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赏析35:陈寅恪先生书法(下)
23,“旧作一首呈江寒先生:自笑平生畏蜀游,无端乘兴到渝州。千年故垒英雄尽,万里长江日夜流。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楼。行都灯火春寒夕,一梦迷离又白头。
丁亥春仲
寅恪上”
此件书法信笺曾出现在江苏沧海拍卖有限公司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内容为陈先生自作诗,书法行中带草,洒脱恣肆,墨气浓重,很有英雄无奈的意味。
24,“录旧作一首呈雨僧先生:自笑平生畏蜀游,无端乘兴到渝州。千年故垒英雄尽,万里长江日夜流。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楼。行都灯火春寒夕,一梦迷离更白头。
丁亥嘉平 寅恪上”

此件小品信笺曾出现在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0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尺寸19.5×10cm,内容亦是陈先生自作旧诗,抒写他到重庆的感叹。收件人雨僧乃其知音吴宓也。此件书法行草兼用,墨气纵横,恣肆畅达,挥洒自如,实可谓小件具有大气魄者也。
25,“残春诗咏吴氏园海棠:
无端来此送残春,一角湖楼独怆神。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犹忆去年人。梦回锦里愁如海,酒醒黄州雪作尘。闻道通明同换劫,绿章谁省泪沾襟。
书赠
孟真老弟哂政
寅恪 丁亥初夏月”

此件诗笺曾出现在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2019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尺寸为28×17.5cm,内容可能是陈先生1935年作的《吴氏园海棠二首》中的一首。上款人孟真即傅斯年先生。书法为比较认真的行书,沉稳清健,但已经部分脱离了二王和唐书的影响,开始了自己的书路。
26,“苇桃犹在户,椒柏已称觴。岁美风先应,朝回日渐长。
甲观开千柱,飞楼擢九层。雪残乌鹊喜,翔舞下觚稜。
野副司令官阁下雅嘱
丁亥四月 寅恪”

此件书法曾出现在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201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尺寸121.5×40cm,内容为苏轼《春贴子词·皇太妃阁五首》之一、二。书法为楷书,规准方正,笔划饱满坚挺,略有欧柳与北碑的意味,但字形略长,更显得清俊挺拔,很有气势。是一件很好的书法作品。
注释:
苇桃:
苇索和桃符。古代习俗,新岁时悬此二物于门首,以袪除邪恶。
甲观:1.汉代楼观名,意第一观,为皇太子所居,后泛指太子宫。
2.借指藏书之馆。
觚gu稜:宫阙转角的瓦脊。
27,“神光离合乍阴阳,羊首悬门岂卖羊?孤注澶渊安北宋,诡盟梨树误中唐。千秋旧史金为镜,九夏炎威火沸汤。欲梦高寒冷肝肺,可怜无路黑甜乡。
今岁佳期又玉京,灵仙幽怨总难明。赤城绛阙秋闺梦,碧海青天月夜情。云外自应思往事,人间犹说誓来生。笑他欲挽银河水,不洗红妆洗甲兵。
东岩先生教正
寅恪”

此页诗笺曾出现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3)嘉德四季第三十六期拍卖会上,尺寸27×18cm,内容为陈先生的二首诗,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担忧和惆怅。东岩先生可能是刘东岩(1904-1976)字裕常,四川资中人;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赴台后曾任国民大会副秘书长。如果是此人,则这两首诗的初作时间应该不晚于1949年。网上有人认为是1950年甚至1953年,我认为那只能是重写的。此件书法行书清健峻峭,字形略瘦长,笔划有力,具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
注释:澶渊,古大泽,宋辽曾订澶渊之盟,
诡盟梨树,大约是指公元787年左右,唐朝和吐蕃战争中,吐蕃假意在平凉原州之土梨树会盟,偷袭唐军并大肆劫掠后才退走的史事。
九夏:1.古乐名。
2.夏季,夏天。 3.九州华夏。
黑甜一觉:谓酣畅地睡一觉。宋·苏轼《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
玉京:1.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
2.泛指仙都。 3.指帝都。
28,“甲午广州中秋:
不邀明月不清游,病锁高楼似小舟。北照婵娟频怯影,南飞乌鹊又惊秋。掩帘窗牖无光入,说饼年时有泪流。莫更团圞问今夕,早将身世付悠悠。
榆生先生
教正
寅恪”

