这就是所谓的“身如弹簧”!
03筋膜是什么?
拳谱中有云“涨筋腾膜”,这个“筋”就是指大筋,这个“膜”则是指筋膜,大筋与筋膜之间是有区别的,但两者之间又有着很大的联系。《易筋经》中讲到“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窜于膜间,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01
骨肉分离
练拳至一定的境界,会出现骨头跟肉分离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驳骨感”。这种状况可能在臂,也可能在背!
00:53
我们观察一下猫科动物,全身的毛皮都是非常松的,一抓一大把,跟骨头是完全分离开的,甚至可以一拉很长。这种情况的出现,跟猫的筋骨的特性分不开的。猫在运动时,奔跑或者快速跃进时,前窜的具有突然性,全身筋骨的弹动发劲,使得身体骨架的运动,在大筋的驱使下,远远超过身体皮肤的运动速度,经常的加速度的运动,使得动物的皮毛变得越来越松,具备了相当的拉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