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赏析5:中国历代清官贤臣的书法(一):诸葛亮、狄仁杰、范仲淹

标签:
书法赏析中国历代清官贤臣书法诸葛亮书法狄仁杰书法范仲淹书法 |
分类: 书法 |
中国历代的官场,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但在其中也出现过一些清廉律己、为民请命、有利民生、促进社会进步的清官贤臣。他们虽然也受到时代的局限而服务于封建朝廷,但他们的修养、人品和进步作用还是应该被肯定的。我们收集了历代10位清官贤臣的书法作品,加以辨伪、加工,附以简单的人物介绍和作品评议,分三辑发表。他们是诸葛亮、狄仁杰、范仲淹(第一辑); 包拯、司马光、方孝孺、海瑞(第二辑);张居正、于成龙、汤斌(第三辑)。我们觉得,通过赏析学习他们的墨宝,不仅可以在书法方面有所学习和借鉴,更可以了解和学习他们的修养和品格。
除上述10位人物外,可以称为清官的还有西门豹、魏征、司马迁、况钟、徐有功等人,可惜我们没有找到他们的书法墨迹。还有一位是于谦,因为他同时也属于民族英雄,所以他的书法已经收入到书法赏析4中了。
以下是按年序排列的十位清官贤臣的简介和他们的书法作品及赏析: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治理蜀国颇有政绩,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追封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师徒远涉,道路甚艰;自及褒斜,幸皆无恙。使回,驰此,不复云云。亮顿首。”
2,“玄莫大寂混合阴阳先生天地柔刚”
3,“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狄仁杰 (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宁州刺史、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天授二年升任宰相,但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神功元年再次拜相,曾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他是唐代武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逝后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李唐王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4,“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墓志铭并序”,也称《袁公瑜墓志》,青石碑高70厘米,宽74厘米,共33行,行32字。保存完好,字迹清晰。首行题:“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墓志铭并序”,下署:“河北道安抚大使狄仁杰撰书”,志文曰:“君讳公瑜,字公瑜,陈郡扶乐人也。……曾祖虬,魏车骑大将军、行台大都督、汝阳郡开国公;祖钦,周昌城太守、汝阳郡开国公;父弘,唐雍州万年县令、舒州刺史……。时以寺狱未清,因授君大理司直。俄而岛夷逆命,銮驾东征,特授君并州晋阳县令,寻迁大理寺丞。………走月氏,降日逐;柳中罢柝,葱右无尘,虽郑吉班超,不之加也。………,而权臣舞法,阴风有司,又徙居白州,窜迹狼荒,投身魑魅,炎沙毒影,穷海迷天,忧能伤人,命不可续。享年七十三,垂拱元年七月廿五日寝疾,终于白州。呜呼哀哉!………”志中记述了袁公瑜遭酷吏打击迫害的事实。该志中的人、国、授、日、月等字均是武则天造新字。该志是研究武周史的重要史料,其楷书书法方正端庄,几可比肩颜欧,极其精致规矩,可称楷书刻石之瑰宝级文物。洛阳出土,现藏千唐志斋博物馆。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幼年丧父,曾因母亲改嫁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他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受挫,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平海书记许兄制道服,所以清其意而洁其身也。同年范仲淹请为赞云:
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虚白之室,可以居处。华骨之庭,可以步武。 岂无青紫,宠为辱主。岂无狐貉,骄为祸府。重此如师,畏彼如虎。旌阳之孙,无忝于祖。”
——此件范仲淹小楷《道服赞》,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钤盖有20余枚鉴赏珍藏印,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此件小楷结字方正端谨,严谨内敛,清劲瘦硬,风骨峭拔,略有王羲之《乐毅论》笔意。据传,此帖是张伯驹先生以110两黄金从琉璃厂购得,并于五十年代捐赠给国家的国宝级文物。
6,“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惟起居萬福。施鄉曲之惠,占江山之勝,優哉樂乎。此間邊事,夙夜勞苦。仗
此帖书法瘦硬方正,起笔转折露锋,清劲而有法度。人常将此书风比喻其人品,称“公书庄严清澈,信如其品”。此件作品经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递藏,清阮元《石渠随笔》、内府《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真正传承有序。
7,“仲淹顿首:李寺丞行,曾□□□□递中,亦领来教承动止休胜。仲淹此中无□□,儿子病未得全愈,亦渐退减。田元均
——此两页为范仲淹行书《师鲁帖》,纸本,纵32.8厘米,横共39.2厘米,凡十一行,存一百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及其跋文已部分损坏或佚失,也未见于宋代各种文集中,系今人补入《范仲淹全集》的,故难于详解。书法特点与前述《边事帖》相近,不再赘述。
8,“仲淹再拜,運使學士四兄:兩次捧教,不早修答,牽仍故也。吳親郎中經過有失款待,乞多謝。吾兄遠行,瞻戀增極,萬萬善愛,以慰貧交。蘇醖五瓶,道中下藥。金山鹽豉五器,別無好物,希不責。不宣。仲淹再拜,景山學士四哥座?前。八月五日。”
9,“仲淹顿首 秀才仁弟 昨日领问承 呀候清休。 仲淹奉命移知丹阳郡,即日上道,不果话别惟 ”
10,范仲淹书册页(十开)“庆历三年冬十月
范仲淹
11,疑宋代范仲淹大楷长卷,正文44行,每行四字。前部为:“天香扑面识秋风,几树菩提绕桂丛。莫笑骚人轻摘去,梵王宫已作……”,末三行为“庆历三年春日书 范仲淹”。大楷书体结字与前面几件书法接近,但笔划粗而饱满,且淹字用了多两点的异体字,而李日华的跋文与前面册页中的用词造句过分相近,而且前部的“勅览”一词也未见过,这些都是值得存疑的。且收在此以待来日或有所分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