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资料——幼儿进餐环节教师适宜行为
(2015-11-10 23:08:44)幼儿进餐环节教师适宜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适宜的语言和行为、不适宜的语言和行为。
(一)适宜行为
1
首先,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吞咽反射不够灵敏,没有经过细嚼慢咽的粗糙食团,会对胃粘膜产生一定的不良刺激,长期下去会引起幼儿的胃病;其次,幼儿进餐过快,不利于唾液分泌,导致分解淀粉类食物的淀粉酶不足,因而不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久而久之,易发生消化道疾病和溃疡病。第三,幼儿的胃容量小,胃粘膜柔软而富有血管,胃壁较薄,弹性组织、肌肉组织及神经组织发育较差,因而胃的蠕动技能差,导致胃的消化能力较差。这一生理构造也就决定了幼儿每顿饭的饭量都很小。
幼儿进餐时教师适宜语言行为记录:在进餐前,可以微笑的同孩子们交流,例如,可以说:“小朋友们,慢慢吃,细嚼慢咽,个子长得高高的就成小大人了,”“红色的胡萝卜含有特别丰富的营养,小朋友们吃了它就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充满力气”。
(1)启发诱导,随机教育。教师能够随时随地观察幼儿,及时准确的了解他们的需要,善于抓住进餐时的每一个细节,利用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教育。
(2)注重养成。科学合理的安排进餐环节,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满足幼儿合理需要,照顾个体差异,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餐点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独立进餐,不催促幼儿用餐;巡视指导幼儿正确使用餐具。
(3)保护促进。教师细心耐心的照顾幼儿进餐,保障幼儿健康进餐的需要。了解掌握幼儿的食量、进餐特点以及不同需求,运用适宜的方法纠正幼儿挑食、偏食,对幼儿采取先少盛再逐渐添加或者利用自身积极的语言、行为进行引导。此外,还要精心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让幼儿处在成人的监护之下,保证幼儿进餐时环境的安全,随时检查、消除不安全因素。
幼儿进餐时教师适宜语言行为记录:除了注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外,极力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进餐,保护和促进幼儿发展。应微笑着,细心而且耐心的引导幼儿进餐,关注孩子安全。“小朋友们,挑食是不对的,小朋友们总是吃一样东西,那肚子里就会缺乏另外的东西,这样就会肚子痛,小朋友们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小朋友手上的勺子是用来吃饭的,不是用来玩的,我们可以吃过饭之后玩积木,但是吃饭的时候就要用勺子吃?”
(二)不适宜行为
1
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是3~6周岁的幼儿,拥有丰富的情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对孩子的教育首当其冲的是爱的教育。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概括为八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幼儿期则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即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主动性对内疚这两个阶段。也就是说,该年龄阶段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积极主动与教师、同伴交往。而4—6岁的孩子语言发展正快,他们说话的乐趣绝不亚于牙牙学语的婴幼儿。进餐,对幼儿来说是一个说话的好机会,幼儿希望有相对自由的环境表达自己的意愿。
幼儿园强调的“安静进餐”,一方面是,无视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对幼儿主动性的剥夺。另一方面,因为儿童心理在一定范围内对其生理活动成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长期的催食、强制幼儿多食等问题,易导致幼儿在承受心理压力的前提下进食,长此以往对幼儿人格发展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2
在幼儿进餐环节教育中,教师高控制行为主要包括:控制幼儿进餐速度,进餐不准讲话,厌烦情绪引起的催促吃饭等。以“教师中心论”为指导的高控制行为教育模式,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是不值得提倡的。
3
(1)忽视幼儿个别发展。对幼儿进餐有厌烦情绪,对幼儿整体催促,没有进行个别惩罚和指导,或者指导中言行不当。进餐方法中“尽快吃完”出现的频率最高,教师的这种教育行为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幼儿的个别发展特点。
(2)缺乏有效的策略方法。在幼儿进餐时,教师不注重进餐环节中与幼儿的个别交流的机会;没有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给予行之有效的办法,未深刻认识教育契机,没有进行个别指导,忽视幼儿个体发展。遇到问题不帮助儿童分析,只一味的要求幼儿“不要去”“不要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