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地走过了近五千年漫长曲折的里程,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异山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绿洲越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像一块青翠欲滴的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大漠上,更加美丽,更加辉煌。(45P)

2.敦煌火车站2007年国庆建成,距离市区4.5公里。两年之后的8月我们从兰州出发,来到这个仰慕已久的城市。火车站整体建筑庄重对称,以“汉唐流韵”作为建筑造型立意,采用了敦煌石窟、汉唐壁画中的城楼和城垣的斜墙、大屋顶等建筑元素,对应于敦煌及莫高窟“兴于汉魏、盛于隋唐”的历史及文化特征。
3.敦煌古城 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古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现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
4.玉门关 又称小方盘城,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戈壁滩中。

5.
玉门关 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

6.
玉门关 小城堡挺立在荒凉的戈壁滩中,脚下的哈塔湖2000年前连接疏勒河故道,水面拥挤着运送粮食兵士的船舶,从大漠戈壁辛苦而来的商旅僧人在这里接受入关检查,然后就算进入中原大地了。
7.玉门关 1907年,冒险家兼考古者兼偷运者斯坦因在关城北面不远处废墟中挖掘到了许多汉简,从简的内容判定出小方盘城为玉门关所在地。根据史书记载玉门关的位置也应当就在附近,但是小方盘城只有600余平米作为汉朝最西面的海关实在是太小了。

8.
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 [唐]
9.汉长城
敦煌境内北端现存除碱墩子至马迷土的汉长城干线外,还有玉门关至阳关、阳关至党河口、马迷土至弯腰墩的汉长城支线。随着两千多年岁月的流逝和风雨流沙的破坏,部分长城被夷为平地,多半长城保存下来。其中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最完整的-段。

10.
汉长城 西汉时,中原王朝为了对外抗御匈奴骚扰,加强边塞建设,对内安定百姓生活,巩固中央集权,以加强同中亚、西亚各国的贸易和友好往来,由令居(今永登)开始,经河西走廊张掖、额济纳旗、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等地,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土建起了长城。并将“亭”(烽隧)、“障”(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盐泽(今罗布泊)楼兰故国。这便是汉长城。
11.汉长城 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并无砖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修建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以此分段修筑,相连为墙。长城内则低洼地铺盖细沙,称为“天田”,以观察脚印之用,是一种防御措施。长城沿线,每隔十华里许筑有烽隧一座。这就是古籍中所写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台。敦煌境内现存烽隧八十多座,玉门关西湖一带保存得最为完整。

12.茫茫戈壁一望无际,远处的绿洲似飘浮在大地上,宛如海市蜃楼!

13.
魔鬼城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地处敦煌西200公里处,分布区长宽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长200~300米。三陇沙雅丹地貌,地名始见于汉代,位置在古玉门关外,丝绸之路北线由此通过,其走向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门关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区,因其怪异特点,故又名魔鬼城。
14.魔鬼城 “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意是指具有陡壁的小山。在地质学上,雅丹地貌专指经长期风蚀,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景观。新发现的这处雅丹地貌,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它的形成经历了大约70万年到30万年的岁月。

15.
魔鬼城 这里看不见一草一木,到处是黑色的砺石沙海,黄色的黏土雕像,在蔚蓝的天空下各种造型惟妙惟肖。过去,由于戈壁浩渺,道路艰险,很少有人涉足此地,敦煌人也是耳听者多,眼见者寥寥无几。

16.
魔鬼城 当大风刮过时,会发出各种怪叫声,因而这里也被人们称之为“敦煌雅丹魔鬼城”。
17.魔鬼城
像不像一艘艘即将出航的军舰...
...

18.
魔鬼城

19.如果是秋季,则路旁的色彩会更加绚烂多彩。
20.阳关博物馆 位于市西南七十公里处的阳关,主要设施有:两关汉塞馆,丝绸之路馆,汉阙牌楼,阳关都尉府,仿建阳关关城,仿汉兵营,工艺品展销中心,仿古民居一条街。馆区的仿汉建筑群与周围的汉唐历史遗迹及大漠绿洲景观交相映辉,蔚为壮观。
21.阳关博物馆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22.
阳关博物馆 博物馆前的仿汉兵营。

23.
阳关博物馆 是一个遗址博物馆,仿汉兵营背后的山头便是古阳关烽燧。
24.阳关 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25.阳关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左右,以在玉门关南,故日“阳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据考证唐时阳关已毁,仅存基址,即今天阳关镇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
26.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达阳关故址:“古董滩”。四十年代发现这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有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其时代自汉以至唐宋皆有,所以得名,现在已经用围栏封闭。

27.
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

28.
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里至少在三四千年前就是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就这样逐渐被水毁沙埋。

29.第二天即8月9日,目标是鸣沙山,
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
30.
鸣沙山 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其山沙垄相衔,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如蛟龙蜿蜒,又似大海中的波涛涌来荡去,甚为壮观。

31.
鸣沙山 这里的
沙呈粉红、黄、绿、白、黑五色,晶莹闪光不沾一尘。如遇摩擦振动,便会殷殷发声,轻若丝竹,重如雷鸣,这也是敦煌塞外风光之一绝吧。
32. 鸣沙山
月牙泉山下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33.月牙泉

34.
鸣沙山 月牙泉 风景区对环境采取了各种建设和保护措施,同时还开展了沙疗、涌滑沙、滑翔跳伞,骑驼遨游等沙漠娱乐项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络绎不绝。这滑沙游戏项目大概最受欢迎了。

35.
鸣沙山 月牙泉 上山前要穿上这样鲜艳的防沙“布靴”。

36.
鸣沙山 月牙泉 到半山腰时往下一看已经有晕眩的赶脚了。据说这沙子白天被游客滑积下来,晚上风一吹便又恢复原样。

37.
鸣沙山 月牙泉 鸣沙山
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38.
鸣沙山 月牙泉 女儿颇有些小驴友的架势哦!
39.莫高窟 鸣沙山下便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莫高窟,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又称“千佛洞”,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石窟分布在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石窟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
40.莫高窟 这座像凤尾般飞卷飘逸的古建筑牌楼实在是精美!

41.
莫高窟 莫高窟入口广场的佛塔。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代文献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故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42.莫高窟 莫高窟博物馆广场前的古迹塔幢。
43.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博物馆是日本设计师前些年的作品,与周边环境还是非常和谐的,也很有汉文化的韵味。
44.莫高窟 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有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45.
莫高窟 现在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一般每次游览就开放几个窟,窟内光线也降到最低,人工光极少,而且一定要有导游带领参观,相机都是不准带入的。所以我只有这张九层楼的照片,此窟开凿于初唐,后经历代多次修建,窟内的弥勒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外部建筑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