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欣赏与辨识——1

标签:
草书学习草书欣赏与辨识 |
分类: 书法 |
1 -
杜牧《长安秋望》,草书规范有力,映带自如,浓淡粗细有变化,可称为不错的作品。辨认时注意“高”字下边的两点必须左右分布,如果是上下分布,则只能认为是“齐”字了。
2 - 苏轼诗《扶风天和寺》,行草书基本规范,行笔自如流畅,有行云流水之韵味。原诗的“涕”写成了“声”,意思似也讲得通,唯全篇略显松散。
3 - 清嘉庆宋湘撰大观楼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草书开合枯润得当,神态飞扬且略有酒意,是一件好作品。秋字的禾火换位,杯字右下加一口,都是古法。此外,“怀”字的草法可能也会令初学者有些意外,需要记住。
4 - 郑燮题扬州勺园:“移花得蝶,买石饶云”。草书基本规范,以倚侧之法求变化,略通板桥先生的诙谐玩世之意,也算一个特点。注意“饶字”的草法与正书差异较大,可能也会令初学者不易辨认。
5 -
黄遵宪自挽词,该草书者似想追求稚拙,但略有些失之偏颇。有些笔划太简省,容易使观者误会,如是字。还有,以“华”代“花”虽系古法,但华字的主竖写的不够标准,也可能使观者迷惑。
6 -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该草书似想学板桥、徐渭一路以求古拙稚朴之趣,但写得笔法有些乱,有些地方不够准确,而很容易误认误判,如山光的光,十里的十,香字等。我以为,书法还是要写得让人能辨认为好。
7 – 宋刘敞《微雨登城》二首其一,草书自由潇洒,收放恰当,草法亦无误。唯有些牵丝映带有些失之过重过实之感,此外,向右上方斜起的趋势也略感过于明显了些,或会影响整体效果。通篇若能有几处重点而有力的笔划,效果会更好。
8 -曹豳《春暮》,也算一种特殊的草书吧。书家似乎追求一种意外的变化,结字外形趋方正而笔划带扭曲,且一些笔划的位置和方向都略有移变,略有些村野稚拙的味道,但我总觉得还有些粗糙和做作,似乎还不够淳朴和天真!作者可能是受到了傅山先生“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诱导,但这种探索难把握分寸,很容易滑到真正的丑书中去,初学者万万不可走向这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