此件诗笺在2017年浙江美术馆展出的“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展”上展出过,系陈寅恪先生1954年中秋所书自撰诗,表现了先生当时生病郁闷的心情。其书法取行楷,自然清淡,字形修长,笔划略显绵软,很能显露看出先生不佳的心绪。
29,“三春饱听厌残莺,更爱新蝉树隙鸣。一声斗凉州水,洗尽东风红紫情。
芦花乱发钓鱼矶,暮气苍茫锁夕晖。旅雁数行相伴宿,不知破晓孰先飞。 隔岭朝暾已举霞,
眠锁户几人家。山中寒暖殊无定,桥口踏霜看落花。
又不看经不坐禅,奚知门外事喧阗?吾家阁与东山对,挣断红尘绿一川。
寅恪”

此件诗笺稿曾出现在安徽晨飞拍卖有限公司2019年春季中国书画精品拍卖会上,尺寸30×29cm,内容大约是陈寅恪先生的四段诗,书法亦是其较晚时期略类似郑板桥式的个性化风格,或其时眼力已很不好而使得许多笔划位置关系不准确了?给人一种凄楚悲凉的感觉。
注释:喧阗:1.亦作“喧填”、“喧嗔”。喧哗,热闹。
30,“快雪时晴,伏惟
文祉佳胜为颂。辽史补遗已断手否?得早读幸甚。参价即须归款,早晚乞掷下,至感至感。即请小米仁兄大安
愚弟
陈寅恪顿首
二月初六”

此件信札曾出现在中投银建国际拍卖(北京)有限公司2018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会上,尺寸25×10cm。我没有查到其中提及的小米仁兄和有关的辽史补遗出版的细节,股无法做更多地解读(可能对有关专业人士是不难的事)。此件书法行书开始爽利清俊,有唐人意韵,而渐写渐放开并变成了行草,也很有趣。
31,“选剧据(授)歌童当自古本始,古本既熟,然间以新词。切勿先今而后古。何也?优师教曲,每加工于旧,而草草于新。以旧本人人皆习,稍有谬误,即形出短长;新本偶尔一见,即有破绽,观者听者未必尽晓,其拙尽有可藏。且古本相传至今,历过几许名师,传有衣钵,未当而必归于当,已精而益求其精,犹时文中“大学之道”、“学而时习之”诸篇,名作如林,非敢草草动笔者也。新剧则如巧搭新题,偶有微长,则动主司之目矣。故开手学戏,必宗古本。而古本又必从《琵琶》、《荆钗》、(《幽闺》、《寻亲》)等曲唱起,盖腔板之正,未有正于此者。此曲善唱,则以后所唱之曲,腔板皆不谬矣。
丙申年二月上浣
陈寅恪”

此件书法作品曾出现在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92014)大众鉴赏书画拍卖会第一期上,尺寸26*38cm,内容为李渔《闲情偶寄》:(二)《演习部》:《选剧第一》章的“别古今”一节的前半部分。李渔的舞台艺术论乃为中国戏曲理论中的精髓部分。此件小品的书法,小楷工整典雅,一丝不苟,有力度和有气魄,亦有唐楷古法之意味,可谓陈先生高水平之力作。后面还有“海粟平生珍赏”的印鉴,更为此件书作增加了可信度和收藏价值。
32,“恪守词韵
一出用一韵到底,半字不容出入,此为定格。旧曲韵杂出入无常者,因其法制未备,原无成格可守,不足怪也。既有《中原音韵》一书,则犹畛域画定,寸步不容越矣。常见文人制曲,一折之中,定有一二出韵之字,非曰明知故犯,以偶得好句不在韵中,而又不肯割爱,故勉强入之,以快一时之目者也。杭有才人沈伯孚(孚中)者,所制《绾春园》、《息宰河》二剧,不施浮采,纯用白描,大是元人后劲。予初阅时,不忍释卷,及考其声韵,则一无定轨,不惟偶犯数字,竟以寒山、桓欢二韵,合为一处用之,又有以支思、齐(刘微)、鱼模三韵并用者,甚至以真文、庚青、侵寻三韵,不论开口闭口,同作一韵用者。长于用才而短于择术,致使佳调不传,殊可痛惜!夫作诗填词同一理也。未有沈休文诗韵以前,大同小异之韵,或可叶入诗中。既有此书,即三百篇之风,人复作亦当俯就范围。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其才岂出沈约下,未闻以才思纵横而跃出韵外,况其了乎?
丙申年七月上澣 陈寅恪”

