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结题报告
武夷山市实验幼儿园
谢丽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饮食习惯要求是:安静愉快地进餐,正确使用餐具,饭后擦嘴,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细嚼慢咽,咀嚼时不发出响声,不挑食偏食,不剩饭菜,就餐时不发出声音,不乱扔残渣,饭后收拾干净等。大家都知道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仍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另外,小班幼儿还喜欢夸大想象,根据这样的年龄特点,我们作为小班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采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做到因人而异,从而来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及不良的进餐习惯,从小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所以过度环节中,进餐是最重要和最常见,问题最多的环节,也是我之所以选题和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为什么我要小班幼儿的进餐行为进行实践研究?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然而,大多数的幼儿在家吃饭都是要爸爸妈妈喂,使幼儿在家中养成许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呕吐在碗内。有的幼儿是边吃饭,边跑,边玩,有的幼儿虽然会自己吃, 但习惯不好,满桌满地都是饭粒、菜汤,在进餐速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别,有许多幼儿有严重的挑食现象。小班幼儿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进餐习惯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常规,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意义。平衡的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保障。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提出本次课题研究: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和研究。
培养幼儿安静进餐的途径有多种方式,主要体现在幼儿日常活动中、健康教育活动中和实践活动中。
一、采取幼儿喜欢的方法让幼儿习惯餐前洗手
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我们按照生活卫生习惯领域目标中的洗手方法进行组织,让幼儿知道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们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说:“呜,咔嚓咔嚓,排队啦!来洗手,打开水龙头呀,小手冲冲湿呀,摸摸小肥皂。搓一搓,搓手心;搓一搓,搓手背;搓一搓,搓手腕,小手冲干净!再用毛巾亲一亲,看,小手小手,干干净净。”这样,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初步了解进餐的重要性和常规
小班幼儿理解力差,胆子小,如果一味的说教,易导致幼儿失去学习兴趣,有些幼儿还会故意违背,因此,我们采取了故事,游戏与说教结合的形式,使幼儿初步了解进餐的重要性和一些简单的进餐方法。如通过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使小朋友懂得吃饭时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就会造成桌面、地面、身上的不干净。儿歌《吃饭歌》通过快板的形式教育幼儿不浪费粮食。又如通过情景表演《我会自己吃饭》使幼儿对进餐时身体靠近桌子,左手扶碗,右手拿调羹,调羹舀饭进嘴,身体近饭碗等等一些简单常识,并知道调羹的使用,餐具的摆放,天天在一定的时间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在进餐过程中,我们经常给幼儿贴上五角星或小红花,这样,幼儿的积极性可高了,进餐脏乱、掉饭米粒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三、纠正幼儿的偏食、剩饭情况
现在生活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家长们对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慷慨解囊,但幼儿的偏食现象却是非常普遍的,有的家长更是束手无策,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如何纠正幼儿偏食的不良习惯呢?我做了以下几点:
1、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
在了解中,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如邵凯穗小朋友不爱吃茄子,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原因是他的父母不喜欢吃茄子,在家里从未烧过这道菜。
2、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我班有一大部分幼儿不喜欢吃海带,一碰上“虾海带汤”,吃饭就特别慢,调羹在海带里搅来搅去,嚷着不要吃海带,面对这一问题,我一方面给他们讲自编的故事“猪八戒的粗脖子与海带”,让他们知道海带对人的好处可多了,一方面故意闻了闻说:“哇,好香”,并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并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海带了,不知道那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
(2)座位安排法。以前,为了老师的便于管理,我把因偏食而吃得特别慢的幼儿集中在一、二张桌子上,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我们改变了方法,把他们安排在要好又能吃的孩子在一起,这样,他们看到自己周围的好朋友吃得这么香,受到感染和鼓舞,渐渐也吃得快,吃得香了。
(3)“打预防针”的方法。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我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
(4)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的王宇琪,不吃绿色蔬菜,开始我给他少剩点,以后逐渐增加,让他慢慢地逐渐适应,不感到很痛苦,现在他已能吃很多的绿色蔬菜了。
(5)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我们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纸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3、制定并开展我不挑食之《主题活动——蔬菜一族》
为了让幼儿不挑食,喜欢吃蔬菜,在每学期设定的两个“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班选择了《蔬菜一族》。主题活动《蔬菜一族》周时4周的教学活动,时间从2015 年11月30—2015年12月25日。我想,这对幼儿养成“不挑食,吃青菜”的良好进餐习惯,是会有一定的帮助的。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得到了有效改善。
四、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家长的密切配合,如果只限制在幼儿园内就很难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家园同步,我们在家长接待日活动中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园进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并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交流寻找原因取得共识,寻求解决方法。
1、更新家长的观念
父母要改变认识,不要总担心孩子饿着,要让孩子知道,吃饭就该有好习惯,是文明行为,不能边吃边玩。家长接孩子后不要立刻给幼儿吃零食,这样几次过后,孩子就建立了一种新认识:不好好吃饭就意味着挨饿,自然就会按时吃饭了。根据课题研究,我对全班家长发放了《良好进餐习惯19条》以及相应的家庭指导措施。
2、对孩子要放手
包办型的教育,对孩子是不利于其生长发育的,长期包办就会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很强的心理,凡事不会自主,不喜欢接受新事物。
3、提前适应法
我建议家长,可以让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一起洗菜,参与做饭做菜等等,让孩子看到蔬菜是如何变成好吃的食物的,一边给孩子讲各种食物的营养,吃了会怎么样,让孩子提前接受要吃的食物,这样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也更容易接受食物。
4、循序渐进,逐渐加量
给孩子吃他不太喜欢吃的食物时,一次少加一点,哪怕是一口两口也好,孩子会有一个适应和接受的过程。
5、榜样示范法
孩子在进餐时,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容易受感染,喜欢模仿别人,喜欢被表扬,一段时间之后,进步肯定很大。
6、食物暗示法
