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习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感想

标签:
书法习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林鹏蒙斋读书记 |
分类: 书法 |
书法习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感想
先晒一张我近日的书法习作:
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他们从公西华的年龄论证了此事当在孔子晚年返回鲁国之后,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的,符合孔子由于到处碰壁晚年的“吾道穷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等恬退避世的思想,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另一种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所说的是以礼治国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夫子赞同之。
这两种解释都有点牵强。
我还是赞成林鹏先生在《蒙斋读书记》中的说法,即认为孔子主张“出仕行道”,但出仕必须有原则,“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曾点是有大志的,但当时的历史条件不是干正事的时候。衰乱之时,志在隐逸。隐逸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研究学问,充实和完善自己,而且向弟子传授真的学问,用林先生的话说:“就是授徒,或归夫子之门而学焉。”为此,也才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的集合。这决不是一般的呼朋唤友、游山玩水,而是切磋学问,教诲后进。以这样的方式,等待历史的不时之需,一旦时机成熟,便可施展才干,实现大志向。正如林先生说:“历史上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他们原本都是隐士。” “待时而动,蓄势待发”才是智者之为也。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亮躬耕陇田,严子陵钓于富春江,傅山隐居崛围山,都是如此。
林鹏先生还进一步分析了如果历史最终都没有这种不时之需,该怎么办。那就是 “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那就是宁可穷老而死,决不为虎作伥,决不做专替皇帝说话的小人儒。这也几乎成了中国的文人、士君子的一种独特的品格。为此,林先生还引用了一段孔子的门生原宪的故事:“孔子卒,原宪亡在草泽”。子贡相卫,肥马轻裘,过谢原宪。原宪居鲁,蓬户甕牖,捉襟见肘,而讽之曰: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仁义之匿,车马之饰,衣裘之丽,宪不忍为之也。”子贡逡巡,面色有愧,不辞而去。看来,多数的士人,虽然或不得不为生活所迫出仕,也还是从心里佩服、赞同孔子的学说的。也正因为有大多数士人百姓的认同,所以儒家学说才得以流传至今。
我想,今天说这些话,也是有意义的。
再晒三张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