此件书法小品曾出现在东方求实国际拍卖(北京)有限公司2011金秋书画精品拍卖会上,尺寸26*38cm。内容为李渔《闲情偶寄》一、词曲部:音律第三中的‘恪守词韵’一节的大部。与网上查到的原文比,有三处不同:一是陈先生写的‘沈伯孚’,网上文中是‘沈孚中’,我不知孰对;二是处先生写为‘数字’,网上文中是‘数学’,显然陈先生的对;三是陈先生写‘支思、齐、鱼模三韵’,网上是‘支思、刘微、鱼模三韵’,我也没有把握下结论。至于此件小品的书法,小楷工整典雅,一丝不苟,既有力度和又有架势,水平非常高,可谓以小胜大之精品力作。还有“海粟平生珍赏”的印鉴,更为此件书作增加了光彩。
33,“榆生先生左右:
赐诗诵悉感佩感佩。 弟年来几无日不病,以致久疏笺候,谅能原宥也。
令郎猛进,闻之欣慰。两年前清华旧研究院湘人王君等寄诗述往事,弟答以三绝句,兹钞呈藉博一笑。耑此
敬请
暑安
弟寅恪敬启 八月四日”
“答王啸苏君:
碧沼红桥引玉泉,树人树木负当年。归舟濡滞成何事,转恨论文失此贤。
东坡梦里旧巢痕,惆怅名存实未存。欲访梁王眠食地,待君同出郭西门。
望断衡云六十秋,潭州官舍记曾游,死生家国休回首,泪与湘流一样流。”
“上海南昌路125号105室
龙榆生先生吟启
广州中山大学东南区一号 陈寄 寅恪”

此件信札曾出现在冀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7秋季拍卖会上,尺寸26×15cm×2,并带信封,是陈寅恪1959年写给好友龙榆生的。书法清雅文静,字形略长,细看略感力道不足,似佐证其当年多病之说也。
34,“籋云世先生左右
昨奉
手教并宣纸一张,敬悉一切。寅本不工书,两目失明中外奔走又数万里。去岁股骨断折仍未痊愈。职是之故,来示所言不敢承命,尚希鉴原。昔年曾偕邓伯诚先生造访尊府,参观令伯大人所藏佛经,因获见尊大人,畅领教益,至今引为荣幸。然此事不觉匆匆已五十载矣。残废余生,老而不死,忽蒙存问,感愧无极。先生年来点勘古籍,必大有贡献也。专此奉复,宣纸”
“璧还,乞察收为荷。敬请
撰安。
寅恪
六三年十月廿八日
心安先生处请代致意。”


此件信函曾与启功、丰子恺、史树青、龙骧等名人致马士良之书札13通16页作为一册一起出现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2)嘉德四季第二十九期拍卖会上。马士良,字籋云,乃清廷"遗老"绍英之子。有文章说,此件信函是1963年由陈夫人唐筼代笔的,那就不是陈寅恪的墨迹了。
35,
“遇夫先生有道前闻令郎言
先生往广州讲学,想已早返长沙。近日大著倘蒙赐寄一读,不胜感幸。自有恳者,清华史学系肄业生刘君世辅,成绩颇佳,而因家计辍学,欲求一小小工作,不知
我公能在湖大或其他机关为之设法否? 耑此
敬请
著安
弟寅恪敬启
七月七日”
此件信札曾出现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4春季拍卖会上,尺寸18.8*23.5cm。遇夫乃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翁,湖南长沙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是陈寅恪的知交好友。此信书法行书沉稳圆顺,略有气势,但是陈寅恪之亲笔还是夫人唐篔代笔,就不好判断了。
36,“遇夫先生左右,前屡承寄示
大作,近日有此等纯学术性著述之刊行,实为不可多得之事,幸甚喜甚佩甚。拙序寄还并加标点。‘出三藏集记’乃一书名,‘出’即译出之义。下文‘贤愚姻缘经’上之‘出’字乃是弟文中所用之动词,故不加曲线也。‘学等’乃‘昙学等’之渻称,僧徒行文例略名上一字也。先生平生著述科学院若能悉数刊布,诚为国家一盛事。不识当局有此意否?弟畏人畏寒,故不北行。去冬有一短诗附呈以博一笑。
《答北客》:
多谢相知筑菟裘,可怜无蟹有监州。柳家既负元和脚,不采苹花即自由。
专此奉复 敬请 暑安 弟寅恪敬启 七月十日”

