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2015-01-30 19:32:38)
标签:

文化

书法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

碑拓、墓志拓、刻帖

汉至唐墨迹

分类: 书法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第四部分 碑拓、墓志拓、刻帖

    这部分约有15件文物,前面总体介绍中讲了2件,这里再介绍13件。 

1)瑯玡台刻石拓本(清-纸本)

     琅玡台刻石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记述秦始皇“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与“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殊功。

     此处展出的是清乾隆年间拓本,从整体书风上看,形体长方,严谨工整,庄重典雅,转折处弛张有度,较之‘泰山刻石’更为圆润,且体态挺拔,玲珑秀丽,是‘石鼓文’之后篆书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2)曹全碑明拓本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文以歌颂曹全的功绩为内容,由旧部下王敞等人携立。碑阳全二十行,行四十五字;曹全碑的文字圆润秀丽,隶中带篆,柔中有刚,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流丽典雅、风神遒逸的清新气息,是此类隶书的典型代表,其书法艺术倍受世人推崇。

    曹全碑在明代万历年间,于陕西合阳城外出土。相传出土时碑文字迹保存完好,字口清晰,当即拓出数张拓片,后称城外本,亦称初拓本(文物出版社有出--故“因”字未损之拓本);之后,移至邹阳城内时,损坏了首行末“因”字之右半,;移至城内经洗碑后拓出的精拓本称城内本。明未时碑断,自首行“商”字至十九行“吏”字断裂损坏,故又有断裂后初拓的纔断本与断损本(清拓本)。此展品为城内本,凡31面,每面4行,每行7字。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3)汉刘熊碑拓片卷轴

全稱《漢酸棗令劉熊碑》,又稱《俞鄉侯季子碑》、《劉孟陽碑》。隸書。刻石年月不詳。石原在河南省延津縣,已佚。宋洪適《隸釋》卷五詳錄全文,則南宋之初石尚完好,約在宋末,石斷毀,僅存上下兩段,後亦亡佚,僅有拓本存世。1915年顧燮光曾訪得碑陰殘石一塊,長65厘米、寬43厘米,厚25厘米。存八行,約五十字。側面有宋人跋語:“承議郎縣知事京兆漢卿記。”現存河南省延津縣文化館。此件卷轴估计即为此拓片之一,并有胡嗣瑗、李瑞清、罗振玉、楊守敬、鄭孝胥、张謇等20余条题跋,足见其珍重也。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4)西晋张光砖墓志

     砖面刻隶书两列11字‘泰始元年南阳张光字李少’,‘泰始’为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的首个年号;‘南阳’为郡名,应是墓主籍贯;类似的砖墓志在洛阳地区较常见,墓主多为平民或低级官吏。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5)北齐刘景砖志

     砖面刻楷书317字‘乾明元年二月廿五日 原武县令刘景铭 记’,‘乾明’为北齐废帝高殷的第一个年号,‘原武’为现在河南原阳县。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6)北周独孤信墓志拓本

    独孤信,本名如愿,字期弥头,生于北魏景明四年,善骑射,西魏时任大将军曾平定三荆,556年西魏恭帝被迫禅位,宇文觉即位建立北周,为孝闵帝,升任独孤信为太保、大宗伯,封卫国公,食邑一万户。后受赵贵案牵连,被逼自尽,《北史》《周书》都对他有详细记载。独孤部为依附于北魏并鲜卑化了的匈奴部族,因世代与鲜卑拓跋部王室联姻而地位显赫。本墓志楷书16行,220字,文字端正秀丽,清晰精整,圆润雅致,轻快含蓄。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7)隋李静训墓志并盖拓本

    李静训,隋炀帝大业四年卒,年9岁。她家世显赫,父祖三代为大将高官,姥姥是隋炀帝杨广的大姐,自幼由身为北周皇后的姥姥养在宫中,深受宠爱。她殁后,皇室以厚礼葬之。墓志盖为阳文篆书‘隋左光禄大夫女墓志’,墓志20行,满行20字,楷书书法秀丽温雅。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8)武周独孤思贞墓志拓本

    独孤思贞,贞观16年(642)生,697年卒,武周神功二年(698)迁葬于铜人原,志文中有“除乾陵署令……,卒于官舍”,可知他是作为守护唐高宗寝陵的长官死于任上的。志文25行,满行25字,楷书规范工整,其中使用了若干武则天所造的文字。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9)北魏元羽墓志拓本

    元羽,字叔翻,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弟,地位显贵。墓志刻于宣武帝景明在位期间,所以墓志里称“皇帝之四叔父”。洛阳邙山一代为元氏家族墓地,陆续出土大量墓志,统称“元氏墓志”。此墓志楷书阴文13行,177字。刻工精细,布局疏朗,用笔刚柔相济,笔划方折劲健,收笔若悬针。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10       隋龙藏寺碑明拓本

    该碑隋开皇六年立,额题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传张公礼撰,碑阳楷书30行,行50字,碑阴及两侧为题名,原碑在河北正定隆兴寺。碑文内容为佛教历史及建寺起缘,其书法遒丽宽博,上承汉晋草隶,下开唐楷先河,被誉为隋碑之冠,为研究书法艺术史的重要资料。此拓本仅碑阳部分,共26开,开8行,行7字,字泐损较多。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11)千福寺多宝塔碑宋拓本

