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县三溪桥磨刀李村
永修县三溪桥磨刀李村,中部平坦开阔,背倚群山,那群山似屏障、似扇面、又似半叶荷面;南临柘林湖,放眼望去,湖光山色一体,恰似天上人间。
磨刀李村至今保留着一套浩浩十卷本的《李氏磨刀大成宗谱》(蟠根堂),《李氏磨刀大成宗谱》(蟠根堂),记载的是李氏文化史,磨刀李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总所周知,家族史就是民族史。没有家族,就没有民族,没有民族,就没有国家。听说,相关部门、有关人士正在积极筹备实施一个数亿元开发投资计划,希望能够精心打造磨刀李文化,从而使磨刀李文化成为庐山西海文化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据族谱记载,村里的李姓村民是李唐皇族的后裔。“磨刀李”的始祖李衟(音道)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儿子吴王李恪的第十一世孙。李恪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杨妃所生之子,继承了隋唐两代皇族的血统。在唐太宗十四个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是最有文韬武略,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的。《旧唐书》称“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
。唐太宗本想立李恪为太子,因遭到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反对,最终,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李治做皇帝(唐高宗)后,李恪被长孙无忌罗织罪名而冤杀。李衟是唐昭宗李晔的随侍近臣,官居征事郎加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太傅。
李氏家族中还保留了两份“圣旨”,其内容如下:
第一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敕封吴王恪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山河带砺,所以藩屏乎王家;茅土珪符,亦以宠赉乎宗室。眷兹磐石之戚,夙被麟趾之风。古典具存,常情允当。谘尔宗子之下,宜受五等之封,服我烈祖之休,用体一人之训,尚著闻于忠”。
这份封诰是李世民对自己三子---也就是李衟祖先‘李恪’封赏为“吴王”的记录,里面也包含了戒勉鼓励在里面。这份圣旨上的书法也很精美,属于行楷中的珍品。其书法相传为欧阳询所书。
另一份是唐昭宗李晔(867-904年;于889-904年在位)颁发给李衟的,任命他担任太子太傅的诏书,诏书上面写的是《唐以衟为太子太傅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笼银榜,青方列长子之宫;岳峻山绛,席启元良之座。铜鹤香生,特重凝承之选;金墀辉耀,预严讲读之资。惟羽翼之有人,乃身心其交,敕尔具官。李衟学符乾徒,德懋日新,兹以覃恩,特授尔为太子太傅。审示父子君臣之道,俾戚恭敬温文之德,将春华同秋实,齐收必东壁”。
关于磨刀村的得名有两个传说。一是,三国著名大将关羽奉命驻守在"楚头吴尾",磨刀村是他专门磨青龙偃月刀的地方。传说中的那块磨刀石,现在仍然保留在磨刀村前的水塘边。还有一个则影响更大,连永修县志里都有记载。说的是东晋时期,鄱阳湖(时称彭蠡泽)连年水灾,并且有大水蛟作怪,当时享有盛誉的许逊不但带着郡民治水,还带着徒弟们杀水蛟除恶。他铸剑、磨剑的地方就在现在的磨刀村。一幅清代绘制的《衟祖肇迹磨刀图》明确记载着那时的磨刀村不但有磨刀石,还有磨剑泉、磨剑谷和一座万福寺。《衟祖肇迹磨刀图》上还注明了一条"吴楚通衢",是进出磨刀的惟一通道。李衟选择在磨刀定居,与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柘林水库没有修建之前,磨刀四面环山,素有“楚头吴尾”之称,地方偏僻且易守难攻,李衟在避难的同时还想着匡复唐室,可惜的是,就在李衟逃亡的那年,唐昭宗被朱温诛杀,留在京都的李氏族人也遭到了杀弑。在这种形势下,李衟只能偏居一隅。为了避祸,李衟还曾经假借黄祖师后人的身份苟且偷生。
http://s13/mw690/8f9210b6xcf4e2d5e8ffc&690
http://s11/mw690/8f9210b6xcf4e2deec45a&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