此件书札曾出现在北京卓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5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通二页,尺寸:26.2×16.3cm,写于1954年。著录于杨树达《积微居友朋书札》1986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P98
。不北行一事乃指1953年中央成立历史研究委员会,分别任命郭沫若、陈寅恪、范文澜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身居岭南大学的陈寅恪回信婉拒了郭沫若等旧友的盛情邀请,并写了《答北客》一诗。此件信札系陈寅恪先生失明后由夫人唐篔代笔写的。《陈寅恪集•书信集》(三联《全集》版)中收有唐篔笔迹多图,其书法工整、婀娜娟秀,正与此件墨书相佐。唐篔夫人一生辅佐并照料陈寅恪,陈先生逝世仅仅过了44天,夫人唐筼也随之辞世了,令人叹惋。
注释:菟裘:地名。 在今山东省泗水县。典出《左传·隐公十一年》“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后因以称告老退隐的居处。
元和脚:出自唐刘禹锡《酬柳柳州家鸡之赠》诗:“柳家新样元和脚”,原意乃戏称柳宗元的书法,后亦指柳公权书法。
不采苹花即自由:典出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欲采苹花不自由”句。“不采苹花”或有不当所长之意。
37,“奉赠
觉明兄即求
哂政:
慈恩顶骨已三分,西竺遥闻造塔坟。吾有丰干饶舌悔,羡君辛苦缀遗文。
梵语还原久费工,金神宝枕梦难通。转怜当日空奢望,竟与拈花一笑同。
握手重逢庾岭南,失明膑足我何堪。倘能八十身犹健,公案他年好共参。
寅恪 甲辰春分日。”

此件诗笺信札曾出现在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0秋季拍卖会上,尺寸27×16cm。内容为陈寅恪自撰的三首诗,收信人有可能是曾在旧教育部等机构工作过、并做过新闻工作的华觉明先生?此件书法清正文雅,虽力度掌控不尽如人意,也能看出陈先生书法的特点来。
38,“慈恩顶骨已三分,西竺遥闻造塔坟。吾有丰干饶舌悔,羡君辛苦缀遗文。
梵语还原久费工,金神宝枕梦难通。转怜当日空奢望,竟与拈花一笑同。
握手重逢庾岭南,失明膑足我何堪。倘能八十身犹健,公案他年好共参。
觉明兄
即求哂政
寅恪 甲辰春分日”

此件书法立轴曾出现在苏州东方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201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尺寸123×32cm,其内容和上一件书作完全一致,而且是同一天写的。或许是陈先生写完信笺后又乘兴写了一件尺幅大些的立轴吧?此件书法亦有陈先生意韵而力道掌控皆不够的特点,但陈先生似乎又能书写了,也是一幸事。
注释:丰干饶舌:丰干为一唐代高僧。饶舌:多嘴,唠叨,喻废话多。
39,“冯先生译文正确,(译文时有删节,但每於其意)又间附注自己所发明者于原文后,甚有益于读者。惟外国字原文之有符号者仍多未移写正确,将来付印时似必须悉照原文,一点一画皆不譌(=讹)误方妥。又如伯君原文注五十七云:‘此文(指册元熊之原文)不言王玄策的实在官名而名之曰道王友颇奇’。(伯君原文自不解‘道王友’之语,殊不知‘王友’乃唐时之实在官名,并非朋友之泛称。如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志云:‘王府官属友一人,从五品下’之类,若一一悉为考订改正,则限于目力恐有所不能也。
寅恪谨注
六月七日”

这是网上一篇署名苏睿思的文章《大师陈寅恪的书法,美得让人心碎》中的书法图片,看来像是陈寅恪先生阅读时随手写下的文稿或便笺!这种阅读时随意附注的文字还有很多,大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此书法虽潦草凌乱,但也可看到出先生的书法功力与特色。虽然其时陈先生的眼力已极度下降,但其随意的行草书依然很是潇洒优雅的!
40,“乙巳七夕:
人间三伏愁炎暑,天上双星感离合。银汉已成清浅水,金闺方斗死生棋。献瓜供果终何益,拈线穿针更自欺。百尺高楼羞乞巧,偶因枨触戏题诗。
近作录呈以博一笑
寅恪”

