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论资料——关于幼儿进餐行为教育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2016-05-01 16:37:44)
标签:

教育

理论依据:为了让幼儿能尽快的养成安静进餐的良好习惯,

1、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吃饭,不让老师喂饭。

2、对能够主动吃饭的幼儿进行表扬。

3、培养幼儿安静进餐。

4、强调安静进餐对身体的好处。

意义:进餐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必修课,也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饮食与幼儿的健康成长密不可分,同时饮食也促进了幼儿身体健康的发展。

《陶行知全集》中指出人生第一要事是健康,第二要事是健康,第三要事还是健康。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伟大的陶行知先生在谈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上,有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每天四问,其中第一问就是问自己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他提出每一个人都要建立科学的健康堡垒,共同来保证健康第一的胜利。

针对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借助于环境、教育教学的各种手段,并取得家长的支持,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以环境创设为基点,帮助幼儿建立卫生进餐的习惯

     幼儿的发展是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主动地获取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丰富经验。此外,室内各种墙面的装饰环境能让幼儿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幼儿的认知、语言、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二)以丰富的教学手段为途径,促进幼儿健康进餐

良好的情绪是增加孩子食欲的前提,愉快的情绪是幼儿进餐的关键,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营造愉快的用餐气氛。吃饭前,老师用赞美的语气介绍饭菜的名称、营养价值和味道,促进幼儿消化腺的分泌,从而增进他们的食欲,另外还可设计一些情境表演,如:我的小手真能干、或故事吃得真干净等活动来激发小班孩子自己吃饭的兴趣。在进餐中及时表扬吃饭有进步的幼儿,对食欲差的幼儿给予适当的鼓励,激发他们进餐的情绪,打消厌食心理。

(二)以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生活化为背景,提高幼儿进餐礼仪的规范

德育教育生活化在幼儿园开展已有几年了,而它的指导作用在各班级幼儿的行为、动作上都有体现,从小培养孩子礼貌进餐,对他们今后踏入社会后人际关系、个性培养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针对小班孩子的具体情况,我们将这个进餐礼仪定位为能正确使用餐具,在进餐的过程中不让餐具碰撞发出过大的响声,不敲碗筷;不喧哗、用餐后餐具物归原处。在这些礼仪的执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逐层递进的方式。孩子刚入园的这段时间,我们着重培养他们正确使用餐具的能力,并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练习,在班级的区域角中,开设了生活区,通过给孩子们提供调羹、瓶子小娃娃、塑料小颗粒等材料,指导孩子们用调羹来给瓶子小娃娃喂饭,在活动区的开展中,孩子们逐渐掌握了拿调羹的方法,对餐具的使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通过生动的情景游戏到小鸡家做客,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礼貌进餐,通过主人小鸡扮演者的逐一演示,孩子们了解了在进餐过程中餐具之间不能发出很大的响声,在进餐完毕后要将餐具按类别分别放在指定地方。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和指导,给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起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以家园沟通为桥梁,巩固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磨练,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来巩固孩子们的进餐常规。首先家长要做好榜样作用,孩子到三岁左右,就引导他乖乖地坐着自己拿调羹吃饭,不可边吃边玩。家庭成员都共同遵守餐桌规矩,例如在吃饭前,可引导孩子关注一下谁还没坐到餐桌边,让孩子感受到用餐必须是在餐桌上做的事,并能和家人一起愉快地享受用餐时光,进餐时尽可能排除引发孩子玩的因素,并尽可能将看电视与吃饭时间错开,当孩子把饭粒洒落在桌面上时,父母应引导孩子将它们捡起,培养孩子节约粮食的习惯。

孩子的挑食、偏食现象可能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了,作为挑食儿童的家长,首先自己应该自我反思一下,其次在做菜时尽量将菜切得均匀,以免儿童进食时挑来捡去。另外给孩子做饭应多花心思,除了合理搭配食物的色、香、味以外,还发挥一点想象力,例如把食物拼成孩子喜欢的造型或卡通图案,以此来刺激儿童的胃口,减少孩子的挑食现象。 

在家园的有效合作促进下,孩子们的进餐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也深知,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把这项工作更深入地开展下去,为幼儿发展打好最坚固的根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