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建模思想
(2016-04-26 15:37:36)分类: 教学论文 |
摘要:数学思想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和概括,在后继的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来增强学生数学观念,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关键字: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和概括,在后继的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来增强学生数学观念,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数学建模思想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中的三大数学思想之一,就是指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实际现象,通过设计数学方法,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在现实中为了要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与数学之间架设一座方便之桥。并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通过数学的计算、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数学模型的构建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模型的构建需要生活情境的支撑,具体生动的情境或问题为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提供了可能。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要有一种“模型”的思想。众多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数学知识来构建数学模型可以大大促进学生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从数学知识到数学模型的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例如:植树问题,通过两端都载,只载一端,两端都不载三种实际情况,提取出植树问题这种模型,让学生关注的目标从具体上升到抽象,把解决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构建成一种数学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同时也体现出这种数学思想的价值。
构建数学模型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善于从建模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建模思想,精心设计和选择列入教学内容的现实问题情境,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模型,从而解决问题。
二、数学模型的应用
所有的知识都是为生活服务的,数学也不例外,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摄取数学知识的精髓。而在数学中构建的数学模型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数学素质得以足够的提升。例如: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假设——检验——提炼——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数量关系和方程求解模型,并引导学生应用这一模型解决其他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许多问题都可以化归为“鸡兔同笼”问题,拓宽对问题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如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也称“玻璃器皿问题”(运到完好无损者每只给运费××元,破损者不仅不给运费,还需要赔成本××元,得到多少运费的问题),鸡兔互换问题(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的问题)等。
教给学生一种好的建模思想就等于交给他们一把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能够为学生架起一座从数学知识到实际问题的桥梁。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在实际数学建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面对问题,教师一定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猜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建模过程中不断修正,使建模结构不断完善。
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为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能力做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