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汀祖的几个地名

文 刘远芳
宋乾德年间(963-968),南唐后主李煜升永兴县青山场,并划武昌县三乡,合置大冶县,鄂州汀祖时属武昌流水里,划入大冶。1955年底,区划调整,鄂城县的金牛、晏公、谈桥划归大冶,大冶县的汀祖、碧石渡等地划归鄂城。如今,鄂州、黄石两地,都在围绕东方山、白雉山发展全域旅游。挖掘汀祖往事,可展示其丰富的历史积淀,为生态旅游增添人文内涵。而说到汀祖的历史,便绕不开与丁氏有关的几个地名。
丁祖一·丁祖·汀祖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贿赂公行,官兵横暴,民不聊生,而天灾连绵,饥馑相仍。而地方官府和豪强地主不恤百姓,仍然增税加租,苛急烦扰,民不堪命,纷纷离乡背井,四处漂泊。
丁季六,字其勤,生于元至元十年(1273)七月,谱载原籍为江西南康府都昌县瓦屑坝。元至顺四年(1333),季六与妻张氏携儿子丁胜四和孙子祖一外出逃荒,落脚于湖北圻水县白杨山附近,搭窝棚遮避风雨。丁季六便是汀祖丁氏的湖北始迁祖。胜四时年22岁,祖一则刚满一岁。十年后,丁季六身故,又九年,张氏亦身故,二人俱葬白杨山下。丁胜四,字定功,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与妻甘氏生子三:祖一、祖二、祖三。祖三早夭。丁胜四夫妇殁后亦葬于白杨山。
丁氏在湖北境内的第一个落脚地白杨山,又作白羊山、伯阳山,位于今散花镇境内,是浠水县南的一座名山,浠散公路自山之西麓经过,山不高而雄伟,可远眺策湖和长江。山顶有伯阳寺,山下有白杨村、樟树湾、王氏太君祠、农业生态园等,已成宜居宜游之地。
明洪武三年(1370),丁祖一、丁祖二兄弟俩自圻水迁居大冶县流水里小硔山下铜灶。为了纪念父祖落业之地,兄弟二人将这新迁地叫作白杨硔。明洪武五年,奉文丈量田地定册,二人顶大冶县流水里民差,按当时惯例,以家长丁祖一姓名为户名,省称丁祖。这便是丁祖的来历。当地村庄刘思忠、李秀七、董胜等,同样是以户主姓名作登记户名,后便成村名。
1955年,大冶东四乡划归鄂城时,设一新区,治所在丁祖村下门庄。新区取名,区委秘书夏先梅咨询地方贤达代表的意见。教师牛亮建言:丁祖南接名山(白雉山、东方山),北滨大湖(花马湖),汀线如画,百姓尊祖敬宗,朴实尚文,何不改丁为汀,定名“汀祖”?众皆称善,汀祖区因此得名。该区时辖石桥、泉塘、陈盛、花湖四片,改革开放后,花湖单独设镇,汀祖区易名为汀祖镇。汀字读音如“厅”,意为水边平地,但在此专有地名中,当地仍然读”丁“,从无人提出质疑。
瓦屑坝·流水里·小硔山
丁氏宗谱称其原籍为都昌县瓦屑坝。瓦屑坝地属今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与山西大槐树、南昌筷子巷、麻城孝感乡等并称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湖广、四川很多人家的宗谱,都称自己祖先原居瓦屑坝。
然而这多半不是事实:瓦屑坝一弹丸之地,如何容得下十万百万之众?该地不过是江右人移民皖鄂时的码头而已,因时代久远,后人对故乡的具体地名渐渐淡忘,只剩下祖先离乡远行的渡口——那是对故乡最后的记忆。瓦屑坝便成为乡愁的寄托之地,代表故乡的一个符号。因此,丁氏祖原籍地虽是江西都昌,但未必就是瓦屑坝。
