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迪拜】国家博物馆记(中)

标签:
阿联酋自助游迪拜国家博物馆老城区旅游 |
分类: 漫游中东 |
2.左边就是上一篇提到的旋转坡道。它的设计很巧妙,地面是沙漠中的迪拜老城模型,你随着盘旋的飞鸟往下漫步,犹如进入一条时间隧道,在不知觉中走进往昔的阿拉伯时代。右边就是一扇打开古代贝都因人生活的大门。
3.一副1822年的水彩画,描绘的是迪拜河(Dubai
Greek)的风景,好有历史感啊!看着这幅画,我感觉自己的思绪瞬间凝固在静静的迪拜河上了。
4.走进大门,也就走进阿拉伯人的祖先--栩栩如生的贝度因人的生活。贝都因人(阿拉伯语译音,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沙漠是贝都因人的传统聚居地,骆驼是他们觅食、放牧、交易的重要交通工具;而在迪拜河边则少不了这些木质的帆船。
5.迪拜河边的茅屋客栈,男人们在劳顿之余,惬意地抽着水烟喝茶聊天。
6.这里再现了当年的集市。这边是卖布料的,那边是做珍珠交易的。
7.一边是补锅修盆的商铺,是用透视的立体投影,有声有色,跟真人在里面活动一样。一边是草药和香料商铺。
8.陶器与波斯地毯作坊。
9.那时的服装店。
10.当时在Al Sabkha和Al Boteen Souq有很多同样用棕榈叶子搭建的食品商店,还有当时很有名的Al
Arsaah in Al
Ras的露天市场。据介绍,水果和蔬菜是大都能自产,当时迪拜的北部和东部生产柠檬、香蕉、芒果和土豆等;游牧商队则能供应黄油和木炭,而大米、香料、胡椒粉等均来自印度,食用油来自东非。当时的商店已经很多罐头食品出售,比如番茄罐头、桃子罐头。还有大量的日用品像洗衣粉、肥皂以及火柴、烟草等等。怪不得现在迪拜能一跃而成为世界闻名的购物之都,这绝对不是偶然啊,是有着世世代代的遗传积淀滴!
11.珍珠在当时是很贵重的一种商品,而迪拜的天然珍珠自古以来就是闻名世界的。每当潜采珍珠的季节到来时,珍珠商们就集中在Shindagha和Jumeira岸区,一级商人直接帆船进货,而次级商贩则要到集市批发。在潜采季节尾声,这些富有的珍珠商把大量的珍珠销往欧洲和印度。迪拜的珍珠商人是当地最具名望的,当地最好的帆船往往都归他们所有...
...
12.阿拉伯人很注重教育和文化学习。小孩5岁时便要进Al Katatib学习《古兰经》、学习数学和其他知识。
13.而女子们修习《古兰经》一个阶段完成之后都会有一个相当于“毕业典礼”的仪式。
14.这是在干吗,捉鸡?
15.当时的社会生活大多是男人外出工作,女人则照顾家里,抚养孩子。那时年轻的夫妇往往会有很多孩子,自豪的同时也多了责任感。男人经常参加特定的集会,交流信息,参与社会讨论,并阅读宗教和历史书籍;女人也有自己的集会可以相互交流,看起来蛮和谐的社会生活啊!
16.左边是另一个窗口看到的珍珠交易场景,右边则是生产和采摘椰枣的农具展示。
17.迎面出现的一头骆驼,会让你以为真的在这地下碰上了“沙漠之舟”。
18.露天的街铺。
19.寸草不生的沙漠没有农作物,人们的主要食物是含糖量极高的椰枣。
20.这些塑像都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贝多因人在沙漠放牧,夜晚围火夜话的场景。
22.
23.这些是当时流行的手镯、项链和头饰,做工非常的细腻。可能最早是游牧民族的缘故吧,阿拉伯人也像我们的藏族或蒙古族一样,喜欢穿戴大量的金银,这样容易把“财产”随身带走。
24.博物馆里的这盏灯很别致,有点像“日月同辉”,透着某种深不可测的光芒。这里介绍“天文与自然现象”:迪拜拥有清澈的天空,沙漠旅行和航海无不通过太阳和星星的定位来指引方向。早期的航海者留下丰富的天文知识,他们用48颗有阿拉伯命名的恒星建立宇宙模型,对当时的农业、航行和预报天气有很大贡献。而月亮更是阿拉伯人钟爱的天体,这从他们的“星月旗”就可见一斑。当时的人们也明白月亮的盈亏与潮汐的关系;太阳的变化不仅作为历法的依据,也是人们起居耕作的计时根据。
25.博物馆另一个大房间,则是不仅有塑像,甚至把阿拉伯人沙漠和航海生活完整地再现面前。先说说造船业,迪拜的船往往就地取材,而且用最简单的工具凿子、锯子和锤子完成。20世纪初期,每年可以生产50艘帆船用于航行、打渔、采珍珠以及商业运输。
26.这个馆最为壮观,陈列着海洋生物以及当年阿拉伯人在水下采集珍珠的活动。来到这里你犹如进入一个海底世界,头顶上有采珍珠的木船,还有潜入水下的采珍珠的阿拉伯人。
27.沙漠的恶劣环境迫使人们逐步向海边迁移,并以海为生,使得迪拜的渔业、采珠业、造船业、织网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
28.迪拜的潜水采珍珠已有千年的历史,1905年光这一项的国家税收就达5亿卢比(rupees)。每年5月至9月间有三次主要的潜采期,夏天尤其忙碌。20世纪初期每年会有300条潜采船和大约7000人,他们唱着“Al
Nabbam”歌曲,开赴珍珠床“Al
Hiraat”。在烈日下,他们仅带一只鼻夹、护手套、绳编的篮子和一块5公斤左右的下潜石块开始工作。每次下潜3分钟,每天要下潜50次,他们每年的收入是200~300卢比,而珍珠商人的年收入则高达1500卢比,“无奸不商”哪里都一样啊。(卢比是当时的货币单位,现在是迪纳姆)
29.迪拜在阿拉伯湾拥有600公里的海岸线,在阿曼湾还有100公里的岸线,加上200多个岛屿和清纯的海水资源,使得当地的海洋产品非常丰富。海产品的种类有珊瑚、海绵、贝壳类,海蜇、乌贼、螃蟹类和各种鱼类,大型的有鲨鱼、海豚、海蛇、海龟等。
30.这里陈列着当时潜水采珍珠的原始的设备:龟甲做的鼻夹、切割牡蛎的刀具、椰子壳容器和皮的护手具。
31.这里陈列了珍珠商人曾经使用过的确定珍珠重量和大小的称和尺,以及过滤珍珠用的筛子。
32.展区还模拟再现了当时捕猎、卖香料、贸易、宗教活动等生活场景。
〖小贴士〗
就在迪拜博物馆旁边,还有一个是巴斯塔基亚(Bastakiya)民俗村。基本保留着传统的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和旧貌。古老的巴斯塔基亚区纵横交错的窄巷和矗立着高大烟囱状的风塔的房屋,是昔日迪拜的见证。自古以来,阿拉伯的建筑就以海湾两侧成行的大量风塔而出名。最近,巴斯塔基亚区进行了重建,除了迪拜博物馆外,更重建了文化中心、许多餐厅和一个带画廊的传统旅馆。30多座传统民居布满风塔和离奇巷道的施达加区(Shindagha
district)附近的民宅不久前被修缮一新,为的就是再现其原始风貌,让大家更多的了解阿拉伯的风情。