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布衣 吞吐大荒《徐悲鸿》

(2012-03-19 12:34:51)
标签:

徐庆平

法国

徐悲鸿纪念馆

宋体

f8

分类: 走近大家

        http://s7/middle/8f8f8da9tbb5a8901e356&690吞吐大荒《徐悲鸿》" TITLE="江南布衣 吞吐大荒《徐悲鸿》" />
 

                      1948年,徐悲鸿与夫人廖静文、儿子徐庆平合影。

 

    中国绘画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其审美理论与实践均有其高明之处。在美术史的研究中,对那些重要的画家,一定要从他选用的绘画材料,从该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由此而来的审美取向和技法特色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中国绘画的笔、墨、纸、砚以“文房四宝”之名著称于世,它们是最忠实、最迅捷,也是最便利地记录作者感情的载体。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必定要讲究笔墨,讲究黑白、章法,讲究题款与印章的安排,讲究所有这些因素相互配合而形成的完美和谐。因此,对画家所用材料的研究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先君悲鸿公在生活上对自己近乎苛刻,一生不穿绸衣。记得他夏天总是一件蓝布长衫,冬天则是一领深色棉袍,所穿皮鞋是在东单地摊上买的旧鞋,家里吃的是大米与小米混蒸的“二米饭”。但在作画时,对于绘画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却完全相反,总是精益求精,选用最好的材料;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有几十刀好纸,在柜中放置多年,直到使它们脱尽火气,变得温润应手,方才使用。每次作画,他都要手握粗大的墨块,先研出一大池墨,然后画上一天。我和母亲,以及裱画的师傅经常帮他做这件事。如果当天的墨没有用完,他就用巨大的抓笔,书写整纸的大幅对联,把砚台中的墨统统吸尽,不留宿墨。新纸和宿墨都是他最忌讳的。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徐悲鸿纪念馆所藏的《牧童和牛》,该画作于他在南洋开展览为抗战筹款期间。画的中心是一只用重墨绘出的牛,几乎呈全侧面,在用青、紫、黄、绿色画出的草地衬托之下,显得分外厚重。背向观众的牧童以极简练的线条勾勒而成,牵牛的动态天然生动。它是在战火中对幼年家乡生活的回忆与向往。画家在画的上部用流畅俊逸的书法专门记录了作画的情况:“隔夜残墨,用试新纸,颇得意外之效果,是可喜也。”宿墨、新纸都在这次旅途之中使用了。事实上,因隔夜而变得滞涩无比的墨,那粗糙的分离笔痕,在表现牛身上杂乱的毛时,却恰恰合适,—这在他的画中是极其罕见的,就如鬼斧神工一般,令本已胸有成竹的画家本人也始料不及。出于这一惊喜,他请人专门为该画刻了一方十分别致的圆形印章,四个古篆字被安排在圆的四边,朝向四个方向,极具形式美感。它们是“腐朽神奇”,发出使用劣质材料,却化腐朽为神奇的慨叹。

    在画笔的选择上,先君强调的是能在画面上产生刚柔相济的效果,让墨色有突破常规的韵味。于是,从最软的羊毫,到硬的狼毫,乃至最硬的山马毛,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充分发挥了写物造型的功能。即以画马为例,他以大号的羊毫笔把大块水墨摆上画面,形成大的结构关系,再用硬毫在关键处勾勒。在画坚硬的马蹄和随风飘起的鬃、尾时,则使用硬的猪鬃,极具弹力的山马笔,让它们都为隐秀雄奇、精微广大的整体效果产生各自的作用。记得他在画动物时,往往使用两种具有覆盖力的颜色,它们都和他对形象的独特创造有关。其一是他画的立于岩石顶端的雄鸡,白羽、黑尾、红冠、黄爪,形象威武鲜明。为此,他在画鸡冠时,使用了一种既鲜明又沉隐的深红色,是当时金城工艺社产的图案色。其二是他在画马时,往往留出马的额头和鼻梁这两处面部最高的部分,不着墨色,留待全画完成之后,再在该处施加具有覆盖力的白颜色,使马的形象呼之欲出。了解他的这一用色习惯,再看到署有悲鸿之名的画,上面的鸡冠处、马头处使用了透明的水彩色、图画色或后来才产的广告色,便可断定是赝品,一定不会有错。


http://s16/middle/8f8f8da9tbb5a891f30df&690吞吐大荒《徐悲鸿》" TITLE="江南布衣 吞吐大荒《徐悲鸿》" />

牧童 56×83cm 水墨 设色 纸本 立轴 1941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先君在马头处施加白粉的手法其实和他在法国8年学习时所使用的素描工具有直接关系。他在画素描时不喜欢用铅笔,特别是硬铅笔,而选择了一种法国所产的名为pierrenoire(黑石头)的长方块炭精条和一种略带灰色的素描纸。他巧妙地利用炭精条正方形顶部表面的四个尖角,拉出犹如尖铅笔画出的极其挺拔的线。这四个尖角在作画的过程中,由于用力多少的不同和使用次数多少的不同,而被磨成大小不同的块面,从而被他用来画出粗细各不相同的线条,既能涂出大的色调,也能进行精微细部的刻画。在画人像时,他往往把炭精条当作毛笔似地直接勾勒轮廓和五官,用粗大的线条扫出大片暗部,用手指在明暗交界线处略作皴擦,即告完成。为了强调中国人的黑头发、黑眼珠的美,他还常常用水墨结合炭精,让它们成为画上最浓重的部分。在写物造型完成之后,他用一点点白粉,在灰纸上点出高光,从而省略了两个灰色层次,令人感到手法凝练,言简意赅。


                            http://s7/middle/8f8f8da9tbb5a893e77e6&690吞吐大荒《徐悲鸿》" TITLE="江南布衣 吞吐大荒《徐悲鸿》" />

                                       庆平 41.5×31.5cm 炭笔 纸本 1950年  

 
                           http://s3/middle/8f8f8da9tbb5a894abb32&690吞吐大荒《徐悲鸿》" TITLE="江南布衣 吞吐大荒《徐悲鸿》" />


 甘地像 素描画稿 23.8×20cm 1940年徐悲鸿纪念馆藏

 

……

……

……(完整文章请阅读《中华书画家》杂志2010年第二期

 
(作者徐庆平 为徐悲鸿先生之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