丁氏在大冶的落业地是流水里小硔山下铜灶。流水里,或为流沂垒之转音。其得名最早或可追溯至东汉末年,军阀刘勋为孙策所败,退往黄石港,据大湖之入江口,筑流沂垒以自守。流水里分四里,境内有梁子湖、花家湖(花湖、花马湖)等,地属大冶县永丰乡,大致包含现鄂州市汀祖、花湖、杨叶、碧石渡和黄石市黄石港城郊、老下陆等地。
汀祖有小洪山、大洪山。但是翻阅各姓老谱,就会发现此地名中的洪,原本作“谼”“硔”,意为大谷、深沟。因此二山名均是沿久成讹。丁氏先祖中有人以“硔斋”“硔山”为字,亦可为证。同样,武汉的洪山、随州的大洪山、东方山下的岳石洪、大冶白石岩下的打石洪,都是久而成讹。
龙转头古渡
丁祖一的八世孙奇会,字君常。性好善,不问家产,终生食素,垂老弗懈。
位于泽林镇与汀祖镇交界处的凤凰山,是明清时大冶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凤凰山一小支脉绵延至花湖边,形成高约五米、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40米的岗地,为商周文化遗址,观其形,似巨龙回头,因得名龙转头。丁家就住花湖边,与龙转头之间隔着白沙河。
白沙河有一处渡口,从此登舟,入花湖,可达武昌、大冶两县。湖水冬涸夏涨,涨则一片汪洋,行人病涉,莫可奈何。丁君常急公好义,乃出资造船一艘,亲自操舟,或遭官差詈斥,亦不计较。历四十余年,并无懈意。其子廪生允大,克承父志,继续摆渡,后世相沿不辍。后有丁顺桂出资造船,阖族商议,轮流派工,遵行不废。世人名之曰“丁氏义渡”。
至20世纪末武黄高速公路通车前,这条水路仍是汀祖、花湖居民往来黄石港的重要通道。现在龙转头为民居占没,白沙河瘦身成白沙港,但这一古老的地名仍然存在于居民的记忆中,人们在白沙港边立了一块石碑,作为永久的纪念。
铜灶今昔
铜灶这个地名,更值得一说。明清旧志记载:“白雉山南出铜矿,晋宋梁陈采矿烹炼,后废,今山麓土墩俗谓之铜灶者其遗迹。”因而铁山之铜灶遗址知之者众,而汀祖铜灶遗址却鲜为人知。
其实,洪武初丁氏祖一、祖二兄弟落户之时,铜灶就只余地名,土人咸知为历史古迹,但不知始自何代,闭于何时。现年70岁的汀祖文化站老站长丁田泽说,他小时候所见到的铜灶与曾祖辈所见并无多大变化,遗址位于一处岗地,正中是一个大坑,周围堆积着矿渣,但不是铜而是铁。20世纪上半叶,当地响应号召,土法上马开采露天铁矿,红火一时,又遽然沉寂。
铜灶之名沿至今日仍存,但地况与时变更,历尽沧桑。鼎革以来,建小学堂,名曰铜灶小学,后又增加中学,变名为铜灶中学。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铜灶小学至小硔山下一爵湾的那条山路两旁,小选厂扎堆,从镇内其他地方拖来矿石炼铁。后经整顿,又一齐消失,只留下断垣残迹。因生源减少,学校撤并,铜灶学校转为制衣厂,又变为驾校。
上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在学校旁边立有铜灶遗址标志,后建围墙,标志碑被埋于土石之间。现在,植碑处草木丛生,千年古迹,一朝沦没,亦可叹矣。汀祖镇丁坳、吴垴、洪山、岳石洪等村,多有晋宋采矿遗址,丁坳下泾湾曾出土流沙矿数十万吨,上董雷打嘴遗下矿井残迹三处,另几处曾出土铁刀、铜钱、土箕等多种文物,现亦多湮没,罕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