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华磨刀李博主
中华磨刀李博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22
  • 关注人气: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海经》与黄河  李贤浚

(2012-12-16 18:00:33)
标签:

李贤浚

杂谈

               《山海经》与黄河
                  李贤浚

   《山海经》这部古代奇书,两千多年来,古今中外的学者对其评说纷纭,有的斥为“虚妄之言”(汉•王充),有的誉为“宝贵资料”(日本•伊藤清司),有的指为“古之巫书”(鲁迅),有的说是“以神话为主流”(袁珂)。近年,徐显之先生在其《山海经探原》中开篇明义说:“《山海经》是一部最古的方志。”各家之说虽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却是所见略同,那就是各家大体承认《山海经》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的一部地理书。
笔者对《山海经》研究不深,对各家之异不敢妄加评说,只想就各家之同补充一点意见,即从《山海经》中所记之黄河来看,《山海经》确是一部珍贵的古地理书,它所记之山川基本准确,从这个角度说,它无疑是一部信史。
   黄河是中国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尤其是它的中游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摇篮。《山海经》对黄河及其支流的源头、流向记之甚详,但散见于各经,浅眼一看,似乎零乱、不可信;但如将它这方面的主要记述摘出,加以整理,分段贯串,就可以看到一条完整的黄河。

   一、关于河源:
  《山海经•西次三经》载:“昆仑之丘……河水出焉”,“不周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泑泽”即今之罗布泊。这就是说,《山海经》的编著者认为:黄河发源于混仑山脉,流经罗布泊,潜入地下,至积石山下之石门冒出向西南流,然后才向东流。这当然与现在人们所知的河源实情大相径庭。但在两、三千年前,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中原地区的人(《山海经》的主要编著者当为中原人,后文还要说明),对于黄河源头不可能考查得那么清楚,只能是考查加传闻加想象,能指出是发源于昆仑山脉就算不错了。今人真正查清河源也只是近年的事。

   二、陇南、宁夏之水皆西流入河:
   青海东部、甘肃南部至宁夏段的黄河由西南向东北流,基本上成南北走向,黄河在陇南、宁夏一带的支流皆由东向西流入黄河。关于这一段黄河的情况,《北山经之首》记之甚明:“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虢山……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石者之山……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三、陕北之水皆东流入河:
   黄河晋、陕段由北向南流,故河西陕北之水皆由西向东流入黄河。《西次四经》:“申山……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鸟山……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上申之山……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号山……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孟山……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又《西次二经》:“泰冒之山……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四、晋中汾水西南流入河:
   晋、陕段黄河河东之晋中汾水由东北向西南流入黄河。《北次二经》:“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少阳之山……酸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县雍之山……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孤岐之山……胜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

   五、晋南之水皆南流入河:
   晋、豫段黄河由西向东流,河阳晋南之水皆由北向南流入黄河。《北次三经》:“阳山……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京山……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虫尾之山……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沮如之山……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又《中心经之首》:“渠猪之山……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六、豫西北之水皆北流入河:
   晋、豫段黄河河阴豫西北之水皆由南向北流入黄河。《中次三经》:“青要之山……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騩山……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宜苏之山……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和山……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又《中次五经》:“良余之山……余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河”;“升山……黄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又《中次六经》:“橐山……橐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常烝之山……潐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夸父之山……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又《中次七经》:“浮戏之山……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役山……役水出焉,北注于河”。

   七、泾、渭、伊、洛:
   黄河中游的四条主要支流泾水、渭水、伊水、洛水流域,我统称为中原地区,因为泾、渭流域的关中平原,对四方边远地区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中原地区。在我国古代,无论是两、三千年前的周、秦、汉,还是三、四千年前的夏、商,甚至更早的三皇五帝时期,这一带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山海经》的编著者多半是这一地区的人,起码他(或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在这一带,因而对这一带的山水记之甚详。我们从《五臧山经》中对这四条河流及其支流的翔实记载中不难看出这一点。
 (1)泾水:
泾水有两个源头:《西次二经》:“高山……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西次四经》:“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
它的主要支流有:《西次二经》:“龙首之山……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
 (2)渭水:
渭水的源头:《西次四经》:“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它的主要支流有:《西山经之首》:“松果之山,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竹山……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羭  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时山……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南山……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大时之山……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又《西次二经》:“数历之山……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又《西次四经》:“刚山……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3)伊水:
伊水的源头:《中次二经》;“蔓渠之山……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
《中山经》中对伊水各支流记之甚详。《中次二经》:“发现之山……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鲜山……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阳山……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葌山,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又《中次四经》:“厘山……滽滽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又《中次七经》:“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大苦之山……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半石之山……来需之水出于其阳,而西流注于伊水”。
 (4)洛水:
    此洛水乃发源于华山山脉南麓,自西向东流入豫西,东北流入黄河之洛河;而非《西次四经》中所记之陕北洛水。
    《西山经之首》:“竹山……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此“丹水”发源于华山山脉南麓,实为洛水之源。洛水的其他支流,《中山经》中记之甚详。《中次四经》“鹿蹄之山……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扶猪之山……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炳山……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熊耳之山……滔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又《中次五经》:“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良余之山……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蛊尾之山……龙余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又《中次六经》:“廆山……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瞻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洛”;“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密山……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阳华之山……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又《中次七经》:“半石之山……合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洛”;“少室之山……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八、黄河下游:
   古代黄河下游河段沿太行山东侧由南向北然后向东自今之天津海河入海,故冀西、冀北之水皆由西向东流入黄河。
   《北次三经》:“龙侯之山……決決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彭毗之山……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发鸠之山……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题首之山……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高是之山……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陆山……姜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沂山,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燕山……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饶山……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九、黄河入海处
关于黄河入海问题,《山海经》亦有多处记载。《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海外北经》:“博父国在聂耳东……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这是说黄河在渤海边的积石山麓入海。此积石山与河源部分所提到的积石山为同名的两座山。
    以上是从《山海经》看黄河。《山海经》所记之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完完整整,除源头部分记之不甚确外,其余部分可说准确无误。所记之山川,大部分名称今仍沿用;少部分名称虽变,但根据所记距离和走向,仍可推知:只有个别地名无法落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多种,主要是数千年来地貌的变化,如河流改道或干涸等情况时有发生,古时的某山某水现在找不到了不足为奇。
   反过来,从黄河看《山海经》,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山海经》所记并不神奇,更不虚妄,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的,特别是在地理山川方面,绝大部分是准确无误的。至于有些记述,现在看起来似乎很神奇、不可信;那是因为我们对它研究不够,认识不深。一旦研究深透,还了它的本来面目,中国乃至世界古代的许多“神秘”问题恐怕就会迎刃而解了。
   好在,现在中外学者对《山海经》越来越重视,研究的人越来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入,揭开《山海经》“神秘”面纱之日当不在远,中国乃至世界的古代史很可能要重新写过。
            1994年11月
         (原载《山海经与中华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