在进餐前,让孩子们玩玩安静的游戏,还可以让孩子们猜猜今天吃的是什么,给孩子讲今天要吃的食物的营养,等饭菜领来,在发饭之前,故意闻一闻:“今天的饭菜真香啊,”并作出很想吃的样子。在进餐中,故意表扬挑食的孩子,如:“小W现在已经进步多了,已经吃青菜了等等。”并根据孩子的表现及时表扬,巩固孩子已有的进步。
7、动手锻炼法
在餐前准备活动中,可以让孩子做做小主人,来帮长辈发放餐具,让孩子由此意识到,我今天是小主人,我要做个好孩子。
经过这两年的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我们对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在幼儿全部都能独立进餐,每一个幼儿都能较干净的吃完自己的一份饭和菜,不剩饭菜,并掌握了一些进餐方法,从而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
总之,对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有趣、直观、形象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那肯定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使幼儿的身心进一步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了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具备种种值得称道的素质或性格。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杜绝偏食、挑食。英国教育专家通过研究表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国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的准备阶段:2014年9月)
(1)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人员分工。
(2)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共同探讨对小班进餐行为培养的研究。
(3)对小班幼儿进餐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原因。
(4)创设研究氛围,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对小班幼儿进行进餐行为习惯的初步培养,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及课题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研究的实施阶段: 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
一、调查了解幼儿进餐行为现状及与身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
1、通过家访、调查、座谈、观察等手段,了解小班刚入园幼儿进餐行为的现状(包括餐前是否懂得洗手,能否独立进餐;会不会偏食,用餐时间等)。
2、调查了解幼儿的体检结果与平时进餐习惯之间的相互关系。
3、分析小班幼儿造成进餐不良习惯问题的诸多原因。
二、多方面、多形式地培养小班幼儿进餐行为习惯。
1、利用各种集体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
2、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对进餐行为加以示范传授,在现场进行规范的演示,有利于幼儿的进一步的掌握。
3、积极开展各类区角、游戏活动,为幼儿掌握及巩固良好进餐行为提供的机会和条件。
4、利用环境进行濡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进餐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5、对特殊幼儿进行个案跟踪观察,记录对他们所进行的一些研究方法与手段,以便用来进行个案的研究。
三、具体实施步骤:
(1)对小班幼儿进餐行为进行前期测评,分析不良进餐习惯形成的原因。
(2)收集小班幼儿“春季”体检结果,调查分析幼儿身体状况与进餐习惯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理论学习,调整课题实施方案,商讨制定适合小班幼儿的进餐行为培养计划。
(4)通过一日生活基本规则,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
具体方法如下:①运用榜样示范法给孩子以正确的示范,让幼儿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概念,知道哪件事情应该如何做才是符合要求的;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环境渲染,情景表演,游戏活动,创编儿歌、故事等渗透进餐礼仪培养的内容,帮助幼儿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的提醒与指导;④家园配合。
(5)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育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设计——探索——反思——总结。
(6)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研究方案,再次进行全面实施。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6月)
(1)对幼儿的进餐行为进行后期测评。观摩展示,教研成果汇报等。
(2)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撰写研究报告。
(3)总结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编制论文案例集、举办成果展示、图片集,交流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反思:
通过对该课题近一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结合研究的对象,通过和家长的交流与配合,对研究的结果较为满意,达到先前的预期效果。探索出有效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家庭指导策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人撰写的课题论文1《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在《科教文汇》上发表。《科教文汇》——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7894。国内统一刊号:CN34-1274/G。国外代号:1881(TP)。
课题论文2《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之家庭指导》在《都市家教》上发表。《都市家教》——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0410。国内统一刊号:CN36-1276/G4.国内邮发代号:44-98,44-111。
2、从孩子身上来讲,90%以上的幼儿通过这近一年时间的双向教育都有明显的进步。大部分幼儿不存在挑食现象了,只有个别幼儿偶尔还有,挑食最严重的正正也让爸爸妈妈感觉到了可喜的进步。更另人可喜的是全班幼儿都会正确地使用小勺吃饭,不再边吃边玩,并且做到在家在园一个样。由此引发了孩子们争着抢着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爸爸妈妈的小事帮着做。”孩子们都感觉自己长大了,很了不起,同时也增加了自信。
3、从家长方面来看,我认为我班的家长朋友在教育意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开始理解老师的教育意图与良苦用心。他们常常会主动从老师那里询问孩子的近况,并咨询在家中该如何配合老师一起教育孩子。充分发挥双向教育的作用。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们老师和家长感到无比的欣慰。
通过研究引发的思考:
1、家庭教育的包办代替仍然是当今幼儿教育的大问题
虽然我们通过各种形式让家长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也让家长知道包办代替直接剥夺了孩子很多锻炼手脑的机会,可是很多家长依然“过分”地爱着疼着孩子,特别是老人,还是存在溺爱、不舍得的心理。个别家长在老师面前说的一个样,回到家里做的又是一个样,这就导致了对孩子教育的家园不一致,更达不到一致的理想教育目的。再者,幼儿的生活习惯会时有反复,家长不能做到及时的监督和巩固。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做好家长工作,才能让孩子有长足的进步。
2、生活处处是教育
对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来说,一切都是开始,可塑性非常强。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就是从生活开始的,对幼儿生活教育而言,一日生活的各环节都是教育的途径。对家庭教育而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教育的契机,作为老师和父母应注意捕捉教育的时机,利用自然生活中的素材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无刻不含教育的意义。”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靠教育而前进。我深深的感觉到,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家庭和幼儿园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做到家园一致的教育目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