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展窗里摆设的西夏文石雕“昌盛弘法”,体现了西夏王朝的宗教文明。

西夏文印章制作得很好,据猜测多半是官印,可惜我们不认识西夏文字。



近年来,有关西夏文字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西夏文字造字法的表示。

博物馆门前,对面有一堵长长的文字石墙,用两种文字刻写了两篇有关西夏文明的史诗,其中一篇名为“夏圣根赞歌”。

再往西走有几级台阶,台阶旁是一些巨大的西夏文字,对应的汉字是“君者舟与同,民者水与同,水则舟载能,而覆亦能也”。显然就是我们常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

台阶上数十步远是西夏艺术馆。馆内有介绍西夏的历史沿革的绘画和蜡像。这一组是创制西夏文字。

这一组是元昊登基。

这一组是尊孔重教。

艺术馆的院墙上,还嵌着许多雕刻着文字书法的石板,有西夏文字“东西南北”,还有好几首朱栴的诗。朱栴是朱元璋的第16子,获封庆王,“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有很多著作,书法也是名闻遐迩的。可惜现今只有《宁夏志》和《文章类选》、《增广唐诗鼓吹续编》等书传世,其余都已失传。

这段墙上有宁夏籍进士朱孟德的有关西夏的诗,还有一副汉字-西夏文两种文字对照的对联。

还有王琼、骆用卿写得与西夏地区有关的诗篇。二人均为明代进士,王琼更是太原出身的四朝元老,连进“三孤”(少保、少传、少师)、“三辅”(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的一代名臣。

从艺术馆到三号王陵,有一条弯曲的小路,路两边也树立了不少碑刻。

这个石幢上从右到左刻的是西夏文“孝顺父母”、“供养”、“喜事在前”。

这个石幢上是西夏文“龙”,“风起云涌”,“国土常丰乐人民得安宁”。

同一石幢上还刻有“功德无量”,“塞上江南”。

西夏王陵3号陵园是九座帝王陵园中占地最大和保护最好的一座,考古专家认定其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墓地,俗称“昊王坟”。虽已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然而,外形虽毁,但骨架尚存,宏伟的规模,严谨的布局,残留的陵丘,仍可显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时代气息和风貌。

一个民族,一个相当高度的文明,被残酷的种族战争毁灭了。唯有高大的塔式陵台的夯土实心部分——蒸熟的黄土加糯米浆修筑的土塔,像埃及金字塔一样顽强地挺立着,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抵抗住了被作为靶子而受到的枪击炮轰,终于等来千年之后人们的再认识和高度赞扬。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屈的表征。
翁
2012,10,7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