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赏析11:明代大师王阳明的书法——下

标签:
书法赏析11明代大师王阳明王阳明的书法阳明山人王守仁 |
分类: 书法 |
书法赏析11:明代大师王阳明的书法——下
28,29,30,31:《与日仁书帖》:
“(明王守仁书)
“福祿應非止此。然思日仁何以堪處,何以堪处。急走請医,相知之良,莫如夏者,然有官事相絆,不得遽行。未免”
“又遲半日,比至□且三日。天道苟有知,應不俟渠至,當已乎復。不然,可奈何!可奈何!來人與夏君先發,趙”
“八舅□兒輩隨往矣。惶遽中言無倫次,亦不能盡。守仁頓首
32 — 40:《太极图说》册页节选:
“之精,妙合而凝。乾道”
“成男,坤道成女。二气”
“交感,化生万物。万物”
“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
“灵。形既生矣,神发知”
“矣。五性感动而善恶”
“分,万事出矣。圣人定”
“之以中正仁义而主”
41 — 45,《龙江留别诗》
“正德丙子九月,守仁領南贛之命。大司馬白巖喬公、太常白樓吴公、大司成蓮北魯公、少司成雙溪汪公相與集餞於清凉山,又餞於借山亭,又再餞於大司馬第,又出餞於龍江。諸公皆聯句為贈,即席次韻奉酬,聊見留別之意。”
“未去先愁別後思,百年何地更深知。今宵燈火三人爾,他日缄書一問之。漫有煙霞刊肺腑,不堪霜雪妬鬚眉。莫將分手看容易,知是重逢定幾時。
謫鄉還日是多餘,長擬雲山信所如。豈謂尚懸蒼水佩,無端又領紫泥書。豺狼遠道”
“休為梗,鷗鷺初盟已漸虛。他日姑蘇歸舊隱,總拈書籍便移居。
寒事俄驚蟋蟀先,同遊剛是早春天。故人愈覺晨星少,別話聊憑杯酒延。戎馬驅馳非舊日,筆床相對又何年。不因遠地疏蹤跡,惠我時裁金玉篇。”
“無補涓埃愧聖朝,漫將投筆擬班超。論交義重能相負,惜別情多屢見招。地入風塵兵甲滿,雲深湖海夢魂遥。廟堂長策諸公在,銅柱何年折舊標。
孤船渺渺去鍾山,雙闕回看杳靄間。吴苑夕陽臨水別,江”
“天風雨共秋還。離懷遠地書頻寄,後會何時鬢漸斑。今夜夢魂汀渚隔,惟餘梁月照容顏。
46 — 54,《铜陵观铁船歌》
“铜陵观铁船,录寄士洁侍御道,契见行路之难也。”
“青山滚滚如奔涛,铁船何处来停桡。人间刳木宁有此,疑”
“是仙人之所操。仙人一去已千载,山头日日长风号。船头”
“出土尚仿佛,后冈有石云船稍。我行过此费忖度,昔”
“人用心无己忉。由来风波平地恶,纵有铁船还未牢。秦”
“鞭驱之不能动,奡力何所施其篙。我欲乘之访蓬岛,雷”
“师皷舵虹为缫。弱流万里不胜芥,复恐驾此成徒劳。世”
“路难行每如此,独立斜阳首重搔。
“铜陵舟次,时正德庚辰春分献俘还自南都。”
铜陵八景之“铁船遗迹”的铁船,实为江边一块船形的巨大铁矿石,至解放前后还在,可惜今天已不知踪影了。
55 — 67,《象祠记》:
“象祠記
“咸神而祀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
“『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遡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之而不敢廢也。』予”
“曰:『胡然乎?有庳之祠,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於唐,而猶存於今;壞於有庳,而猶盛”
“於兹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愛夫若人也,推及於其屋之烏,而况於聖人之弟乎哉?然則祠者為舜,非為象”
“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後乎?不然,古之骜桀者,豈少哉?而 象之祠獨延於世。吾於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
“流澤之遠且久也。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於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瞽瞍亦允”
“若」。瞍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進治於善,則不至於惡;不底於奸,則必入於善。信乎,象蓋已化於舜矣。孟子曰:”
“「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者周也。不然,周公之聖而管蔡不免焉,斯”
“可以見象之既化於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於其位,澤加於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於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
“於舜之封象歟?
“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將以表於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
“也。』
从书法的角度看,《象祠记》草书行笔章法嫻熟,连绵流畅,俊婉灵动,疾如风雨,矫若龙蛇,变化万端,神韵超逸,笔法气势,皆表现出了对其先祖二王的承继,但又更加自由奔放,遒劲昂扬,潇洒跌宕,具有自己领悟开创的新意,是王阳明传世草书的精品,表现出一代大家的风范。甚至有人评价此篇书法为“开明代中后期浪漫主义书风之先河。”
在关于此篇文章书法的问题上,还有持另一种不尽相同的意见的人,他们认为,《象祠记》草法笔意、顿挫转折皆合乎法度,可以看出王阳明早期对传统书法技艺下过较大功夫,对以二王为代表的草书技法已是了然于胸。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象祠记》属于他中期的作品,通篇草法森严,不越雷池一步,透露出王阳明此时仍遵循古法,书法虽精,却因循居多,创见较少,还是失之于缺乏自己的风貌与特色的。而此后不久,王阳明即已“龙场悟道”,因为书法、心法本自通贯,一透俱透,一明俱明,心若透脱,书必自在。故此后王阳明的书法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字形越舒展,笔力越外荡,挥洒越随顺自如,形成了一种更具鲜明个人特色的新风貌。这才是对书法书坛更有意义,更有贡献的。所谓言为心声,书为心象。赏析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书法,不仅仅是赏析书发而已,更是一个赏心、修心的过程啊!
当然,这就深入到了对书法历史和理论专业研究的论题了!
王阳明的书法,书体变化丰富,具有很突出的个人特色,我相信每一个认真赏析和研究其书法的爱好者,都会有自己不菲的收获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