    原碑立于唐天宝114月,正书34行,行36字,碑文作者岑勋,书者颜真卿,内容叙述楚金禅师成长经历及与许王李瓘等人舍财建塔,以及建塔前后出现的种种祥瑞。此拓为北宋官拓“凿”字未损本,共17开半,开10 行,行10 字,后有王澍、梁章钜、褚德彝跋。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12)南宋拓颜柳白米四家帖

    此帖是将唐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和宋米芾的法书散页汇装而成的,其中有颜真卿的《祭伯文稿》、《祭侄文稿》、《鹿脯》及《寒食》諸帖,柳公权的《泥甚》帖,白居易的尺牍及《春游》诗一首,米芾的尺牍等共19开。墨色暗古,纸质紧薄。据陆树声等人跋,知此册原还有《争座位》帖,当已佚失。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13)宋大观帖

    北宋大观初,徽宗赵佶因原《淳化阁帖》刻板已裂损,且原版失误较多,乃出内府所藏真迹,诏龙大渊等另行编次摹刻,凡10 卷,成于大观三年,故称《大观帖》。其刻成虽晚于《阁帖》,但修正了不少《阁帖》中的错误,且摹刻更为精整,编排更为严谨,故为世所众重。可惜原石早已亡佚,宋拓本传世极少。

    本卷帖本麻纸墨拓,共14开半,每开12行,旁有小楷释文,首题‘历代名臣法帖第七’,第二行题‘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其内容为王羲之草书尺牍,是为南宋榷场本第七卷,为海内孤本。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第五部分  汉至唐墨迹

14)东汉‘引魂幡’

     “铭旌”即明旌,是竖在灵柩前表示死者姓名的旗幡。此旌左上端绘载有金鸟的太阳,右上端残,当绘载玉兔的月亮,两侧分绘龙虎纹形,全幅周边绘饰云纹,有导引灵魂升天、祈愿冥福之意。铭文竖向一行,现存11字“姑臧西乡阉道里壶子梁之”,每字径约18厘米,墨笔篆书,细划硬瘦,间架宽博,圆转处流畅,方折处劲健,颇具金石韵味。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15)北朝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藏卷

     此残卷为馆藏‘十四段残经长卷’之第11段,清末梁玉书任新疆财政监理官时,得六朝写经残卷14段,遂装裱成卷,签题为‘六朝写经残卷’。1964年,此卷通过吴宝炜后人藏入国家博物馆。此段经文现存18行,每行17字,有乌丝栏,部分缺失。书迹结体修长,运笔圆熟,沉着严谨,端正秀美,且有疏朗之趣,堪为六朝写经书风之代表。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16)高昌任谦朱书墓表.

    朱书任谦墓表材质为泥质陶砖,表面平光,浅刻线分6行。朱书49字,每行字数不等,多者10字,少者6字。行楷书,行笔方折劲健,结体法度谨严,字虽不多,但肃穆整饬、雄浑俏丽,略有北碑之意。是由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在1928年和1930年两次到高昌古城遗址调查时发现的高昌墓表之一,出土於吐鲁番雅尔崖古墓。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17)唐写本《文选序》残纸

    《文选》为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编纂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因萧统死后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故《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很多梁代以前的文学作品赖此得以保存。此写本残纸录梁昭明太子《文选序》,今存17行,墨迹为楷书。笔法精到,当是初唐时期无名书家优秀之作。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18)唐写本《开蒙要训》残纸

    该组残纸现存6纸。其一楷书,结体宽博,用笔舒展,笔迹娟秀,书写自然。其余几纸均为行楷书,墨色浓重,文字紧密,书写率意。从书法风格看,似出自不同抄写本。其六纸末行有书名“开蒙要”3字。在敦煌发现的唐写本《杂钞》中,所列书目有《开蒙要训》,马仁寿撰。应是唐末五代时期儿童识字课本。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19)唐写本陆机《五等论》卷.

    陆机,字士衡,西晋文学家。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李善注云“言古者圣王立五等以治天下,至汉封树不以古制,乃作此论。”此卷小楷,端正秀美,笔致流丽,时有行书笔法,变化丰富而沉着严谨。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20)唐太玄真一本际经卷

    此卷为道教的两种写经合而为一,卷首有罗振玉的题签“唐太玄真一本际经二及第五残卷”,全卷224行,行17字。字体均为楷书,且多行书笔意,字迹工整,结体端庄宽博,秀劲遒美,章法整齐严谨,用笔精到,虽为唐人写经,但仍可窥到北朝写经书风之韵致,加之道教写经遗存甚少,早期道教写经尤为珍贵,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史料价值。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21)唐虞侯司法曹司请料纸牒

    该牒行书33行,为多人书写,字迹都清晰流畅。首为虞侯司请六月料纸事,次为法曹司请六月黄纸事。吐鲁番共发现6件西州时期请纸牒,虽有不同程度残缺,但程式都比较完整。卷中‘楚珪’应是《沙洲志》残卷中的张楚珪,此人是草圣张芝后裔,张芝即是敦煌酒泉人。此外,敦煌地区还有众多草书大家,故而汉晋时代,敦煌草书兴盛,直至几百年后依然如此。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22)唐张奉先诉讼牒.

    此牒仅存上半截,下半截已被裁去,故具体事宜已不可考。此残卷共楷书975字,用笔起承转折分明,分间布白匀称,清劲妍丽,精到娴熟,显示出写牒者有良好的书法修养。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2015112,整理

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览 <wbr>(三)拓本刻帖;汉至唐墨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