这件陈寅恪1965年写的诗笺曾与陈垣、龙榆生致冼玉清信札一起出现在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2014年秋季拍卖会上,也曾著录于《陈寅恪诗笺释》(胡文辉着,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和《陈寅恪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69页)。书法清雅疏朗,虽仍然有眼疾的影响,但似已开始恢复其清健峻挺得特色了。
41,“清末年政治不良,各言官不为名即为利。为名者,意在求去,往往奏参大员,虽似直言敢谏,而近于为名。其为利者,则摭拾浮言,奏参外省州县官,而先露风声,意在得利,殊不知清末铜元充斥,银价米价飞涨,征收漕忙,双方亏累,即各江苏州县官,已不可为,往往请求去任。言官不悉外省情形,仍存旧日思想,以致外省政治,亦因而败坏,国家之亡,未始不由于此。先君自金坛调补江阴,曾两次呈请去任,未获邀准。在任两年,未能见谅於某师范学校校长,蒙混徐姓某,於奏参苏某折内,附片及于先君,无非浮收钱粮、嗜好甚深等语,捏词耸听,苏抚一再派员确查,其复奏折云:查该员征收漕忙,每日牌价,与各钱庄定价相同,并无抑价征收情事。原折指谓浮收,经查实无根据,所谓嗜好甚深等语,经调省验看,住所十日,并无发瘾形迹;迭次传见,该员精神充足,面貌丰腴,足征向无嗜好。该员历任江南北大缺,卓著循声。此次宰治江阴,因与少数绅士情意未洽,拟请将其底缺开去,俟有相当缺出,再行奏补。时丹阳抗税罢市,县官越城出走,苏抚急调先君署丹阳,次年无锡水灾,又调先君署无锡,辛亥乞假归隐,先后亏空四万余金。改革后,通令各县凡因公亏累者,从宽结束。此在江阴离任之经过情形。承询及之,用特追述。
丙午立冬
寅恪书于广州”

此件文稿曾在新海上雅集-上海大众2017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香港藏家提供书画专题)上亮相,尺寸40×19cm。(引自‘艺狐在线’)。陈寅恪之父陈三立,近代诗人,1882年中举,1889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而旋弃职。他曾被列入"维新四公子",也曾参与兴办新学和实业。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为表示不与日本人合作,五日不食忧愤而死。但在其简历中没有本文稿中的内容,我也查不到是谁向陈寅恪询问此事的。这些情况,对了解辛亥前数年内的下层政治很有价值。其书法为小字行书,清峻瘦劲,具有其个性化的特色,当是其晚年难得的手迹。
注释:漕忙,亦称忙漕。旧时田赋分期征收称“忙”,漕忙应该是土地赋税的总称。
42,“尔乃正殿崔巍,层构厥高,临乎未央。经骀荡而出馺娑,洞兮诣(与天梁,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神明郁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跻,轶云雨于太半,虹霓回带于棼楣,虽轻迅与僄狡,犹愕眙而不能阶。
戊申天孙渡河之日,节班固《西都赋》奉英捷同学雅属 寅恪”

此件书法作品曾出现在天津市中诺国际拍卖行有限公司
拍卖会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尺寸94×44cm。内容为班固《西都赋》中的一段,但也有一些失误和遗漏(见文中的下划线)。书法为金文形态的小篆,很有圆融古拙的韵味,尤其在陈先生的晚年,是一篇很不错的作品。
注释:天孙:星名,即织女星。
骀荡、馺娑、洞枍:建章宫有馺娑、骀荡、枍诣、承光四殿。
天梁;算术语命中紫微斗数十四主星中的一颗,主寿、主贵,具有逢凶化吉、 遇难呈祥的力量。
棼楣:楼阁的栋梁。
43,“月忽飞来堕我旁,我还飞入月中央。何如桂树许多影,不伤冰轮些子光。自古中秋多苦事,非风即雨断人肠。醉来不信寒欺酒,露湿杯盘冻作霜。
杨万里诗
肃惕吾兄之属
己酉初春陈寅恪书于安平寓庐”

此件立轴曾出现在今是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尺寸133×44cm。内容为杨万里诗《中秋前一夕携酒与子仁侄登多稼亭》。此件书法行书带草,端稳峻挺,笔画饱满有弹性,结字生动有气派,如果考虑到由于年迈和视力对书写的影响,则这幅可能是他最后的书法作品确实是难得和珍贵的。
44,这是陈寅恪先生写的梵文手稿之一部分,可以看出陈先生对梵文是非常精通的。

陈寅恪先生的书法有着多种风貌,早中晚期也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小行书,结体略长,笔致清健俊逸,有着二王风范和唐贤笔韵,温文尔雅,风骨毕现,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有许多网友基于对陈先生人格和学问的敬仰而夸赞其文字“书法美得让人心碎”、“甩中书协的书法家几条街”。这种心情我可以理解,先生的书法,还是只能说有特色、有内涵,也有一些较高水平的作品。此外,还有一些书作和信札,我找不到清晰的图片而无法引用,只能期待以后能有机会弥补了。
普翁
2019,6,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