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练功时,要两腿并着站立。一般练拳的都不讲究两腿并,孙禄堂的形意、太极、八卦一开始都是两腿并,和立正的姿势是一样的。无极生太极,一开始是无极的姿势,所以第一章是无极学。同学们听听就行了,我就不多解释它。
“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混混噩噩,一气浑然者也。”安安静静呆着不动弹,这就叫无极。
“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秉阴阳之性,本有浑然之元气,但为物欲所蔽,于是拙气拙力生焉。加以内不知修,外不知养,以致阴阳不合,内外不一,阳尽生阴,阴极必敝,亦是人之无可如何者。惟至人有逆运之道,转乾坤,扭气机,能以后天返先天,化其拙气拙力,引火归原,气贯丹田,于是有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太极者是也。”一动之后才是太极。
“……总而言之,曰内外体用一气而己。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练架子时,内中精气神贵能全体圆满无亏。操练手法时,要在周身灵活不滞。先达云,终朝每日长缠手,功久可以知彼知己,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矣!”无极学的姿势就是往那儿一站,一呆就完了,空空洞洞,浑浑噩噩。那太极学呢?第二式就是太极。
“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安静之后找那个虚灵的极点,也就是自己那个虚灵的意识。“我要练功了”,里边要动那个精神,那个虚灵的意识指的是这个。
“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气隐到里边成为德,现至外边成为道,练拳的内劲即意识的劲。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内劲、灵明的意念活动称为太极。
“古人云,无极而太极。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已耳。故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岂仅健身体,延年寿而已哉!”太极拳跟佛家、道家是相通的,不光是益寿延年的。孙禄堂讲的太极拳是比较中肯的。太极功就是根据孙禄堂的太极拳简化而来的。
然后就是“懒扎衣”。以前穿长袍马褂,练拳之前,先把衣服搂起来。
“先将两手合向里扭,扭至两手心相对”,他是半阴半阳掌这样起的。半阴阳掌有它的特殊性。
“两手再徐徐同时一气如抱着大圆球相似。”其实是一个气球。
“两手之距离远近,顺着自己的两肩,向左斜角自下边往前,又往上边起,两手起时,与吸气同时如同画两条弧线,画至离丹田处。”他的太极拳叫开合太极,手起来后要伸开,两手一前一后。
“前式似停而未停之时,即将两手仍如抱着一圆球,靠着身子,与呼气同时往回返画弧线。”就这样起来,再出去。
“此种呼吸不可有声。右手画至心口,与左手平直。身子仍直立,不可俯仰歪斜。两腿于两手返画时,要同时徐徐往下弯曲。……头亦极力往上顶劲,心要虚灵。
“将前式亦似停而未停之时,左足再向左斜角迈去。足后跟似落未落地之时,两手再从心口前后着徐徐一气,向左斜角伸去。伸至极处,两肩亦同时往回缩劲。”讲的还是一个气。然后往后缩,不要用拙力。
“外形式似停,而内中之气不停。两肩里根与两腿里根,即速均往回缩劲,腹内要圆满虚空,神气以意逆运至丹田。”他在讲太极拳揽雀尾的时候都在讲气,手动时象拿个气球。
“再将右足往前迈去,足后跟着地,随即将两手一气着。”两手一动气要连着。后面讲到两手离开三寸许,再向前推。
“以后仿此自起点至五节,要一气流行。不惟五节如此,由始至终,亦要周身节节贯串。”开合太极拳每打一个姿势都要做个开合,揽雀尾完了也就是一个开合,开合又是气的开合。
“即将两手如同抱着气球,内中之气,亦如同往外放大之意。”一开气球有向外放大之意,一合再收回来,所以孙禄堂的开合太极拳都是在练气。所以我们讲太极拳要练气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杜撰。“孙禄堂练过道家功,所以他那么说啊!”练别的太极拳的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看看比较早的陈氏太极拳。
陈鑫于20年代写的拳论分为几个大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谈气的问题。我们就谈谈陈鑫的《太极拳推原解》。
“其枢纽在一心”,太极拳的枢纽在于心,就是意识。“心主乎静,又主乎敬;能敬能静,自葆虚灵。”智能功的“内静外敬”也是讲这个问题。他是根据《管子》里古老的气功来要求的。“天君有宰,百骸听命。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他在这里提了两个穴位:百会和中极。中极穴在耻骨上一寸。要注意中极里边,这是人体的关键。他这个讲法不确切。中极往里一寸、两寸、三寸还不够,应该是中极向内和会阴向上两条线的交叉点,有的称为会阳,其实会阴和会阳差不多。“初学用功,先求服应,求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太极拳就是这么一个气,这个气是充塞天地的。后面一段讲太极拳的用处,就不念了。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能莫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练太极拳就是练用意念来支配气。这个气是什么呢?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里边谈了13个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讲到“轻灵圆转,中气贯足”。我挑一些念一下。念这些东西就是让同学们知道,传统气功和传统武术是一致的,太极拳和气功更是一致的。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练太极拳要用内劲,内劲是用心劲、用意念支配气而产生的。
“中气贯脊中。”中气要贯到脊中里边。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前面是百会、中极,后面是百会、长强,他就是没有讲会阴。
“以心中之中气运平四股之中,是人所不见己我独知之也,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心中的中气要往四肢运。中气是什么呢?
“顶劲领起来(顶劲:心之中气。领:如提起)”,心里边的气把头领起来。“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领是领其全体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下掤上悬,立不稳当,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者,不可不知。”百会一领,中气就能够通。
“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百会一通,上下气都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他讲中气是对的,但对路线讲得不够准确。一般的太极拳是不怎么讲经脉的。武当派、太极派里边只有两派练经脉,完全按经脉走。陈鑫写书时在动作里加了很多经脉的道理,有的地方讲对了。有的只是泛泛讲,实用意义不是太大。
“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也最难名”,中气不好说,怎么走的也不好说。“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你要不是经常练功有了本事,体会不出来。“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不偏不倚讲的不是形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精神要得这个中。“即四肢中所运之中气亦即此中气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气。”这点讲对了,身体里的中气和肢体里的中气是一个气,不是几个气。“此处不偏,而后四肢之中皆不偏,虽四体形迹呈多偏势,而中气之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神里边定住了,姿势有偏颇的时候,这个气不偏。
“气非有两,其柔而劲者为中气,一味硬者为横气。其为用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这一段讲气比较多。我们讲太极拳都要练气,而且练太极拳有太极拳的练法,有太极功的练法,而太极功直接从气上练起来。我们这个讲法看来和传统太极拳是不矛盾的。只是传统太极拳并没有分太极拳、太极功、太极道,一般社会上练拳的包括孙禄堂也没这样讲。
刚才介绍的这些太极拳著作都是20年代出版的,那么更早的太极拳著作是不是这样讲的?比较早的著作是武禹襄根据自身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体会写的《打手要言》、《行功歌》,后来不知谁把他的材料综合整理成《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后他的外甥李亦畲又写了《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但内容都是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对练太极拳很关键,它对方方面面的内容都讲到了。(在因特网的网络快报里边也有它,他们的解释还很不错。)它把武禹襄的《打手要言》里边精华的东西都集中起来了。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要用心(意识)来运气,运气的时候要沉着,即气沉丹田。这么做能把气收到骨头里边。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用气来运形体,心怎么动身体就怎么动。我怎么动不起来啊?练功得练到一定程度。一开始你还感觉不到气,练到以后体会到气了,再以后,气和神合一了。太极拳有两种练法,其中一种是自发功的练法,气一冲意念随着动,意念和气合到一起,最后也是神气合一——不是气在动,而是神和气合成一个了。意念一动气就动,气一动意念一动,这是从自发功练起来的。另外就是普通从姿势上练起来,也是用意不用力,要用意来动它。抻胳膊用意识抻,形体要放松,不要使劲。怎么放松呢?手带着胳膊动,就都放松了。这是个窍门。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练太极拳顶头悬,精神一提起来,就不会显得很迟钝、重浊。练气功的时候也是如此。
空蓝转自博客 微信号kong lan ling 扣扣公益群号:834503201
微课函授课在博客左上角入扣。联系扣扣:460502470
2020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